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放下你对孩子的控制欲!聪明的父母都在这样做|《自驱型成长》

杜小肆的解忧杂货店 2022-11-17 19:29:04

大家好,我是小肆,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著作《自驱型成长》。

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美国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他还是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在青少年脑发展、冥想、压力作用机制等领域都有很深入的研究。

另一位是学习技巧、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方面的专家,奈德·约翰逊,他是华盛顿特区一个家庭辅导企业的创始人。

很多人一定是被书名所吸引了,《自驱型成长》这正是家长们迫切需要的,他们总是抱怨孩子没有自我成长的愿望;就连写作业这样的小事都磨磨蹭蹭,需要家长监督;管少了孩子任性,管多了孩子叛逆……是的,现在的中国父母普遍陷入了育儿焦虑。

如果你也面临这样的困境,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作者将通过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自己数十年的教育经验,给你一剂及时的清醒剂,告诉你:其实孩子缺乏积极性和自控力,反而是因为你的过度干涉!

来看看吧!这本书将帮助你放下焦虑,给我们对抗过度学习、过度焦虑之风的勇气和证据,最重要的是告诉你帮助孩子找到内驱力的方法!

你的控制欲正在给孩子带来伤害

作者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经典的研究,将养老院里的老人分成两组,一组被告知,“你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另外一组被告知,“护工会负责管理你的健康”。实验的结果是,前者的寿命最终会长于后者。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自己对生活的决定和掌控主导权,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控制会让孩子感到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也经常会因此变得被动和顺从。

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做出有意义的选择的能力,就更有可能变得焦虑,且爱发脾气,甚至还会自暴自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父母所提供的资源和机会,孩子就没法完成自我发展。在缺乏控制感的情况下,不管孩子的成长背景如何,内心的混乱总是会带来伤害。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测试——

被测试男孩杰瑞德在10岁的时候,是个有趣幽默的小伙子,很愿意跟人打交道,父母和老师都非常赞赏他积极向上的品格,似乎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困扰他。但是,在他16岁,高二年级的时候,低得如此测试的时候,他的成绩非常不错,但是却开始变得抑郁,而且需要一直服用抗抑郁药物。询问了杰瑞德发现,是学校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持续不断的疲惫感合起来,把他推到了崩溃的边缘,让他气馁、悲观。杰瑞德还说到,导致他情况的一部分原因是他总是熬夜做功课,基本上12点半甚至子夜1点才能做完。他觉得自己不得不天天学到这么晚:“我害怕自己要是早早上床睡觉的话,没准艾奥瓦州的某个能熬夜的小孩就会顶掉我在杜克大学的位子。”

他的故事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当孩子长时间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中时,他们那原本质朴随和的性格会被压力无情地吞噬,而生活也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放下对孩子的控制,做顾问型父母

一位家长说,晚饭和睡觉之间这段时间让我们很发愁,因为这个时间段一直在发生不停的战斗,家里就像是以一个战区。这应该是现在很多家庭的常态吧!“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写作业吗?为什么总是拖拖拖吗?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厌倦了父母那些老生常谈的话:你要是想考个好大学,可只有一次机会!而你却一点都不珍惜;如果你在学校里都没法拔尖,那将来进入社会,怎么可能拔尖?

因为,你的唠叨在孩子看来,就是:只有大人才知道怎么做才算对,你只需要听我的按照我的做就行了。

做推动型父母,为作业而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不能逼着孩子做他不愿意干的事,只有接受这个事实,才能真正迎来和平。

我们可以换一种为人父母的思路,他与上面提及推动型父母截然不同,就是顾问型父母。

仔细想想,一个好的商业顾问会做些什么?他们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而且心知肚明哪些问题最为紧要。为了让客户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会引导客户考虑自己愿意做出的承诺甚至牺牲。他们还会提供建议,却不会强迫顾客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他们打心眼里知道,做出改变在本质上,是客户自己的事儿。

可是,你可能会产生疑问了:这是我孩子,又不是什么客户。这么想是没错,但你有没有进一步想过,你家孩子也不是你自己的,他的生活是他自己的。

如果你想给孩子更好的控制感,你就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的控制欲。

请记住,你的职责可不是包办你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帮他们学会怎么掌控自己的生活。意味着,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引导、支持、教育、帮助和约束,但我们要心中有数,孩子的生活,是人家自己的。

大脑也是喜欢“顾问型”父母的。因为,大脑的发育取决于它是怎么用的,让孩子自己多多掌握主动权,能够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

只要是孩子自己拿定主意,比如选择自己今天出门穿的衣服,或者是装饰房间之类,都会刺激孩子的前额皮质,使其做出反应。这时,大脑的领航模块会成长,通过这种控制感的培养,变得更强大,才能使压力来临的时候不会失去控制。

给孩子控制感,家长要做到这四件事儿

对孩子说出,“这事儿听你的”其实并不是说完了就好了,在这句话的背后,还有至少三件事情需要家长做到:

第一件事:帮助他们排除需要使劲才能跟上要求的,以及还没准备好的事。

倘若孩子自己还没完成准备,就去学习那些被强加给他们的内容,他们自然会感到沮丧、尴尬,并且对控制感的体验程度也会很差。比如现在的很多家长都认为越早开始、领先越多,幼儿园就要学习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即使证据表明7岁时孩子学习阅读更高效,早早学习阅读的孩子所获得的任何先发优势都会在童年后期消失,但家长仍然在孩子5岁的时候就让其开始学习阅读,这是完全没必要的。

当孩子知道有成年人在身边帮着自己做出还没有准备好做出的决定时,孩子会觉得最有安全感。

第二件事:为孩子提供那些我们有的而孩子欠缺的信息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为孩子提供那些我们有而他们欠缺的信息和视角,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一旦听取了适当的信息,请相信,孩子通常会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不但不比我们差,有时甚至还会更好。

这意味着平时你要多说这样的话:我相信你能做出明智的好决定,但为了让你做出尽可能好的选择,我想帮你考量一下各种选择的利弊,同时我还期待你可以与更多有经验的人谈一谈,听一听他们的反馈。

第三件事:当孩子有能力做决定的情况下,你不应该左右他们的决定

告诉孩子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是远远不够的,也起不到什么示范与启发的作用。孩子必须自己实打实地去体验、去学习,他们要去体验自己所选择的自然后果。

比如他们决定不穿大衣,那就会感到不舒服。再比如他们决定不去学习,就会取得不好的成绩,这些不是那么离谱的事情,都交给孩子自己去决定。

即使是一些你看起来不是那么好的选择,也不要过多干预,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后果,这样才会得到真实反馈,孩子自己才会有内驱力采取行动改变现状。

第四件事:在孩子摔跟头的时候,你要掌握好度

其实伴随着每一个错误的发生,孩子们渐渐可以发展出更好的行为直觉和自我意识,尤其是当你参与进来,帮他们处理出错后的烂摊子,而不是指责他们或者说凤莲阿花:“我早就说了吧。”会给孩子更好的抵抗压力的安全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给孩子控制感,其实不是放弃对孩子做任何干预,而是家长要管理好自己,当孩子做出不那么好的决定时不要焦虑,而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他的背后无条件地支持他。

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内在动机

真正的自驱力,是由内而生的动机,并不依赖别人对他们的褒奖和称赞。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呢?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莱恩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自我决定论,这个理论认为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需要有3个重要的因素,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

首先第一个,自主需求

他们认为培养内在动机的三个要素中,自主需求是最重要的。激励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的控制感提供支持。研究发现,解释为什么任务很重要,并在执行任务时尽可能多地给个人提供选择自由,都能比奖励或惩罚激发出更强烈的动力。

帮助孩子发展这种自我激励,是一件值得做的事,通过询问他们想拥有和把握住什么东西,就能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把控住他自己的选择。

第二个,胜任需求

胜任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胜任力并不是我们想的真正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这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而非摆在架子上的意味着“我最棒”的奖杯,这是一种内在的而非外在的成就标尺。

我们作为父母,要多多支持孩子去发展胜任力,“你的科学课学得非常努力,就算没拿到你期待的成绩,我也依然为你感到骄傲,我想你每天都在啊进步,而且离目标越来越近了。”要记住,你不能直接培养孩子的胜任力,任何这样做的尝试,比如过分关注外在表现,爱制定各种计划……都会破坏他们自己的动机。

第三个,归属需求

归属感指的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当你的孩子和老师之间有这种纽带时,他就会想为了那位老师而努力学习。同样,当你的孩子感到与你之间也有这种纽带,当你能传递无条件的爱时,他会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多少分。

如果你相信教育的价值和努力的意义,并希望你的孩子也有这种观念,那最好不要一见低分就骂他们。面对不佳的成绩,孩子本人很可能已经非常不是滋味了,所以请多一点同情。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对这个分数很不满意,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努力,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很乐意跟你聊聊,这样就能在下次考试时帮上你。”

这么反馈的聪明之处就在于。首先体现了你的同情,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需求,同时还顺带告诉他,还有能提高的空间和手段,满足了孩子的胜任力需求,并以“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能做主,而且此时你的身份是顾问,而非管理者,满足了孩子的自主需求。

以上就是《自驱型成长》这本书的精彩内容解读。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我们可能都没有想到的观点,正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控制欲过强,才让孩子无法具备自驱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甚至给孩子的心里上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作者也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分析,给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关注到孩子身上的压力,其次管理好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从推动型父母,转变为顾问型父母;最后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需求,建立自己的内在动机,让孩子真正实现自驱型成长。

就像书中我们看到的,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自控力,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少做。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每一个家长都可以摆脱焦虑和困扰,和孩子有策略、有智慧地合作!不仅我们当下的育儿焦虑会缓解,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会发生变化,甚至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本文作者 |杜小肆(永远相信阅读与写作的力量,坚持下去,花定会盛开)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