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困在网贷里面的可怜人

董希水 2024-09-17 04:37:27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由于出差多,一直需要坐飞机路过各个地方的机场。我发现机场现在除了传统的白酒和汽车外,还突然多出来很多网贷平台的广告。但巨幅的运动员代言人+网贷+助力小微的广告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有点恍惚。网贷不都是给年轻人冲动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么,怎么突然就转身助力小微经营了。

但出了机场就得到了答案。我现在基本已经不坐出租了,同样的行程,滴滴能比出租车便宜至少10%,这可能就是消费降级吧。每次坐车我就喜欢和滴滴司机聊天,发现今年跑滴滴车的新司机特别多,而且不少年纪和我差不多的中年人跑滴滴。新加入跑滴滴的中年人基本就两类,一类是中年失业,一类是中年经营失败。我发现有个特点,往往经营失败的中年滴滴司机普遍都比失业的要乐观和开心一些,而实际情况是这些滴滴司机不仅要养家糊口,不少人身上还欠着债务,但幸福感就是比较出来的。

他们口中的自己和同行是这样的,前几年开餐饮店遇到疫情三年后仅半年就欠下8万多网贷的朋友,如今年龄跟他相仿同样天天要多熬3个小时。几个平台接单,就是为了就是要早点还清贷款。还有五十好几的老哥。也同样经受着网贷的煎熬,之前投资经营高档沙发垫的,为了低价拿货不仅自己负债,还让亲姐去帮着借网贷凑钱。熬过了疫情没有熬过市场,欠下了巨额债务。第一月拼着命开车,貌似看到了希望,但第二个月身体就吃不消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离开了这个行业。类似的这样的可怜人很多,还是用他们的话,能有辆车开,能开车还款的都是还有希望的。

我终于读懂了,最近有个网贷行业的朋友说,他们才是真经营小微客户的。现在超前消费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一人欠债一家还款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现在还借着网贷特别是高息网贷的都是直面生活困苦的可怜人。

网贷贷出容易收回来难

网贷资产进入存量时代已成为行业共识;同时在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消费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之前网贷行业快速扩张过程中积累的风险开始释放,导致不良上升并掣肘业绩。2024年二季报/半年报显示,上市线上助贷平台的90天+逾期率多数仍有小幅环比上升,头部平台收缩比较明显。但中小平台由于资金汹涌,仍在狂飙。奇富科技高管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随着资产组合的变化及质量的提升,公司不认为贷款规模是驱动业绩的合适指标,因此将不在财报中披露贷款规模指引。乐信未给出贷款规模的预期,但预期2024年的GMV将低于2023年。信也科技预计2024年国内业务促成贷款1957亿元至2050亿元,同比增长5%至10%。嘉银科技预计全年促成贷款在930亿元至980亿元,同比增长5.6%至11.2%。

可以看到这个行业的特征是越是头部的平台越是谨慎,从过往动辄十几个二十几个点的规模增长变成个位数甚至负增长。没有任何平台不是嗜血的,我认为并不是他们良心发现,而是行业网传的客户逾期和不良激增是真的事实。从前如果是年轻人超额消费,年轻人自己能有时间和前途可能挣回来,实在挣不回来,还有家里父母甚至其他亲戚好几个口袋帮着还。现在贷款还不上的越来越多养家糊口的中年生意人,还不上就是还不上了。这两年狂冲规模的腰部和腰部以下平台,他们拿的是什么客户?是头部平台淘汰的逾期客户。但如果他们一旦倒下,头部平台还转贷给谁?背后的银行怎么办,多米诺骨牌一触既倒。

贷进去容易出来难

比起银行等传统贷款渠道,网贷平台的门槛更低、放款更快、可贷款额度更高。这些平台为了投放和利润增长会研究用户习惯和人性,在你最难的时候出现,用最简便的方式引你入局。但因为网贷套路多难清偿、隐私泄露及暴力催收等问题,也会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综合各媒体报道来看,涉足网贷的原因不一而足,有的是为了满足个人消费,有的是为了交培训费用,还有的是为了投资创业……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因为对网贷缺乏足够了解,同时也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与理财观念,最终导致“一入网贷深似海”,在“拆东墙补西墙”中惶惶不可终日。

不少网贷多少都有点套路,要么就是用各项名义比如会员费,咨询费等多收利息费,要么就是偷偷收多利息。不然我们315也不会有那么多曝光了,这些乱收费更加重了借款人的负担。网贷作为一个网络时代便捷化的金融平台,本无可厚非。它便捷的流程,让人动动手指头就能贷款到账,无疑给很多年轻人带来了一个金钱的诱惑也给走投无路的中年人一个陷阱。特别是那些无良的广告,给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消费观。没钱了,不要急,点这里马上消费马上有钱!创业失败了,不要急,我这里有笔应急资金马上解决问题!最终陷入以贷养贷。

最后用人民网7月2日的报道结尾,贷款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公众的燃眉之急,不能成为某些人趁火打劫的工具,更不能成为不法分子坑蒙拐骗的幌子。面对花样翻新的“套路贷”,相关部门有必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大处罚力度,以强有力的监管维护金融秩序和公众利益。(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0 阅读:0

董希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