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前挖到的国宝,至少有10个名字,连郭沫若都搞错了

自说文史 2018-12-21 22:40:23

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踏飞燕》,大概就是说这件文物造型设计独特,为了表现马的英姿,竟然把燕子置于其一足之下,而且另外三足凌空,想象力丰富,平衡点稳定,古人智慧高。

其实,这件文物叫“马踏飞燕”,不太妥当。

1969年9月10日,武威县新鲜公社在雷祖台南开挖战备地道,后来挖到了一个古墓,即雷台汉墓。墓里有很多宝贝,金人、金马、铜车、铜马、古钱币等等,消息传出去后,很多人到墓里抢。后来废了很大劲,才把这些文物要回来,交给博物馆,包括一件踩踏燕子的铜奔马。

1971年,郭沫若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为“踩踏燕子的铜奔马”命名为“马踏飞燕”。1986年,马踏飞燕确定为国宝,并禁止出国展览。其实,郭沫若也搞错了名字。

“马踏飞燕”,长45厘米,高34.5厘米,宽10.1厘米,重7.15公斤,看起来不是很大。马头顶有花缨,马尾有结,一足之下有一只燕子般的飞鸟作为支撑点。

“马踏飞燕”前两年改了名字,叫“马超龙雀”,名称来源于东汉张衡《东京赋》中两句话“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但这样也只是名字高大上,因为龙雀属于神话传说中类似凤凰的鸟,一个实际中的马,踏上了传说中的的鸟,似乎不合理。

仔细看马蹄下的燕子,马蹄之外还有很多躯体,这一点很奇怪。要知道,马蹄很大,而燕子即便展翅也很小,若真是马蹄踩到燕子背上,恐怕燕子只能露出两个翅尖。所以早在20多年,养马学专家崔堉溪老先生就认定,郭沫若把这件文物搞错了名字。为此,他还列出了其他五个“证据”:

第一:燕子尾短而分叉,鹰尾较长而尾端整齐;

第二:在甘肃河西一带,鹰四季皆有,鲜少有燕;

第三:马和鹰常被人视为狩猎工具,二者结合最合理;

第四:养鹰人喜欢在鹰尾上部系响铃,这件文物飞鸟尾部也有孔眼,当是系铃铛所用。

第五: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燕子的飞翔,无论是高度还是速度,都不能跟老鹰比,所以用“马踏飞鹰”比“马踏飞鹰”更准确,也更合适。

实际上,由于争议大,所以这件文物的名字有很多。

除此之外,名字还有“天马超龙雀”“天马超飞燕”“鹰掠燕”“鹞掠燕”“天马戏飞燕”“马袭乌鸦”“马踏飞隼”“天马超越龙雀”“凌云奔马”“蹄蹭飞鹰奔马”“天马伴金乌”等等,粗略算一下的话,至少有10个名字。

这恐怕是名字最多的文物了。

回到这件文物本身,大多数人看到的其实都是侧面,若是从马头处看,你会发现很有趣。马兄,你这歪着脖子,张开大嘴,甩着舌头,都快流哈喇子了,笑得这么欢乐,是因为第一次飞还是因为第一次踩到鸟啊?

不要以为你踩到鸟了,你就会如来神掌了啊!

参考资料

郑国穆《马踏飞燕?》

杨诗兴《“马踏飞燕”应改为“马踏飞鹰”的建议——为怀念老友崔堉溪教授(养马学专家)而作》

0 阅读:19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