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悼公为何能吊打卿族?不夸张地说,他不早逝,统一六国的就是他

映菡历史趣闻 2024-06-17 08:11:56

公元前573年,晋国即将迎来他们的新任国君。此时的晋国公室衰微,卿族把持朝政,经过两次卿大夫弑君事件,君主的权力几乎被架空。

而放眼南下,此时的劲敌楚国正虎视眈眈地觊觎中原,已经称霸中原六十载的晋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

春秋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路诸侯纷纷雄起,争相称霸。西周没落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都陆续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春秋时期号令群雄的霸主。

而在春秋中晚期,有这么一个人,他既无霸主之名,却具霸主之实,世人评价他:

论谋不减于晋文公重耳,论智不屈于郑庄公寤生,论略不低于齐桓公小白,论才不逊于楚庄王熊旅。

若不是晋国已经有了一位称霸中原的晋文公,此人也足以入选春秋五霸,他就是将晋国霸业从中衰推向巅峰的晋悼公孙周。

然而,在历史上,孙周的登场起初并不让人看好,作为一个权臣被权臣视作傀儡,扶持上位的君主,年少的晋悼公是如何在一片唱衰声中实现人生逆袭,续写晋国百年霸业的呢?

这一切,还要从晋国公室与卿族之争说起。

公卿之争

春秋中期,晋国公室与卿族之争已经持续了百年,象征公室的君权日渐衰微,辅佐国君的卿大夫开始坐大,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个是曲沃代翼,一个是三军六卿制。

公元前745年,晋国的第十二任国君晋昭侯将曲沃分封给了叔父姬成师,也就是曲沃桓叔,晋国小宗的创始人。

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

当时,晋昭侯分封曲沃,公室和大臣都不同意,因为曲沃的面积很大,甚至超过了都城翼城,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这就造成了晋国小宗的实力不亚于大宗。

晋昭侯在世的时候,大宗和小宗还处于和平相处的状态。

到了公元前739年,晋国发生内乱,大臣潘父弑君,杀死了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为国君,但是遭到晋昭侯幕僚的起兵反抗,潘父被杀,桓叔战败,只好退守曲沃。

晋昭侯之子姬平在这样的内乱中被扶上了君位,史称晋孝侯。自此,晋国开始一分为二,小宗与大宗开始公开对立,征伐不断,这场内乱持续了六十多年。

公元前731年,73岁的曲沃桓叔在没有登上晋国君位的遗憾中离世,曲沃庄伯继位,他秉承父志,继续着同大宗的斗争。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派人前往翼城杀了晋孝侯,晋国大宗在荀国等诸侯的支援下,进行了强烈的反抗,曲沃庄伯再次退守曲沃。

之后,晋孝侯之弟郤被立为国君,是为晋鄂侯。

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贿赂周桓王,联合郑国与邢国一起出兵讨伐翼城,周桓王也派兵相助,晋鄂侯不敌战败,逃至随邑。

可不久,曲沃庄伯又背叛周桓王,于是周桓王又反过来支持晋国大宗,并在同年秋天派兵讨伐曲沃,庄伯再次战败,退回曲沃。

周桓王将晋鄂侯之子光立为国君,是为晋哀侯,虽然晋国大宗在曲沃与翼城的第三次战斗中再次取胜,但是此役也大大摧残了晋国大宗的势力。

公元前716年,曲沃庄伯在忧愤中去世,其子称继位,是为曲沃武公。

曲沃武公上位后,再次出兵讨伐翼城,杀死了晋哀侯、晋子小侯、晋侯缗三任国君,并将身在翼城的大宗公族全部杀尽,在曲沃与翼城的第五战中,曲沃终于走向了胜利。

为了防止周王室出兵干涉战局,曲沃武公用抢夺来的玉器珍宝贿赂刚刚上位的周釐王,以换取周王室的认可。

周釐王见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干脆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位列诸侯,史称晋武公。晋武公尽并晋地,夺取晋国的正统地位,成为晋国的最高领导者。

曲沃代翼是严重违背周礼的僭越,晋国小宗通过武力杀死晋国正统,自立为君,对后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周王室似乎还鼓励这种逾越的行为,也成了礼崩乐坏的开始。

然而,晋武公的顺利夺位也没有阻止晋国的内乱,晋武公在位一年后便去世了,其子姬诡诸继位,史称晋献公。

晋献公上位后,成为了晋国大宗,为了防止曲沃代翼的事情再次发生,开始了一次政治大清洗,将晋国的公子全部诛杀,消灭了所有的潜在竞争者。

这最终导致一个结果,晋国无公族,卿大夫开始上位。

晋献公将公族杀光后,又开始对自己的儿子下手。

当时,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要废长立幼,陷害太子申生想要谋杀晋献公,申生逃到了曲沃,最终在曲沃上吊自杀。

之后,骊姬又陷害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害怕被杀,只好离开都城,回到了各自的封地。晋献公又听信了骊姬的谗言,认为重耳和夷吾有谋反之心,于是立刻出兵讨伐。

得到消息的重耳和夷吾在各自亲信的掩护下,只得逃离封地,开始了流亡的生涯。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骊姬之子奚齐被立为国君。

不久后,晋献公的葬礼上,晋国大夫里克杀死了奚齐,想将重耳和夷吾迎回晋国,遭到了骊姬的反对。

奚齐死后,骊姬想将妹妹少姬的儿子卓子推上君位,里克见骊姬冥顽不灵,又将卓子也杀了,还将骊姬活活鞭死。

之后,里克想将重耳迎回国立为国君,遭到了重耳的拒绝。不久后,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回到晋国,继承了国君之位,史称晋惠公。

晋惠公在位十四年,去世后传位于太子圉,史称晋怀公。太子圉本来在秦国当质子,听说晋惠公病重,为防君位旁落,偷偷从秦国逃回了晋国。

太子圉此举引起了秦穆公的强烈不满,于是秦穆公命人将重耳接到了秦国,并资助重耳回到了晋国,杀了晋怀公,夺取了晋国国君之位,史称晋文公。

晋国二十多年来的君位交替也再次证明了晋国大宗与小宗之间的斗争是非常残酷的,可即便这样,重耳继位后,仍然维持着晋国无公族的局面。

初,丽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

晋文公执政后,又创建了三军六卿制度,加速了卿大夫崛起的速度。

公元前633年,被庐之蒐,晋文公于城濮之战前作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

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并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掌,互相制衡,这便是三军六卿的由来。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依靠的心腹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人都是异氏,回国后,均得到重耳的重用,依次位列六卿,他们都是晋国霸业的建造者。

然而几十年后,这些家族的后世子孙在维护晋国百年霸业的同时,也在一步步蚕食着晋国国主的君权。

到了赵盾执政时期,晋国六卿更是集军权、政权于一身,竞争惨烈异常。先有狐氏挑起内乱,被赵盾驱逐,后有先氏勾结犬戎作乱,被晋景公灭族。

赵盾死后,郤氏坐大,日渐蛮横,其他卿族被不断打压。

公元前573年,栾书陷害郤氏与公子周暗中联络,晋厉公信以为真,派胥童灭其三族。

胥童率领八百兵士袭击攻杀三郤后,又乘机在朝堂上劫持栾书、中行偃,想要将二人杀了,以绝后患。

遭到晋厉公的拒绝:“一天杀死三卿,不忍再杀!”

胥童回答道:“今日您不忍心,明日他们却忍心杀你。”

可晋厉公仍是不听,放过了栾书和中行偃,并任命胥童为卿。

同年十二月,晋厉公到大夫匠骊氏家玩,遭到栾书与中行偃的劫持,将其囚禁。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栾书最终杀了晋厉公,晋国再次陷入内乱。

中将军栾书位居正卿之位,才能卓卓,为了维护晋国的霸权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同时,他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处心积虑,一手策划了弑君案,将朝权紧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眼下的晋国不能一日无君,选谁继位成为摆在栾书眼前的重要问题。他需要扶植一个年轻识浅的新君充任傀儡,以便自己独揽大权。

除了厉公一脉,他遍寻公室子弟,最终锁定了一个人,此人便是晋襄公的曾孙,晋厉公的堂侄孙周。

孙周虽说是公室出身,但是已经从国君的主脉上分出去了三代,威望难以服众,更何况,他还是个年方十四,不谙世事的少年,到时候,晋国的实际掌控者还是栾书。

在栾书眼里,孙周就是个可以任其摆布的提线木偶,可真相并非如此,孙周虽然年幼,却已具贤名,世人皆说他比厉公州蒲更能胜任君主之位。

晋侯州蒲不似人君,为周子才堪匹配。

孙周自幼聪慧,十岁师事单襄公,博闻强识。

据说,襄公去世时,曾嘱咐儿子单倾公,说:“厚待孙周,孙周好学,威望日隆,晋成公之下公室单薄,论血统,孙周为至亲,孙周不弃根本,必为诸侯,不可慢待。”

单襄公的预言应验了,晋国君位几经流转,最后真落在了孙周的头上。然而,国君之位危机四伏,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很可能成为一具屈辱的傀儡,更可能因不听话而被权臣杀了。

前途凶险异常,权臣把持朝政,少年孙周没有退却,而是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雷霆手段,牢牢地坐稳了晋国的君位。

悼公复霸

公元前573年,栾书派人前往洛邑,迎立孙周回国继位,几经权衡之下,孙周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与此同时,栾书也在筹划着如何给这个年轻的新君一个下马威。

这天,孙周一行车轮滚滚,终于进入晋国境内,抵达清源。此时,栾书早已率文武百官在此迎候,表面上这是恭迎国君,实际上是栾书想让孙周明白,他才是这朝堂上号令百官之人。

看着眼前的一幕,孙周十分吃惊,孙周明白栾书此举为何意。三十年前,晋成公被弑君的赵氏迎回国继承君位,终生都在赵氏的阴影下与傀儡无异,他决不能重蹈覆辙,步成公后尘。

思及此,孙周立刻展现出一个英明君主所拥有的智慧和胆识。

他对着群臣朗声道:“寡人流落周都多年,以为这辈子都难回故国,更没指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国君。可天意如此,我也不能违背,世人皆知国君之尊贵,你们可知尊贵在哪里?”

下首的群臣面面相觑,没有一人回答。

孙周见状,继续说道:“国君至尊难道就是锦衣玉食,香车宝马,宫殿美人?非也!国君之尊在于一言九鼎,令出必行,若诸位只是表面上尊奉国君,私下却无视君命,阳奉阴违,那还要国君何用,你们说对吗?”

孙周此言一出,群臣更是一片噤声,可栾书不发话,他们也不敢回答。

孙周冷笑一声说道:“寡人今日与诸卿定下君子之盟,若诸位真将寡人当国君,那就必须服从寡人之命,若诸位只是想要个傀儡,那寡人这就打道回府,你们陵寝高明吧,总之,寡人绝不会做第二个厉公州蒲。”

孙周的话让栾书心头一颤,他没想到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竟然有如此魄力,绝非等闲之辈,他居然低估了他,以后只能小心事之。

然而,即便栾书心中有了计较,也没想到孙周没有给他任何的反应时间。

继位首日,孙周便用雷霆手段,将当年纵容厉公诛杀郤氏满门的夷羊五、清沸魑等人,以逢迎君侯于恶之罪斩首。

而后,又以厉公之死坐罪程滑,再将厉公所宠信的内臣一网打尽,逐步臣者七人,彻底整顿了厉公遗留下来的混乱朝政。

在肃清前朝余孽后,孙周又颁布了一系列新政:

选拔有才能的贤者补缺,稳定朝政;

免除劳动者遭克扣、剥削而拖欠的财物,保持劳动者的积极性;

照顾孤苦老人,凡七旬以上的老者,悼公亲自接见,让国人深感政府的关怀;

起用因各种原因而被打压罢免的贤良从政;

整顿民风、匡扶穷人、援助灾民;

降低赋税、款待罪人;

整顿吏治,官吏勤政、提倡清廉严惩贪污;

慎用民力,明令统治阶级不允许侵农时,保障府库充实。

新的政策一出台,晋国各阶层的利益需求被满足,孙周也获得了大多数的支持。

之后,孙周又立刻对朝堂进行了大清洗,重新任命了百官,而在这次的任命中,令人震惊的是,栾书居然被踢出了军政的核心队伍。

栾书得知消息后,十分不甘,立刻入宫觐见孙周。孙周也知道栾书的来意,于是说道:“栾氏辅佐晋室三朝,可谓劳苦功高,寡人体恤爱卿之功,允你退而致仕,栾爱卿即刻还乡吧!”

栾书听罢,立刻回道:“君上,老臣愿得贤君而事,为晋国鞠躬尽瘁,不曾想过还乡,还望君上收回成命。”

孙周全然不予理会,只说:“栾爱卿,你可记得与寡人的君子之盟,国君之言不容违逆,寡人心意已决,还请爱卿自便。”

栾书没想到,自己一手扶上位的新君会拿自己第一个开刀,更没想到自己历经三朝累积下来的党羽势力会被孙周一朝瓦解,从此栾书在晋国政坛销声匿迹,孙周的中兴之路开始了。

晋悼公孙周以雷霆之势对晋国的卿大夫进行了重新洗牌,打击了栾氏、中行氏等老牌权臣,代之以韩、魏、赵等新的卿族势力,迅速培植起自己的亲信集团。

孙周的铁血手腕为维护自身的稳定统治奠定了基础,其驾轻就熟的驭人之术更是让群臣瞠目结舌。

据《左传》记载:

举部失职,官不异方,爵不逾德,师不凌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晋悼公孙周就将自景公至厉公留下的混乱朝政梳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晋国复霸蓄势待发,这也让比邻环伺的大小敌国如芒在背。

春秋时期,诸侯封国与戎夷部落之间犬牙交错,冲突不断。晋厉公时期,北方戎狄经常侵扰边境,孙周继位后,国力明显提升,也让少数民族改变了外交态度,想与晋国修好。

可面对戎狄部落的示好,孙周却十分厌恶。戎狄部落贪得无厌,不讲信用,屡屡侵犯晋国边境,只有武力讨伐才能永绝后患。

孙周的想法遭到了司马魏绛的反对,他向孙周建议道:“如今我国正与楚国争霸天下,不少诸侯都在晋楚之间摇摆不定,若是此时与戎狄作战,不仅劳师费财,留在中原的兵力也无法与楚国抗衡,楚国一旦借此施压,各诸侯必将叛晋而归楚,如此一来,即便征服了戎狄,也会因此失去中原各国,得不偿失。”

孙周听此言有理,于是问道:“那该当如何?”

魏绛立刻借此说道:“以臣之见,伐戎不如和戎。”

魏绛是孙周一手提拔的新军将佐,年轻有为,极具战略远见,他向孙周详细列举了“和戎”政策的五大益处。

其一,戎狄逐水草而居,重财物而轻土地,和戎之后,晋国可以与其交换大片疆土。

其二,边境和平可使百姓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其三,戎狄侍奉晋国,四周邻国必然为之震动,这在诸侯争霸中颇具威慑作用。

其四,没有战争便无需消耗军用物资,可以保存实力,集中力量对抗楚国。

其五,只有放弃武力征服,以德服人,才可以怀近抚远,长治久安,令四海臣服。

魏绛的谏言鞭辟入里,孙周大为赞赏,立刻将魏绛任命为“和戎使”,携厚礼前往无终国讲和。

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开创了中原诸侯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不仅换来了边疆的安定,更令孙周的仁德远播,引得中原诸侯竞相归附,这也大大地刺激了晋国的宿敌楚国。

其实早在春秋伊始,中原各国就已经感受到了楚国的威胁。楚国控制着汉水流域和长江中游,视周边小国为盘中餐,常年通过兼并战争,将汉水沿岸的诸侯国吞并殆尽。

公元前638年,楚国进一步向中原挺进,与新崛起的晋国相遇,晋楚争霸一触即发。

楚共王在位时期,晋楚两国已经爆发了三次大战,分别是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双方各有胜负,霸权此消彼长。

正值壮年的楚共王雄心勃勃,他希望凭借着父亲楚庄王创下的基业继续称霸中原,却没有想到,他的霸业梦想会被刚刚继位,尚且年幼的晋悼公彻底碾碎。

晋国中衰之时,楚国趁机夺取了中原腹地郑国以及南部的陈、蔡等国,企图进一步扩张,从晋国手中征服更多的中原小国。这些中原小国虽是弹丸之地,却是咽喉要冲,是钳制晋国的重要筹码。

就在这时,孙周突然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会盟与武力进攻,以取威各国诸侯重振霸业。这时,一直被楚国控制的郑国进入了孙周的视野。

郑国北距黄河,南临淮水,横跨中原大地,是楚国北上,晋军南下的要地。可以说,谁要是掌控了郑国,谁就掌握了雄踞中原的机关。

公元前564年,孙周联合听命于晋国的各国诸侯,出动联军围攻郑国,郑国招架不住,很快便送来了求和书。

孙周接到求和书后,立即召见群臣商议。大部分朝臣皆提议,晋军应该继续围攻郑国,等楚国出兵救援时,再与楚军一战。

孙周却有些犹豫,楚军乃虎狼之师,图霸中原已久,与晋军势均力敌,若是与之一战,只怕会两败俱伤。

魏绛看出了孙周的顾虑,于是提议道:“郑国想与我晋国结盟并非真心归附,只是居于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晋来降晋,楚来复楚罢了。我们恰好可以利用郑国叛服无常的特点,先同意与郑结盟,激楚国出兵伐郑,郑国害怕楚国定会重新归楚,届时我们将军队分为三支,轮番南下攻郑,每次不求取胜,只求速进速退,如此几个来回,楚军定会精疲力尽,不占而退。”

孙周听后,大喜过望,立刻采纳了魏绛的建议。一切也正如魏绛所料,楚国在得知郑国与晋国结盟后极为震怒,楚共王随即传令,挥师北上,讨伐郑国。

郑国哪里是楚国的对手,很快就背弃了与晋国的盟约,再次投靠了楚国,可谁成想,楚国刚刚收兵离开,晋国就发动了第二次讨伐。

于是,楚共王又再次下令,出兵救郑。

郑国与晋国距离较近,与楚国距离较远,孙周利用这个地理优势,三度发兵攻打郑国,楚军屡屡救援,疲惫不堪,再也无力北上。

楚共王见此情形,哀叹道:“为此等蕞尔小国,耗尽我楚国兵力,实在得不偿失。况且郑国朝晋暮楚,毫无诚信可言,与这样的国家结盟,非但不能助我成就霸业,反而会拖累我被暗箭所伤,就随他自生自灭吧。”

最终,因为楚国不愿再出兵,郑国被晋国攻陷。

然而,孙周并没有用武力吞并郑国,反而将占领的郑国国土全部归还,还赦免了郑国的俘虏,此举大大感化了郑国国君。

自此,郑国诚心归附,并于此后的二十多年再不曾叛晋。

最后

公元前562年,晋悼公与宋、卫、郑、鲁等十二路诸侯在萧鱼会盟,宣告晋国霸业复兴,楚国则因为“三驾之役”再也无力与晋国做全面抗衡。

晋悼公的复霸大业达到鼎盛,不出意外的话,年轻有为的晋悼公将很有可能创下超越其高祖父晋文公的辉煌霸业。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四年之后,晋悼公就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九岁。

随着一代少年君主的英年早逝,依靠复霸成功而为公室塑造的威望也轰然倒塌,晋国的政局再次被拖入到了阴晴莫测的漩涡之中,再也无人可以重振。

此后,后人皆称,晋侯无人如此之贤者,诸侯无人如此之霸者,悼公后,晋无明主,诸侯无伯!

0 阅读:0

映菡历史趣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