公元723年“高考作文”,他任性只写了4句话,却成为千古绝唱

诗词漫游有能力 2024-06-10 12:47:51

时逢高考,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是焦点。

在前一篇文章里,我介绍了一篇古代“高考作文”的精品——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今天我再来说一篇祖咏的《终南望余雪》,要知道,古代的“高考作文”,也就留下来这两首精品呢!

其实,在《唐诗三百首》里拥有姓名的祖咏,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冷门诗人。

祖咏的生平事迹不详,在《唐才子传》中有寥寥数语介绍,可知他为洛阳人,开元十二年(724年)中了进士,与王维是“吟侣”——这个说法比“诗友”可浪漫太多了吧。

写过“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王翰,也是他的好朋友,他修建汝坟别业,就受到了王翰的资助,王翰后来被贬到汝州任长史,两人相约看鸟观花,没少纵情畅游。

能与大才子往来相交,祖咏自己的实力也不会差。

盛唐时期有个叫殷璠(fán)的人,编选了一本收录时人诗作的《河岳英灵集》,这是公认的唐人选唐诗的较早也较为优秀的版本,有李白、王维等二十四人选入,祖咏就是其中之一。

殷璠对祖咏的才华是这样认证的:“剪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

《终南望余雪》是祖咏最有名的两首诗之一(另外一首是《望蓟门》)。十分难得的是,这是一首应考之作。

在唐代,各州县的贡士要到京师参加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的考试,也就是省试,通过省试才能成为进士。

这场考试中的命题诗就是省试诗,有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在如此严苛的要求之下,自然难有佳作传世。

晚明学者许学夷盛赞:“唐人试作,传者惟祖咏《终南望余雪》、钱起《湘灵鼓瑟》二篇。”

唐朝以诗赋取士,以高考类比的话,当时的高分作文能流传到今天的,只得三两篇而已。命题诗不算难写,让考官满意也不太难,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是真难。

更为难得的是,这还是一首不按要求写作的应试诗。

那次考试的题目是《终南山望余雪》,限六十字,祖咏写了四句便交卷。

考官问他为什么不写完,他回答说“意尽”。

意思是,四句正好,我已经表达完了,不写了!

古代的读书人若是不想躺平,就只有科考入仕这一条正路,那考试的重要性,比起今天的高考,想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才是正确的应试姿势。

况且,祖咏亦非名门望族之后,没有过硬的背景加持,只能拼裸考分数了,任何闪失都可能是他承受不起的。

可是他偏没有按照要求严谨行事,相当于今天高考让写900字的作文,他只写300字,那指定不能及格呀!考官好心提醒一下,他还特别拽地怼了回去。

这一年,他果然落榜了。不过第二年他又卷土重来,总算考上了进士。

再回到这首诗本身,诗自然是极好的。每一个字都呼应题目,环环相扣,无一赘言: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中写出了两层“望”。第一层,终南望余雪,实际上是望终南山余雪。

许是长安城刚下过的雪让考官有了出题灵感,要考生们即景赋诗。

长安在北,终南山在南,从长安城望去,望见的是终南山北坡,北面为阴,是谓阴岭。

“终南阴岭秀”,起句五个字便扣了题。

“积雪浮云端”,承接上句结尾之“秀”,再扣题中“余雪”二字,描绘出山高、云深、雪残之景,自带仙境滤镜。

从长安望终南山,就是置身凡俗而遥望圣境仙乡,从现实的喧嚣扰攘望向精神的纯净追求。

需要摆脱身在考场的现实束缚,打开感受力与想象力,去体验、提炼并表达出终南山超凡入圣的美。这是第一层“望”。

“林表明霁色”,雪后夕阳照亮了树梢,诗人的视线从山顶下移到山间树林,然后好似在此驻足,然后回望——“城中增暮寒”,诗人收回望向终南山的目光,又对长安城进行了检视。

从圣境返回凡间,从精神回落现实,这就是诗中的第二层“望”。

这两层“望”,让诗人显得如此自由,他身在考场一隅,却能意览终南胜境,而又尽收长安全景。最后的回到凡俗,让他眼中有众生,诗里藏气象。

祖咏后来仕途不顺,便选择了“躺平归隐”,过着“山中无外事,樵唱有时闻”的生活。

王菲的歌里唱到,“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如果说有,那一定是从现实束缚中破格而出的诗意瞬间。

就像祖咏,千载而下,他有没有考取进士、官做到什么位置都不值一提了,而他的诗还在被阅读,他的故事还在被传说。曾经闪耀在他的生命中的微光,还在照亮这世上的某个角落。

1 阅读:10

诗词漫游有能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