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当2020年那个闷热的夏天,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在福建连江县刷屏了:
本地走出的"学霸"郑楒婷,居然以阿根廷籍身份被北大法学院预录取!
更让人傻眼的是,她根本不用参加选拔性的笔试。
要知道这位"学霸"可是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连江念的书,妥妥的"老乡"啊!
这波操作属实让人看不懂:同样在国内上学的孩子,换个"马甲"就能走上完全不同的升学路?
从"中国娃"到"洋面孔"回溯郑楒婷的求学历程,还真是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生于2002年的她,和千万个中国孩子一样,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敖江镇开启了平凡的求学之路。
父母和大多数沿海城市的居民一样,早早便踏上了出国谋生的征途。
小楒婷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她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连江黄如论中学的求学生涯中,她既不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学霸,也不是特别出挑的风云人物。
谁能想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女孩,竟成为了学校16年来第一位被"清北"录取的学生。
说起连江黄如论中学,这所创办于2002年的学校,直到郑楒婷毕业时也仅仅走出了16届毕业生。
虽说是个"新"字辈的学校,但能培养出一位北大生,着实让当地人民感到骄傲不已。
然而当地人的欢呼雀跃中却夹杂着一丝疑惑: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家女孩,怎么突然就变成"外国人"了?
原来早在郑楒婷还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在国外站稳了脚跟,随后便帮她转成了阿根廷国籍。
这个看似普通的身份变更,却为她的求学之路开启了一扇意想不到的大门。
从一个普通的中国学生到备受瞩目的"外籍生",这身份的转变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放在平时这样的操作或许会引来不少争议。
但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个决定却成了一招妙棋。
政策风口上的"完美时机"说到郑楒婷的这次神来之笔,不得不感慨她抓住了教育政策变革的最后一个窗口期。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给这些"回流"的外籍学生开了一扇窗。
当时的政策规定,只要持有《外侨居留证》,就能参加高考这可以说是一条相当宽松的"绿色通道"。
不过这条政策在2020年5月28日迎来了重大转折。
新政策直接砍掉了外侨居留证参加高考的规定,还加码了好几条硬性要求。
比如说得有4年以上的外国护照不说,还得能证明最近4年里在国外实际待了2年。
这些条件说白了就是要给"曲线救国"的路子画上句号。
而这个政策从2021年开始就要实施了,这么一算郑楒婷简直是踩着政策变更的最后一秒过关。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反而成了她的一个意外助力。
4月27日北京大学官网上线了一则重磅通知。
因为疫情影响当年的留学生本科入学考试取消了笔试环节。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远程面试,这可以说是开创了招生历史上的先河。
如果放在平时这种重大改革怕是想都不敢想。
但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这个政策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对于像郑楒婷这样的"外籍生"来说,这简直就是"天降甘露"。
只要递交相关材料,通过远程面试就能获得通往北大的入场券。
有意思的是如果申请者的材料足够优秀,连面试环节都可以直接免掉。
说实话这操作简直比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还低,但郑楒婷就是稳稳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用网友的话说这简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合体。
高考赛道上的冷暖人生就在郑楒婷轻松圆梦北大的同时,另一位考生的故事却让人唏嘘不已。
同样是2020年高考,江苏考生白湘菱以优异的成绩摘得了省文科状元的桂冠。
按理说状元这个头衔拿下了,清北随便选才对。
但现实却给了这位学霸一记重重的闷棍。
在江苏想要冲击清北这样的顶尖学府,光有高考成绩还不够。
学校还要看你的选修课程评级,必须要达到几乎完美的A+水平。
这位文科状元的历史选修课只拿到了B+,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瑕疵。
直接断送了她冲击清北的梦想。
这让白湘菱的老师和家长都惋惜不已,谁能想到状元也有"难念的经"。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白湘菱本人倒是看得开。
面对众多985高校抛来的橄榄枝,她最终选择了香港大学金融专业。
8月3日在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后,她顺利通过了港大的面试。
当我们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不禁让人深思。
一边是凭借"洋身份"轻松跨入名校的大门。
另一边却是状元也要在名校门外"望门兴叹"。
这样的反差不禁让网友们炸开了锅。
有人说这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典型案例。
也有人感叹:同样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有些家长的"先见之明"确实令人佩服。
更多的声音则在追问:这样的招生政策,真的能实现教育公平吗?
教育公平的拷问面对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
教育部当初制定外籍生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可现实却演变成了一些本土学子"曲线救国"的捷径。
这样的政策悖论,就像是给教育公平蒙上了一层灰色面纱。
高考移民现象由来已久,从最早的孩子跟着父母落户,到后来的国籍变更。
这些所谓的"曲线救国"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巨大鸿沟。
一边是清北等名校在个别地区的录取率屡创新高。
另一边却是偏远地区的莘莘学子,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跨过同样的门槛。
说白了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学生,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是形式上的一视同仁,还是实质上的机会均等?
未来的教育改革,或许需要在政策制定时更加谨慎。
比如说对于像郑楒婷这样的特殊案例,是不是应该设置更严格的审核标准?
又或者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高考招生制度的区域差异问题?
教育公平不应该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它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智慧和勇气,去探索一条真正公平的道路。
毕竟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孩子,都应该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追求教育公平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改进,这条路终会越走越宽。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