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张灵甫遗孀返台,74师老兵坐20桌,陈毅当年担忧非杞人忧天

鹤说历史 2024-09-14 17:28:07

1960年,国军将领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回到了中国台湾。

在那里,她受到了张灵甫原部74师老部下的热情接待。老兵们坐了20来桌,纷纷给师娘“敬酒”,争相诉说着多年前在张灵甫手下当兵的往事。

74师旧部款待王玉龄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这支昔日的国军“王牌部队”对张灵甫的深厚情感。

74师的覆灭

1947年5月16日,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之中身亡。他虽然是国军悍将,但是也曾为抗战做出过一定贡献。因此陈毅元帅下令要妥善处理他的后事。

我军干部买了一口好棺材,为张灵甫穿上一套崭新的军装,才让他的遗体入土为安。当时一些被俘的74师军官强烈要求参加葬礼,为自己的师长送最后一程。

陈毅感念他们将帅情深,就批准了74师的一部分旅长、团长去灵堂祭拜。这些人跪在张灵甫灵堂前,哭得声泪俱下,场面颇为感人。

张灵甫的后事不难处理,但是活着的74师被俘官兵如何处置,却是个棘手的难题。

孟良崮战役之中,我军大扬军威,歼灭敌军32680人,俘虏了19680人。

第74师整编师是国军的精锐,不仅在武器装备上远远优于其他国民党军,更难得的是官兵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不少人接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

当初蒋介石为了控制自己的“王牌之师”,向74师官兵灌输了大量仇恨思想。

由于长期被洗脑,74师大部分人都对解放军存在着严重的抵触甚至仇恨心理,一开始被俘虏的时候甚至连自己的真名都不敢说。

此外,由于在国军那边被当成宝,74师一直狂傲自大,根本不把“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放在眼里。即使是在孟良崮兵败如山倒,他们依旧不服气,叫嚣着着要“重新打过,绝对不会再输”。

所以,如何处理这样一大批军事素养和文化水平都比较高,但是又顽固不化的国军俘虏,无疑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一个都不放

其实,我军在处理俘虏的问题上,早就积累了一套非常丰富的经验。红军时期,毛主席就制定了三大政策:一不打,二不骂,三不搜腰包。

总体来说,毛主席对待俘虏的态度是以积极争取、教育感化为主;自愿留下的就加入红军,不愿意的也不会勉强。

如果按照这个政策执行下去,那么74师的官兵大多是不愿意加入解放军,想要回到国军队伍的。

可是陈毅元帅在这个问题上一反常态,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74师一个不许放。

当时也有人质疑,这么做是不是违反了我军一贯优待战俘的原则。这些提出质疑的人,远远没有陈毅的深谋远虑。

前文我们提过,74师和普通国军不一样,战斗力顽强且信念坚定,很多人都对国民党忠心耿耿,让这些人回到国军阵营无异于放虎归山。将来在别的战场上如果我军再和74师旧部狭路相逢,不知道还要付出多惨重的代价。

其次,孟良崮一战太过惨烈,我军虽然战胜,但是也损失巨大,急需补充兵员。

陈毅元帅认为,这些被俘的74师官兵如果能好好接受改造,弃暗投明,自愿加入解放军,不仅可以补充兵员,还能大大提高我军战斗力。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正如周总理后来所说,人民解放军迅速壮大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接收了大量俘虏兵。

74师俘虏在改造的过程中,碰到了不少麻烦:有想法设法逃跑的;有忠于蒋介石,随时准备和我军战士同归于尽的;也有表面上投降了,背地里偷偷组织俘虏暴动的;有些冥顽不灵的,甚至到了建国后还怀揣着“变天”的思想。

很显然,这批人如果当初被放回去,肯定会成为蒋介石麾下对付人民解放军的中坚力量。

而多年以后,当张灵甫的遗孀回到台湾,早已卸甲归田的74师老兵齐聚一堂欢迎师娘,就足以证明这支队伍可怕的凝聚力。

这也让人更加佩服陈毅元帅当年“一个不放”的明智决定。

0 阅读:238

鹤说历史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