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幸福的女孩,一生都戒不了这3种瘾

樊稠说育儿 2024-03-27 10:39:33

执念的另一面,是缺失。

如果想让孩子幸福、自由,请不要让他们一个有缺憾的童年。

作者 | 夏天

“长大后,我要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内心很是震动。

我以前总是认为,很多小时候得不到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不再需要了。

长大后,我才发现:

那些小时候得不到的爱,未被满足的需求,从来没有消失,而是一直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补偿自己。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报复性补偿”,即“成年人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童年时期所经历的不公、压抑、限制等负面经历的弥补和平衡。”

看了很多女孩的故事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那些童年需求未被满足的女孩,一生都戒不了这3种瘾。

食物瘾

弗洛伊德说:

“童年时期食物的限制和剥夺,可能导致成年后对食物的过度渴望和报复性进食。”

也就是说:

过分控制孩子的口腹之欲,会导致孩子对某种食物极度渴望,并产生补偿性心理。

确实如此。

一位胖胖的闺蜜,曾在一次聚会中向我们倾诉。

小的时候,妈妈总是告诉她:

“外面的东西不干净,不能吃,吃了对身体不好,而且我们家条件也不太好,没有那么多钱给你买零食,我还要给你攒钱上大学呢。”

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每次看到同学们吃零食,她都特别得羡慕。

上了大学后,妈妈看不见她,也管不了她了,她就拿着自己的生活费疯狂买零食。

开学第一个月,她每天都要吃好几包辣条,吃得喉咙干哑,口唇生疮,依然停不下来。

整个大学期间,她更是整箱整箱地囤积泡面、饼干、辣条、可乐……。

直到现在,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大大的零食店,窝在自己的零食店里随便吃。

还有一位学舞蹈的闺蜜,18岁之前只吃过两次生日蛋糕。

一是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妈妈不想在吃上花那么多钱,二是妈妈觉得蛋糕容易长胖,不让她吃。

于是,长大后的她特别喜欢吃蛋糕,不管什么节日,她都要买一个蛋糕庆祝一下,不管她是心情好还是心情不好,都想要吃点甜点安慰一下自己,有时候哪怕自己已经吃得很撑了,她还要再来一份餐后甜点,实在撑得难受的时候,她就先放开吃,然后再去催吐或者吃泻药。

正如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所说得那样:

你越是禁止,她们越是渴望。

那些童年未被满足的愿望,未被看见的需求,烙在她们的心上,成了一种心病,促使她们在未来不断地通过报复性补偿寻求心理的安慰和满足。

记得黄磊也曾在《拜托了冰箱》中说,自己从不反对女儿吃糖果和冰淇淋这些零食。

因为他觉得,吃这些东西是小朋友最幸福的事,如果没有这些,童年是不幸福的。

确实。

“吃过百味的孩子不会只惦记糖果,见过世面的孩子也不会只计较眼前的一块饼干。”

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能让孩子们心情愉悦,也能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充分滋养。

因为,她们想要的从来不是某一种食物,而是被看见、被重视、被满足、被爱的感觉。

恋爱瘾

一位心理治疗师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叫贞贞的女孩,她两岁之前,经常被妈妈随意地交给自己的姐妹们代管,有的时候妈妈甚至会忘了把她交给了谁。

两岁之后,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被判给了妈妈,但妈妈并不想要她。

妈妈总是会在喝醉酒后对她拳打脚踢,骂她是“贱货”、“拖油瓶”,也常常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不满都发泄在她身上。

爸爸也从来没有来看过她。

从小没被父母好好爱过的她,性格也渐渐变得自卑敏感。

她睡觉的时候,从来不敢关灯。

她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看着地面,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

她从来不会拒绝别人的要求,总是无原则地妥协和讨好。

一旦有人对她好一点,她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把全副身心都投入进去。

她从初中起就开始谈恋爱,并且在感情里极度敏感,极度地想要对方在意自己,总是不由自主地患得患失,疑神疑鬼。

她不仅经常偷偷看对方的手机,跟踪对方,甚至用哭闹、伤害自己等方式来测试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分量。

结果,她的每一段感情都没有逃过被抛弃、被出轨的下场。

一位网友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不要轻易去招惹一个童年缺爱的女孩,她要的爱与安全感不是一般人给得起的。”

童年没被好好爱过的女孩,内心就像有一个无底洞,需要不停地用爱来注满。

她们会为了满足自己对爱的渴求,无底线地讨好对方,用尽全力地拽着对方。

心理咨询师崔庆龙曾经说过: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发展出很多的精神需求。

一旦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变成其他形式的放纵。

而恋爱瘾,就是深层次依恋、安全感得不到满足的后果。”

一个女孩最强的安全感,其实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

只有小时候被爱滋养长大的女孩,内心才能长存舒适和满足,才能拥有稳定的幸福感和强大的安全感,才不会恋爱脑。

购物瘾

网上有一个女孩, 她刚开始上班,就开始讲究吃穿用度,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几乎每个月工资都花光,有时还需要妈妈倒贴。

妈妈收入微薄,接济她的钱有限,她就开始透支信用卡。

有一次淘宝购物节,她透支数张信用卡,花了十几万,买回一堆昂贵且不实用的东西。

结果,她信用卡还不上,银行天天打电话催债,她吓得找哥哥求助。

哥哥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帮她还了债,她承诺哥哥不再乱花钱。

可没过多久,她就故态复萌,又开始疯狂购物。

哥哥责问她,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她说她也不知道,反正不买东西心里就难受,连身体都会觉得不舒服。

哥哥和妈妈无奈,只好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才知道:

原来,女孩的“购物瘾”并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小时候被压抑的结果。

小的时候,跟妈妈一起出门,她口渴得很,想买瓶水喝,妈妈却说:

“再忍忍,马上就到家了,能省点是点。”

初中的时候,她吃腻了家里的饭菜,想去外面吃披萨,问妈妈要钱,妈妈不高兴地说:

“你怎么这么不知道心疼父母,我挣那点钱容易吗?家里饭不能吃吗?非要花那钱?”

于是,长大后的她,就情不自禁地想用疯狂购物来补偿曾经不被满足的自己。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

“童年的不被满足,哭穷的坏境,会让人自卑。自卑的人长大后,很难自立。”

蒙台梭利也曾说过:

“女孩的敏感和细腻,使得她们对物质环境有着更为独特的需求,我们应当细心满足。”

物质需求,是一个女孩成长的基本需求,是帮助她们建立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的基础,也是让她们感到被爱、被重视的重要方式。

如果一个女孩的物质需求未被满足,那么她一生都将与自己内心的匮乏感纠缠不休。

要么挥霍无度,要么极其吝啬。

我特别认同李雪说过的一段话:

“如何满足孩子的欲望?

有能力,愿意满足,就轻松愉悦地尽情满足;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坦然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舍不得花那么多钱。”

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能伤害女孩心灵的从来不是“我无法满足你”,而是“你不值得被满足”。

只要我们以平等、尊重、诚实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女孩,让我们的女孩感觉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被重视的,她们的内心就不会有匮乏感,就不会掉入欲望的深渊。

《男孩儿女孩儿学习大不同》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可以把孩子的大脑想象成一株向阳生长的植物。

它固然可以在背阴处长大,但肯定不会比充足阳光下长得好。

如果这株大脑植物必须朝着能感受到阳光的方向成长,它就会长得斜向一边;

如果一直找不到阳光,它就长不动,长不开,即便开花也是发育不良的花。”

植物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阳光。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爱的滋养。

对于女孩来说,更是如此。

女孩的大脑前额叶和枕叶均比男孩发育得更快更完善。

这就意味着:

女孩相比男孩情感更加丰富,内心更加细腻敏感,感受更加深刻,对爱的需求和渴望也更多。

那些童年未解决的问题、未满足的需求,未充分体验的情感,未完成的情结,对女孩的影响也会更深。

所以,为了让我们的女孩活得强大而灿烂,一定要给她们一个足够幸福的童年。

满足她们合理的物质需求,给足她们成长所需要的爱与安全感,让她们远离“报复性补偿”的黑洞,让她们从容、自信地活出精彩的自己。

1 阅读:15

樊稠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