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日军已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十多年了,从一开始的“大日本帝国无往不胜”,到那时发现自己的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强势反攻,日军基本上占不到什么便宜,在中国战场上,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抵抗,也让他们感觉头疼。
这时,德国也给日本施压,希望他们能在亚洲战场上有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能缓解轴心国在欧洲战场上的压力。
日军经过深思熟虑,把战争地点选在印度的英帕尔。英帕尔是印度东北部一座要塞,连接印度大陆与缅甸,也是重要的战略地,盟军正是通过英帕尔向中国战场传递物资。
同时,英帕尔又是英军的战略物资聚集地和军事基地,如果打下英帕尔,日军就能白拿这些物资,切断盟军的供给线,还能白占英军的机场,说不准还能翻转亚洲战场的局势。
一击三得,日军连夜制定《英帕尔作战计划》,任命一个大佬——牟田口廉也,担任这次战斗的指挥官。
牟田口廉也是“卢沟桥事变”下令开火的指挥官,是狂热的战争分子,为了提高自己在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对英帕尔也是势在必得。
起初,牟田压根没把英印部队看在眼里,制定的计划是一个月拿下英帕尔,所有部队全部轻装上阵,实行“以战养战”。其中有两个师,竟然只带了三个星期的口粮。
1944年3月8日,牟田带着8.5万日军,兵分三路踏上前往印度英帕尔的路程。
这支部队不仅有军人,还有猴子、牛、马、羊和大象等牲畜,日军利用这些动物来运送装备和物资,紧急时刻还可以宰杀食用,以此轻装上阵。
刚开始,日军行进得很顺利,他们占据了一些据点,英军不得不缩小防线,集中防守。随着战线往前推进,日军逐渐发现,拿下英帕尔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容易。
英帕尔独有的茂密的丛林,崎岖的山地,都让行军不顺。英军在此地经营良久,熟悉地形,又修建了很多军事工地,让日军更是难以推进。
哪怕英军守不住阵地,他们也从来不会留下一丁点东西给日军,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全烧光,保证日军连一滴水都没法得到。
这一举措,让准备“以战养战”的日军傻眼,他们没法从阵地上得到任何补给和装备。
雪上加霜的是,日军的后勤补给线也出了问题,他们没有办法及时补充物资,他们带过来的那些牲畜,一进入密林就四散逃跑,抓都抓不住,哪怕后来专门抽出一部分兵力来看住这些动物,也无济于事。
日军就在缺吃少穿,弹药缺乏的环境里继续推进,虽然总指挥牟田天天催促后勤跟上,但总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日军的后勤难以跟上。
就在日军的补给问题缓和一点时,印度的雨季到来,连续的大雨让印度的大河变大江,小河成沼泽。
大雨潮湿,炎热的天气,让日军很多人都得了传染病,又因为大雨天气频发,日军没办法空投食物,地上的补给也中断。
缺少食物让日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成千上万的日本士兵放下武器,去寻找任何可以入口的东西,野菜、树皮、甚至老鼠。
这时,日军的头号敌人已经不是英军,而是饥饿和疾病。英军抓住机会,开始组织反击。此时的日军,已经无法再组织有效抵抗,只能听天由命,英军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路上随处可见日军的运输车、坦克和尸体。
1944年7月,牟田口廉也不得不下令撤退。原本以为能速战速决的一场战争,最后成为一场生死大逃亡。
日军进入英帕尔的8.5万人,最终伤亡7.3万,只有2万人死于炮火,其余5万人都是病死或饿死。
英帕尔战争让不可一世的日军尝到溃败的滋味,盟军在亚洲战场上由此转为反攻,它一度被英国人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