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瑕疵”之谜:那些划痕和痕迹背后的故事

紫砂壶见文化 2024-03-07 02:08:22

我发现我刚买的紫砂壶,在壶口位置有圈或多或少的像砂纸磨过的痕迹一样,壶身很光滑,但是在到接近壶口的位置有圈或多或少的划痕,对光看的时候很明显,摸起来点毛,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许多新手壶友常常向我抱怨,他们手中的紫砂壶似乎有些瑕疵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实际上,这并非是壶的质量问题,而是因为现代紫砂壶制作过程中增加了一项名为“整口”的工序。在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中,工匠们会有意将壶盖做得比壶身的口稍大一些。待烧制完成后,他们会使用金刚砂在壶口和壶盖接触面上进行打磨,直至盖子与壶口完全吻合。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整口”。因此,您可能会看到这个部位有明显的划痕,这是正常的。然而,在古代,工匠们并没有现代的打磨设备。他们的制壶难度无疑比我们要高得多。因此,老一代的紫砂壶并没有经过“整口”这一步骤。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鉴别真伪老壶的方法:只需观察壶口盖的磨损程度,便可大致判断出该壶是否经过打磨。

所谓的“一次烧成”,是指在干燥坯体的壶口上,敷一层石英砂粉后再加置壶盖,进窑一次烧制为成品。一次烧成的成品,口和盖一般难以做到完全“吻合(壶盖在壶口里紧密而不哐当)”和“通转(壶盖在壶口里可以旋转不滞)”。

金刚砂打磨壶口与壶盖的结合处,这个过程被称为“整口”。在壶基本烧制并完成收缩后,我们会进行整口,通过打磨的方法磨平壶口沿,去除盖子子口多余的部分,然后涂抹上泥,封闭磨开的气孔,再次进行烧制。这样,壶的口盖结合处就会变得更加紧密了。整口后的壶盖可以进行顺畅的转动,然而在此过程中,壶盖结合处的表面会受到一定的破坏,这就使得茶垢容易在淤积过程中形成一条条明显的“黑道”。

所谓“二次烧成”,是指在一次烧制出窑后,整口、除去火疵,再用制壶的泥擦抹在打磨产生的“破皮”处,然后再次进窑烧制。因破皮经擦抹会形成新的结晶,烧成后这些瑕疵将看不见,而壶也趋于完美。

在以前,壶都是在龙窑中烧制。由于龙窑的控温能力有限,每次烧制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窑方并不承担烧制过程中的风险,因此,每件壶通常只会进行一次烧制。这就对壶艺人的技艺提出了高要求,口盖的严密性无疑是水平的体现。这不仅涉及到工艺的精湛,更反映了壶艺人对泥料特性的深入研究和熟悉程度。当然,即使经过整口这道工序,做壶的技艺同样不容忽视。首先,盖子的大小要适中,过大则整口时需磨去的部分过多,既费时又费力,一般师傅都不愿接手。其次,壶盖应略大于壶口,若在生坯阶段盖子大小正好或偏小,那么在烧制后口盖会变得更宽,这样的情况就无法挽回了。

0 阅读:9

紫砂壶见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