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忠国师与紫璘供奉的四次精彩“过招”,带你体悟“佛法大意”?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7-14 22:20:48

上接《禅宗人物志:慧忠国师(四)觉知主人》

上回说到唐肃宗问法慧忠国师,请求他传授出离生死之法。于是国师用大铜盆装满水,再抓了蚊子投放于铜盆中央。

相比于蚊子,铜盆太大了,以至于蚊子在铜盆中央没有了参照、失去了方向,也没有了游出去的动力。但当慧忠国师用一根稻草“搭桥”给蚊子指明方向后,蚊子获得生的希望并沿着稻草逃出了铜盆。

唐肃宗因为慧忠国师这个生动的演示而有所悟。

由于慧忠国师常常独自进宫说法,越来越得到唐肃宗的信赖,这也引起了皇帝身边其他法师的不满或妒忌。

就有这么一位法师来向慧忠国师发出“挑战”,他就是紫璘供奉。

供奉,是管理佛教事务的一种僧官之职,通常由学德兼具的僧人担任。显然,紫璘法师也是得到唐肃宗认可的一位德才兼备的法师,他擅长于经论的注解及翻译工作。

一天,紫璘供奉就来找慧忠国师准备和他辩论一番。

紫璘供奉见到慧忠国师就给国师行礼,很有风度、不失礼节。

慧忠国师就问:“你从什么地方过来的?”(禅师谈“何处”常常都是为了“以实说虚”,谁关心你来从哪里来呢?他想知道你对生死、来去的看法,以此作为初步判断)

紫璘供奉回答:“我从城南过来的。”(老老实实的实说,也无可厚非)

既然你喜欢实说,那就把“实话实说”进行到底。

慧忠国师继续问道:“既然你从城南过来的,那城南的草现在是什么颜色?”

紫璘供奉回答:“现在是十月深秋,城南的草一片黄色。”

慧忠国师转身问身边侍立的一位童子:“你说城南的草是什么颜色?”

童子也干脆的说道:“是黄色。”

慧忠国师转头对紫璘供奉说:“你看,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位小童是不是也有资格承受皇帝的御赐而在皇帝面前讲经说法呢?”

最后的这句话,慧忠国师或许是说的“戏言”,但也足以引起紫璘供奉的警觉了。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看见、听见的、感受到的执为实有,那人与人又有何分别?难道那就是真理?

如果任何事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答案,如何又来的这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呢?其实,

看似“实话实说”,恰恰证明那不是真相,仅仅是主观认知。用主观认知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紫璘供奉并没有察觉慧忠国师的禅机,毕竟他是来找国师“切磋”的,那就不说那么多废话了,他直奔主题,对慧忠国师说道:“请国师随便说一个法义或义理出来,我来破解。如果我破解不了,算我输。”

奉曰:“请师立义,某甲破。”师曰:“立义竟。”奉曰:“是甚么义?”师曰:“果然不见,非公境界。”

紫璘供奉的话音刚落,慧忠国师心念一沉,就说:“我的义已经立好了,你来破解吧。”

紫璘供奉一头雾水,问道:“你到底立的什么义,你还没告诉我啊?”

慧忠国师回答:“看来你破解不了,这不是您的境界啊。”说罢,就准备起身下座,结束这场辩论。

肯定会有人好奇慧忠国师立的什么义?管它什么义,“最终解释权”都在慧忠那里,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外人又怎么能破解得了呢?

其实,紫璘供奉在有“破解”这一想法起,就已经注定输了。他所说的都是学问、知识,而非禅、智慧。

别人心中所想,如何能解?慧忠国师立于无所树立之境,本来“无招”又如何可破?

对于这个回合的“过招”,紫璘供奉觉得慧忠国师投机取巧了,他不服气,就对国师说,我们再比一次,这次你来出题。

师问紫璘供奉:“佛是甚么义?”曰:“是觉义。”师曰:“佛曾迷否?”曰:“不曾迷。”师曰:“用觉作么?”奉无对

慧忠国师也不啰嗦,就问紫璘供奉:“佛是何义?”

翻译佛经,钻研义理是紫璘供奉最擅长的,既然问“佛义”,这不是送分题吗?经中有云:佛者,常觉不迷也!

紫璘供奉不假思索的回答:“佛就是觉悟者。”

慧忠国师再问:“佛可曾迷惑过啊?”

紫璘供奉坚定的回答:“佛不曾迷惑过,时刻保持觉醒呢!”

慧忠国师反问道:“既然不曾迷惑,那还用得着觉悟吗?保持觉醒的意义何在?”

被这一问,紫璘供奉迷糊了,回答不出来。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的知识太丰富了。他被困于逻辑之中、推论之下。

为什么说佛不曾迷惑过呢?正因为觉悟之后才知道的啊!不觉悟,又如何知道不曾迷惑过?所以,觉悟是有意义的啊!

紫璘供奉还是不服气,他觉得慧忠国师在玩“脑筋急转弯”,把自己绕进去了,这不是佛法。佛法应该是高大上的、应该是有标准答案的、应该真实无比。于是他接着出招:

奉问“如何是实相?”师曰:“把将虚底来。”曰:“虚底不可得。”师曰:“虚底尚不可得,问实相作么?”

紫璘供奉问慧忠国师:“请告诉我什么是实相?”

国师说:“你把虚的拿来,我就告诉你什么是实的。”

紫璘供奉说:“既然是虚的,如何可得?如何能展示给你?”

国师说:“虚的尚不可得,问实相也就没有意义了啊!”

有虚就有实,如果这是佛法那其他的就不是佛法,一切“二元对立”都是有为的分别,是互根互存的认知,根本就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

有为法都是知识、学问,所以有高下、对错之分,它们构成了人的主观世界。

无为法是智慧,无分高下、无有对错,就那么真实的展现在当下,它们是人心之外的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是如何而来的?人心加客观世界。对于人而言,只能得到这个:客观世界在心中的投影。这既不是客观世界,也不是人心,而是人心加工客观世界的产物。

很显然,这个主观世界不全是“唯心”的,因为它在用客观世界做“原材料”。但又不全是唯物的,毕竟是被人心加工过的二次成像。

离开了“原材料”不可得,但不管“原材料”多么的一致,加工后的产品则因人而异,因为人心各异嘛!

而真正的佛法,就是处于这“上不沾天下不沾地”的两难境地,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说是,就已经不是了。

这场辩论就此结束,没有输家也没有赢家。但紫璘供奉与慧忠国师的故事那没有完,还有最为精彩的一幕。

供奉欲注《思益经》。师问:“大凡注经,须会佛意始得。”云:“若不会佛意,争解注得?”师令侍者,盛一盆水来,著七粒米于水中,上横一只箸。乃问:“这个是甚么义?”奉无对。师云:“老僧意尚不会,岂况佛意,又争能注得经?”

一天,紫璘供奉与慧忠国师谈起自己接下来的一项工作,说自己正准备开始注解《思益经》。

慧忠国师“好心”提醒他:“但凡注解佛经,必须体会得了佛意才可以哦。”

紫璘供奉信心满满地回答:“那是啊,要是体会不了佛意,我怎敢注解佛经呢!”

慧忠国师当即让侍者端来一碗水,里面放了七粒米,在碗上面横放了一双筷子。问紫璘供奉:“请问这个是什么意思?”

紫璘供奉看了半天也不明就里,茫然的对国师摇摇头。

慧忠国师说道:“你看,你尚且体会不了老僧这几个动作的意图,又怎能体会佛意呢?”

紫璘供奉再一次哑口无言。

其实,慧忠国师太老婆心切了,他只需要在紫璘供奉面前放一盆水就够了,问他:此乃何意?好比两人第一次过招,慧忠国师连一盆水也省去了,只是心意一沉,立意已毕。

国师为什么要那么矫揉造作的一通鼓捣?还不是想给紫璘供奉多几个觉醒的机会。

对于自身以外的一切,人自始至终都是旁观者,只有看的份,居然胆敢去“指手画脚”?那还不开口就错!可人们就是这样爱管闲事,以为自己能洞见一切、明察秋毫。

真相是什么?就在当下现象之中,岂可说中!本质就是现象,除此以外的,都是人的臆想罢了!

就好比慧忠国师摆的这个“八卦阵”,阵中何意,除了他有解释权,谁还能染指?

其实,一开始慧忠国师说“但凡注解佛经,必须体会得了佛意才可以哦”这句话时,就是在提醒紫璘供奉,同时也在勘验他。

提醒他什么呢?既然是佛意,除了佛陀他本人,谁还能说中呢?

勘验他什么呢?何为佛法大意!

慧忠国师设下了这个陷阱,紫璘供奉却没有觉察,如果他警醒的话就会反问:“先不说我有没有能力去注解经书,你且说说何为佛意?”

那样,或许慧忠国师会说:“你可以去注解《思益经》了。”也省去了后面的诸多造作。

回过头来,看看紫璘供奉与慧忠国师的几次“交手”,紫璘供奉处处受制于人,都是因为什么呢?

立义、破解、实相、佛意......这些都是对于知识的执着,或者说他对于在人的心意识下生起的一切相没有“看破”,他被相所牵引、束缚,就像众人一样“忙忙业性、无本可据”。

而反观慧忠国师,处处制于人,不是他有高超的技能、渊博的学问,而是时时保持“不住”的空性。根据别人的出招而“见招拆招”,幻化万有,方能应对自如。

就像风清扬传授令狐冲的独孤九剑,“无招胜有招”。并不是真的无,而是把所有招式融会贯通。如果真的无,又哪来的“独孤九剑”呢?

禅,是无知之知。不是先天的无知,而是后天的返璞归真。

禅,修不可得,不修亦无。

禅宗人物志:慧忠国师(五)勘验紫璘

未完待续......



3 阅读:233
评论列表
  • 2024-08-01 15:24

    禅非语言可表,汝以何注解呢?[呲牙笑]

  • 2024-07-26 09:14

    佛也不是一天修成的,一天到晚瞎解释

  • 2024-07-31 10:39

    佛说法,人天欢喜,众善奉行!禅师说法,人皆摸不着头脑。高下立判,所以说佛就是佛,禅师只能是禅师[呲牙笑][呲牙笑]

    kongkong 回复:
    西游记中有一回唐三藏误人小雷音,大有深意,理不透,不知真假,误把妖魔当真佛,最终不勉为魔所食。当慎之!
    陆夏 回复: kongkong
    [祈祷]
  • 2024-08-01 15:24

    那我注解还是不注解?!……汝是谁?[呲牙笑]

  • 2024-08-01 15:23

    遇见禅师宾默不语,打机锋呢?哎呀!干吗打我?谁打你?[哭笑不得]

  • 2024-07-18 20:44

    阿弥陀佛[祈祷]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