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可裂,其心可诛,其法不可废!历史悲情人物之商鞅!

领汇谈过去 2024-05-30 01:38:04

其身可裂,其心可诛,其法不可废!历史悲情人物之商鞅!

愚民:禁其心,禁其言,禁其行。

弱民: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

疲民:疲于生计,无暇顾他。

辱民:民辱则尊官,夺其自尊,相互检举。

贫民,家有余食,则逸于岁,剥其余财,使其志短。

以上内容选自《商君书》,是不是让普通老百姓不寒而栗,是不是让历朝历代帝王们眼前一亮!《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推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著作汇编,也有说可能还包括其后学者汇整。

商鞅,本名公孙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早年修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称其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公叔痤死后,商鞅因未得到魏惠王的重视,便投奔秦国,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纷争、列国争雄的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增强自身实力,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秦国地处西陲,相对于中原国家较为落后,因此秦孝公决心进行深刻的变法改革,以图强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鞅被秦孝公重用,并得以施展其法家思想。前338年,秦孝公病世,其子惠文王嬴驷即位,即秦惠王。群臣起而攻之,讽刺意味的是,商鞅逃亡路上被他发明的连坐制所累,后被车裂而亡。用嬴驷马的话说就是“其身可裂!其心可诛!其法不可废!”

商鞅变法,其思想激进,其理念泯灭人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后不得善终是有其原因的。到了西汉时期,英明的汉武大帝,听从董仲舒谏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其历史借鉴根据的。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君为轻,民为重”的理念,是治国安邦的良策。因此,被历代圣明的帝王所遵从。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进步,对于统治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对比来看,两者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教化、仁爱民本,注重通过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近代以前的中国社会中,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近代社会变革中,儒家思想的一些保守成分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比之下,法家思想更加注重法治和权力控制,强调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在近代以来,随着法治观念的普及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法家思想中的某些元素得到了新的解读和应用。然而,法家思想过于强调权力和控制,也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民众权利的侵犯。

因此,在近代历史视角下,我们不能简单地选择儒家思想或法家思想来统治老百姓。而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结合两种思想的优点,构建一种既注重道德教化又强调法治保障的统治理念。同时,还需要注重保障民众的权利和自由,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进步。【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或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0 阅读:1

领汇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