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花17万骗走乾隆真迹,转手拍卖8700万天价,结局如何?

水绿看历史 2024-07-31 04:03:27



"这是我当年的藏品,你们不是说是假的吗?为什么卖8700万?"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曾经以17万元卖出的"赝品",竟在拍卖会上以8700万元的天价成交,那种悔恨和愤怒会是怎样的?这正是河南藏家朱云的真实经历。

2011年的一场拍卖会,不仅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天价记录,更揭开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骗局。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幅名为《嵩阳汉柏图》的乾隆亲笔画作,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普通藏家的天真、一个"专家"的精心设局,以及一个让整个收藏界为之震惊的惊天骗局。

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幅画作最终是否物归原主?

一、17万被收购的真迹

2009年,中国的古董鉴定节目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河南卫视推出的《华豫之门》以其独特的鉴宝模式和专业的评审团队,迅速成为全国观众追捧的热门节目。在众多鉴宝专家中,刘岩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和犀利的眼光,成为了节目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

刘岩在节目中展现出来的专业素养和亲和力,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让许多藏友对他推崇备至。他那流畅的语言、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判断,让人不禁对他的鉴定能力产生由衷的敬佩。

在很多人眼中,能够得到他的鉴定,就如同获得了最权威的认证。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名叫朱云的普通藏友,带着他珍藏多年的家传古画《嵩阳汉柏图》,满怀期待地来到了《华豫之门》的海选现场。

这幅画据说是乾隆皇帝亲笔所绘,如果属实,其价值无疑是惊人的,而他对古玩书画并不精通,他迫切需要一位专家来为他揭开这幅画的真相。

当朱云得知刘岩将亲自为他鉴定时,他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装画的木盒,将这幅传承多年的家宝呈现在面前,他仔细端详着画作,他的每一个表情变化都牵动着朱云的心。

然而鉴定的结果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朱云头上,刘老师用遗憾的语气告诉朱云,这幅画并非乾隆真迹,而是后期的仿品,这个消息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一时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就在失望地准备离开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天晚上,刘岩主动联系了他,邀请他第二天带着画作再次见面。

这个突如其来的邀约让朱云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以为可能还有转机。

第二天,在一家酒店里,刘岩再次仔细查看了《嵩阳汉柏图》,他向朱云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认定这幅画是仿品,甚至拿出一本拍卖记录,展示了真正的乾隆画作的成交价格,这些看似专业的解释和证据,让朱云彻底相信了对方的判断。

然而,刘岩的下一步行动却令人费解,他告诉朱云虽然这幅画是仿品,但仍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他提出可以帮其寻找一个愿意购买的买家,对于对古玩一窍不通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他完全信任刘岩的专业判断和好意,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

不久之后,刘岩果然带来了好消息,他找到了一位对这幅画感兴趣的买家,并安排了交易见面。在刘岩的撮合下,他见到了一位名叫程功的年轻买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17万元的价格成交。

对朱云来说,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要知道,在刘老师最初的评估中,这幅画最多值三万多元,能够以17万元的价格出手,他认为自己已经赚到了。他对这样的帮助感激不尽,认为是对方的专业和人脉让他获得了这笔意外之财。

然而,朱云并不知道,这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的开始,他无法想象,自己手中的画作实际上价值连城,而他却以白菜价将其卖出。

这个交易背后隐藏的真相,将在日后给他带来无尽的懊悔和痛苦,这个看似完美的交易,实际上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沉浸在意外之财带来的喜悦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失去一件价值连城的珍品。

二、真相大白,高价拍卖

2011年的一个平常日子,一则拍卖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艺术品收藏圈引起了巨大轰动,北京一家知名拍卖公司宣布,将拍卖一幅名为《嵩阳汉柏图》的乾隆真迹。

这个消息本身就足以引起关注,但真正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幅画的成交价格——惊人的8700万元。

这个天文数字般的价格立即在收藏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艺术品专家们纷纷对这幅画的价值和历史意义进行解读,媒体也对这次拍卖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然而,对于远在河南的朱云来说,这个消息却如同晴天霹雳,让他的世界瞬间崩塌。

朱云难以置信地盯着电视屏幕,反复确认着拍卖信息,那幅在画面中被精心展示的《嵩阳汉柏图》,不正是两年前被他以17万元价格卖出的"赝品"吗?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瞬间涌上心头——震惊、懊悔、愤怒,还有深深的无力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像是着了魔一般,开始疯狂地搜集关于这幅画的所有信息,他联系了多位艺术品专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甚至试图联系拍卖公司。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令人心惊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他手中的《嵩阳汉柏图》确实是乾隆的真迹,而且是极其珍贵的孤品。

这个发现让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他开始回想两年前的那次交易,回想刘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那个自称是专家的人,那个看似专业的鉴定过程,那个"慷慨"的买家,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是一场戏。

在痛苦和愤怒的驱使下,朱云决定报警。

然而,当他走进警察局,讲述自己的遭遇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警方在初步调查后发现,在文物鉴定界确实存在两个"刘岩"。

一个是真正的专家,在业界颇有名气;而另一个,则是一个名叫刘忠红的人,他可能就是骗走朱云画作的罪魁祸首。

这个发现让案情变得更加复杂,他这才意识到,当初帮他鉴定的"刘岩"很可能是冒充专家的刘忠红。这个人利用电视节目积累的一些表面知识,再加上精湛的演技,成功地欺骗了朱云这样的普通藏家。

警方的调查给了其一线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案发已经过去两年,很多关键证据已经无法获取,更糟糕的是,当初的交易是在私下进行的,没有任何正式的文件或收据。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侦破案件的难度。

在警方调查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决定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正,他聘请了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希望能够追回自己的损失。然而,法律的道路比他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首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证据不足,当初的交易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记录,甚至连一张收据都没有。在法律上,这意味着很难证明交易的存在,更不用说证明对方的欺诈行为。

其次,即使能够证明交易的存在,还需要证明自己是在被欺骗的情况下进行的交易。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朱云是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同意了17万元的价格。在法律看来,这是一次双方自愿的交易,很难认定为欺诈。

此外许多潜在的证人已经无法找到,可能的物证也已经消失,这些都让诉讼变得异常艰难。

最终,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了诉讼请求。

这个结果对朱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不仅失去了价值连城的古画,现在连讨回公道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在经历了这一系列打击之后,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之中。

他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的种种决定: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相信一个陌生人?为什么没有多方求证?为什么没有在交易时留下任何证据?这些问题日夜折磨着他,让他无法释怀。

朱云的经历很快在当地传开,引起了广泛的同情和讨论,许多人为他感到惋惜,同时也从中吸取了教训。

然而对他本人来说,这些同情和讨论并不能抚平他内心的创伤,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那幅被他以17万元卖出的画作,最终以8700万元的天价成交,这巨大的差价足以改变他和他家人的一生。

更让他感到痛心的是,这幅画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更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国宝。作为乾隆皇帝的真迹,《嵩阳汉柏图》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精品,也是研究清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自己的疏忽不仅造成了个人的损失,也让这件珍贵的文化遗产流失到了不知名的收藏家手中。

三、事件反思与教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云开始深入学习古玩鉴定的知识,希望能够弥补自己的短板。他参加了各种相关的培训课程,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甚至尝试自己动手临摹一些名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古画的特点和技法。

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也让朱云获得了新的认知。他逐渐明白,在古玩收藏这个领域,知识和经验是多么重要。如果当初他具备基本的鉴定知识,也许就不会轻易被骗,这个认知让他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出去,警示他人,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这个故事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他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教训。通过这些报道,朱云的故事传播得更广,也引发了社会对文物鉴定和交易制度的反思。

尽管已经无法挽回自己的损失,但他的经历却为完善文物鉴定和交易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关部门开始着手制定更严格的文物鉴定规范,加强对鉴定专家的管理,并呼吁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古玩交易平台。

对他来说这或许是他在这场悲剧中唯一能够得到的慰藉。虽然他失去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但他的经历却可能帮助更多人避免类似的陷阱,也为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做出了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朱云也逐渐学会了放下,他明白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并不能改变什么。相反,他选择将这次经历视为人生的一课,一个昂贵但宝贵的教训。他决心在未来的收藏生涯中更加谨慎,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其他收藏爱好者。

朱云的故事,最终成为了古玩收藏界的一个警示案例,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保持清醒,在进行交易时留存证据,在做出重大决定前多方求证。它也再次证明,在瞬息万变的收藏市场中,知识和谨慎永远是最好的护身符。

他对刘岩的盲目信任,对自身知识的缺乏,以及对巨大利益的麻木,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在面对可能涉及巨大利益的交易时,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某个"专家"的判断,而应该广泛咨询,甚至寻求第二、第三方的专业意见。

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避免被骗也至关重要,这个案例也凸显了当前艺术品鉴定和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正、透明的鉴定体系,如何保护普通藏家的利益,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朱云的经历无疑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但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艺术品收藏这个充满诱惑和风险的领域,保持清醒和谨慎永远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收藏的乐趣,而不是沦为他人利用的工具。

0 阅读:0

水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