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网络上出现了“网庙十哲”这种说法。
所谓的网庙十哲就是已经被历史定性为奸臣,又或者是无能之辈的君王、大臣,却被网络夸大成忠臣、能君、能臣,而赵括就在其中。
但事实上,赵括的确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无能,因为他的指挥原本就没有问题,只不过赵国太过于拉垮。
先说赵括的指挥没有问题说赵括蠢的人,基本上都集中在赵括主动出击这一方面。因为以当时战场上的形势来说,谁主动出击就说明谁是被动的一方。
而你都已经被动,你觉得还有胜利的可能吗?
但其实当时赵括的选择原本就只有主动出击这一种,不过赵括只有主动进攻这一种选择,并不是因为赵国的粮食不够,而是因为当年的廉颇之所以被换下去,就是因为坚守不战。
如果他也采取与廉颇一样的做法,那么他被换下去,也就是时间问题。
有的人或许会说,长平之战不是打了三年的时间吗?这三年不是将赵国的粮食消耗到所剩无几了吗?
毕竟当年赵国的总人口也就只有四百万,而长平之战就整整有四十五万的士兵在前面消耗粮食。就以赵国的国力,怎么可能耗得起?
其实关于长平之战打三年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你要清楚,赵国接收上党的时间虽然是在公元前262年,但是真正开打的时间却是在公元前260年的四月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是在这一个月,秦昭襄王才命令王龁前往长平前线,赵孝成王才命令廉颇前往长平前线。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这不就是能说明长平之战真正开打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60年的四月份吗?
而长平之战结束的时间就是在公元前260年的九月份,整个长平之战仅仅只持续了六个月的时间。
你说就这六个月的时间,赵军的粮食怎么可能出现问题?因此,赵括采取主动进攻无非就是避免被换下去。
更何况,他的作战风格原本就是以勇著称。
你要清楚,当年赵括的父亲赵奢就是以勇著称,要不然也不会说出那一句:“狭路相逢,勇者胜”。
而赵括作为赵奢的儿子,你说赵奢对他会不会有影响,肯定是会有影响的。
而这种影响也在他与赵奢之间的谈话中反映出来。
赵奢当年就说,战场是你死我活的地方,但是作为他儿子的赵括,却说的如此云淡风轻,这不就是一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作风吗?
这就是为什么秦国要将王龁换下来,将白起换上去的原因。
因为白起治的就是这种以勇著称的将领。
当年伊阙之战,韩魏整整二十四万联军就是这么毁在白起的手里。
就是因为他们勇,所以白起采取的战术是避实就虚。
也就是先引诱你们过来,然后再对你们进行分割,如果可以的话,那就再断绝你们的后路。这一套连招下来,你不死也得死。
如果赵括知道对方的统帅是白起,那么他一定不会主动进攻,毕竟白起的战绩摆在明面上。
这就是为什么秦昭襄王命令前线不允许泄露白起已经前往前线的消息,防的就是赵括不敢主动发起进攻。
而赵括这一主动发起进攻,就恰好中了白起的计谋。
但如果负责与赵括作战的统帅不是白起,而是原来的将领王龁的话,那么说不定赵括真的有胜利的可能。
你要知道,赵括主力进攻的这个地方叫作弃甲院。
之所以叫作弃甲院,就是因为当年赵括在这里被秦军打到丢盔弃甲。
而弃甲院位于秦军的中部,如果白起没有采取分割绕后的手段,弃甲院这一段一旦被赵括攻破,那么失败的将会是秦军。
什么这么说呢?你要清楚,上面已经提到这是秦军的中部地区,如果一旦被赵军攻占,那么就说明秦军被赵军一分为二。
而秦军的指挥部、粮仓都在南部,你说对于这种情况,北部的秦军会是什么反应?当然是慌不择路的逃跑。
毕竟你一没有统帅,二没有粮食,你说这仗怎么打?
但事情坏就坏在白起能预判到赵括的行动,但是赵括却连秦军的统帅都不知道是谁。
原本他以为这一套行得通,但奈何他碰到的人是白起,这一场战争就只能以失败告终。
这能将长平之战的所有责任都压在赵括的身上吗?要怪就怪赵军的情报工作做的不够。
要不然也不会出现秦军对赵军这一边的动向一清二楚,而赵军对秦军那一边的动向是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其次说赵国接收上党是否有问题长平之战的导火索虽然是赵国接收上党,但赵国在接收上党这件事情上面并没有任何的问题。
你要清楚一点,上党分别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北上党,一个部分是南上党。
而秦国要的这个上党是南上党,还有一个北上党,这个北上党在赵国的手里。
当然,这个北上党已经是邯郸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一旦到秦国的手里,那么邯郸将会无险可守,你说赵国能不要吗?
更何况,秦赵之间有一场大战已经是必然的事情。
你要清楚,自从战国中期以来,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就只有三个,第一个是楚国,第二个是齐国,第三个是赵国。
这三个国家在当时都是一骑绝尘的存在,特别是楚国与齐国。
楚国是战国中期版图最大的一个国家,而齐国是战国中期最富裕的一个国家,但这两个国家都先后遭到暴击。
首先遭到暴击的是楚国,楚国整整一大部分的领土都落到秦国的手中,甚至就连他原来的都城郢都都成为秦国领土的一部分。
而他们楚国的宗庙,当然也被秦国摧毁。
而负责做这一切的就是大家的老熟人白起。
其次遭到暴击的就是齐国。
齐国与秦国并不接壤,之所以遭到暴击,是因为他们自己作死。
当时天下有一个秦国,诸侯就已经人人自危。
结果呢?齐国作为当时最富裕的国家,竟然一举将宋国吞到自己的肚子里,你说其他的诸侯国能同意吗?结果就是遭到六个国家一起攻打。
你觉得一个齐国能扛得住六个国家的攻打吗?更何况,这六个国家当中还有秦国。
结果一个富裕的齐国直接被打成空架子,基本上所有的金银珠宝都被拉到了燕国。
为什么是燕国呢?因为其他的四个国家在击溃齐国主力的同时已经撤兵,唯独只有燕国一个国家在其国境内继续作战。
“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以伐,败我济西。王解而却。燕将乐毅遂入临淄,尽取齐之宝藏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但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齐国虽然连都城都已经被攻破,但是你要清楚,齐国推行的是五都制度,也就是除了临淄这一个都城之外,还有另外四个都城。
而在当时只剩下两个都城没有被攻破,这两个都城就是即墨和莒,而齐国就是靠着这两个都城进行翻盘。
毕竟齐国原本就是齐国人的主场,燕国是远道而来,现如今齐国境内就只剩下了燕国一路大军,你说燕国能是齐国的对手吗?
而齐国虽然能复国,但是却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齐国,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秦始皇兼并六国,齐国却一直坐山观虎斗的原因。
因为对于当年的仇,他可是一直记得清清楚楚。
你说就以当时的天下局势而言,秦国能放过赵国吗?肯定不会,所以说赵国接收上党这件事情并没有任何的问题。
最后说赵国接收上党虽然没有问题,但是他的高层却存在问题赵国的高层在接收上党的时候,就应当意识到自己与秦国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以赵国一个国家的实力肯定是比不过秦国的。
毕竟别的不说,单单是秦国的版图,就是你赵国的三倍之多,你说你赵国拿什么去跟秦国比拼?
而既然赵国比拼不过秦国,那就要将其他的国家拉到赵国这一边。
上面已经提到,长平之战持续的时间实际上仅仅只有六个月。
而从公元前262年赵国接收上党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60年,赵国的高层愣是没有行动。
而是直到秦国命令王龁前往前线,赵国的高层才有所行动,这个有所行动就是上面已经提到的将廉颇命令到前线,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的行动。
可以说,赵国的高层简直就是蠢到像个幼童。而在这之后的行为更是蠢到发指。
按道理来说,你赵国在两年的空窗期里面没有任何的行动,可以解释成是有侥幸心理。
但现如今秦国都已经命令大军到长平,明摆着就是要与你赵国不死不休,到了这个时候你赵国应当有所行动。
但你猜赵国的有所行动是什么?竟然是去向秦国求和,这简直就是离谱到家。
你赵国去向秦国求和,这说明什么?说明你赵国在向秦国示弱。
而秦国都已经将五十万的大军拉到长平前线,你觉得他秦国是要干什么?当然是奔着歼灭你赵国的主力来的。
既然如此,你觉得有谈和的可能吗?肯定没有。
但赵国的高层却偏偏选择这样去做。
而正是因为赵国高层的这个行为才将赵国的后路给堵死。
要知道,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各个诸侯国是肯定懂的。
但是你赵国现如今竟然命令使者到秦国求和,而秦国也借助这一点,故意做出一副与赵国有可能求和的行动,也就是当着各大诸侯的面大摆宴席,款待赵国的使者。
你说就这种情况,谁敢公开说站在你赵国那一边?
毕竟如果今天公开说站在你赵国这一边,结果你赵国明天就有秦国谈和,你说这个国家是不会遭到秦国的报复,肯定会遭到秦国的报复。
而以当时的情况来说,除了你赵国之外,还有哪一个国家能扛得住秦国的报复?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扛得住秦国的抱负,你说谁还敢产生救援你赵国的想法。
其实赵国出现这种迷惑行为是很正常的,因为当时虽然说君王是赵孝成王,但实际上真正能在朝廷里发挥出影响力的,是平原君赵胜。
你要清楚,当时的赵孝成王年仅二十岁出头,而赵胜则是赵孝成王的父亲那一辈,又是当时贵族里的第一。
当年赵国之所以将上党收下来,就是因为这是赵胜的主张。
而赵胜这个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半桶水,只提一点就足以证明。
当年,赵国为了攻占燕国的领土,竟然将济东三城割给齐国。
为什么割给齐国呢?因为他想要田单来赵国,负责攻打燕国一事,毕竟当年就是田单带着齐军复的国。
而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简直就是不可理喻。
你要清楚,当时廉颇、赵奢可都还活着,他竟然放着廉颇、赵奢不用,反倒去用一个敌对国家的将领。
你说他这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吗?而事实亦是如此。
田单虽然答应来赵国,也答应领兵,但你猜怎么着?一年的时间,仅仅只攻打下三座弹丸小城。
要知道,济东三城可是有整整五十七个市邑。
而在此之前,赵奢就已经提醒过他,说田单是齐国人,而齐国与赵国是竞争关系,你觉得田单会给赵国出力吗?到时候肯定是磨洋工。
但赵胜却偏偏不信邪,硬要不惜代价将田单拉到赵国这一边,结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夏,军也县釜而炊。得三城也,城大无能过百雉者,果如马服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你说就赵胜这种只想头不想尾的人,能做得成什么事?
而作为赵胜对手的秦昭襄王就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战国中期的三大强国都是毁在他的手里就能证明。
再加上秦国的实力原本就是列国中最强大的,赵国焉有不败的道理。
结语一场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战役,胜利失败从来都不是出自于战争的自身,而是出自于庙堂。
而当时赵国的庙堂可以说是全面落后于秦国,对于长平之战的认识,根本就没有秦国那么深刻。
可以说,从一开始,赵国就注定了失败。
但如果这个人是廉颇的话,赵国或许就不会失败。
因为廉颇的战略是坚守不战。
而这一坚守不战,说不定赵国就能在某一时刻抛弃谈和的念想,转而去联合其他的国家一起抗衡秦国,那么这个时候秦国是一定会退兵的。
因为秦国原本的打算就是如果有国家支援赵国,他们就退兵,但历史没有。
直到长平之战结束,赵国才意识到,应当联合其他国家,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兵力相同情况下被全歼,只剩下二百四十个未成年。放眼历史赵括是独一份。
赵括跟赵国都有问题,而且就是赵括问题更大。
有问题的是赵括,赵国是次要问题。
洗白赵括是不是能显能。[抠鼻]
对平台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