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被帅到了!
最近,一个维和部队在国外种菜的视频,在网上吸粉无数。
没想到,咱们威武飒爽的兵哥哥种起地来,那也是一把好手!
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里,种着白菜、豆芽菜、黄瓜,兵哥哥们穿着制服锄地、施肥、拔菜,手法相当熟练,当地人在一旁兴奋击掌,端起碗来大喊“好吃!好吃!”
画面清新有机,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虽说是电影,但却是取材于真实事件。
我们不仅把菜种到了自家院子,还种到了世界各地,种到了南北极,种到了月球上。种菜功夫,可谓炉火纯青。
一句话:
中国人强大的种菜天赋,宇宙已经遏制不住。
你没看错,非洲南苏丹的不毛之地上,也可以种菜!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那里应该是一片赤红,沙砾遍地,气温最高可达50℃,12月下旬就已进入旱季。
负隅顽抗的几棵芒果树和生长在沟缝里的荆棘,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
而中国维和部队驻苏丹部队,硬是把画风变成了这样:
一片片蔬菜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呈井字形生长,就连空气也弥漫着清新舒爽的味道。
然而,从荒漠到绿地,也不是说说那么容易的,种菜的过程也是艰辛曲折的。
战士们需要在贫瘠的赤沙地挖下去半米多深,然后再去几十公里外的青尼罗河河床,挖来河泥,填在槽床中。
然后再平整土地、起陇留沟,培育好适合蔬菜生长的土壤,再在上面进行种植。
有了合适的土壤,培育幼苗还需要细心地搭好草荫棚,避免日光暴晒。
然后,再在工作之余,拉来河水浇灌。
当时,有驻苏丹工作的同胞表示,因为每天吃咸菜罐头土豆洋葱,差点把人整抑郁了。
直到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拜访了维和部队,竟意外吃到了来自家乡的食物,大喜过望。连吃带拿之余,也深刻地感受了一把乡愁。
而在西非马里的沙漠中,即使在年平均气温37℃以上,每天只有15分钟循环水供应的恶劣环境下,也依然阻挡不了维和官员们的种菜热情。
重新铺设水管给植被补充水分、用废弃搅拌罐充当储水罐,回收并循环利用污水。
还在板房四周的防爆沙箱中,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
咋说呢?
有条件要种菜,没有条件创建条件也要种菜。
总之:维和我们是专业的,种菜我们是认真的。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刚果(金)各国维和部队的果蔬类供应严重匮乏。
于是,我们勤劳的维和部队的官兵们,又开启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模式。
大伙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地,因地制宜种植适宜的蔬菜。
或许老天也被这勤奋所感动,平时酷热难耐的时节,竟然赶上了雨季。在充足的阳光和雨水滋养下,蔬菜噌噌噌地长。一个月时间,蔬菜就被端上了餐桌。
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吉布提,荒漠遍地,到处都是火山岩和沙漠焦土,这里全年干旱几乎无降雨,农业专家曾断言:这里无法种植。
然而,我们的中国海军官兵却用超强的行动力打破了这一预言。
他们手搬岩礁、掬土捧沙,反复试种,硬是把荒漠变成大绿洲,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在利比里亚,疟疾等热带疾病很常见,而我们的维和部队为了增强抵抗力,抵御疾病,直接在营地旁边开拓出一片菜园。
因为日常只能吃罐头,他们亲切地称蔬菜为“打牙祭”。
种菜丰富了官兵们的饮食,也能强身健体,更不失为一种生活乐趣。即使在伊拉克土地大量盐碱化,地下水都是盐碱水的情况下,也要迎难而上。
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有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地里,都能看到军人们种菜的身影。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在种菜方面可以说展露无遗。
官兵们的种菜神技,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但要比起在南极种菜,实属是小菜一碟。
2014年10月,一位名叫王征的医生,在随行参加第31次国家南极科考任务的一年时间里,除了医生的工作以外,他还担任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种菜。
听起来似乎很魔幻,然而现实中操作起来也确实很难。
简单来说,就是种菜所必须具备的土壤、光照、温度、水分条件,南极是一个都没有。
土壤在脚下1000多米往下,根本刨不出来。气温也就零下二十多度,想温度上升是不可能的。降水基本没有,干旱程度和撒哈拉沙漠有一拼。
那光照总行了吧?
还真不行。因为紫外线太强,种上去的菜能立竿见影地倒地不起。
虽然要啥啥没有,但风还是富余的。南极可是世界上风力最强、风最多的地方。
但关键是,风一吹啥都没了。
所以,想要在南极种出蔬菜,室外显然是不可能了,必须全部在室内进行。
没土壤,就用无土栽培。温度低就让室内30度光照保持温度,植物用LED灯照,水分则来自自动灌溉加营养液。
就这样,白菜韭菜西红柿等20来种蔬菜,就成为了中国科考队员在南极的美味佳肴。
中国科考站因种菜而英名远播,蔬菜也成为了各国科学家心目中的香饽饽,一时竟成为了促进各国友谊的纽带。
从王征医生开始,之后的随队医生也接过了种菜的大棒,将蔬菜种植技术不断发扬光大。
2016年,第32次南极科考队来到这里,科考站不仅拓大了种植面积,蔬菜品种也扩展到辣椒、秋葵和西瓜。
种植方式也在不断突破,还创造了给植物听轻音乐的植物音乐氧吧。
等到2019年10月,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时,南极农作物一年的产量已达到数百公斤。
叶菜300多公斤,果菜100多公斤,每天一公斤以上的新鲜蔬菜,保证了工作人员充足的维生素摄入。
正所谓,不会种地的医生,不是好的南极科考员。
在地球上种还不算完,太空里也要试一试!
别国航天取得成就时:登上月球,人类的一小步,世界的一大步。
中国航天取得成就时:我们培育了月球上第一颗棉花芽,还种出了新鲜的蔬菜!
太空菜园,最早出现在2016年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当年,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随着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首次进行了太空人工栽培生菜。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着陆月球,搭载了精心筛选的棉花、油菜、马铃薯等6种生物。9天后,棉花种子就长出了嫩芽,这是月球上长出的第一片嫩芽,实在令人激动!
2022年6月5,在执行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成功栽培了生菜、小麦和矮杆番茄等蔬菜,并且实现了餐桌上的“蔬菜大丰收”。
不服不行!
为啥我们去到哪里,都要把种子带上?餐餐都离不开蔬菜呢?
那是因为,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早已经融入中华儿女的基因里面了。
穿上盔甲是战士,放下兵器是农民。
基本上只要有条件,中国人都能给你种出吃的来,不管环境和气候怎么恶劣。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国人对种菜的向往。
很明显,地球村,正慢慢成为中国人的种菜圈。
在世界各国的留学圈里,中国人“种菜神手”的名头那绝对是打响了。
这不,在2015年,美国耶鲁大学里的一片菜地,就因此而爆火了。
这里原本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长期闲置无人打理。
后来,随着中国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陪同子女一起赴美读书的家长们来到这里,偶尔间发现这块风水宝地,于是自觉揽下了这件开荒种菜的美差。
经过10年的精心培种,原本的荒地被修整为一块块整洁有序又茂盛的菜园。
菜园里除了常见的豆类、青菜和西红柿,还有韭菜、香菜等美国人从来没听说过的蔬菜。很多人经过这里都不由得欣赏一番,无形中成为了校园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耶鲁校方也乐享其成,很支持中国家长们的种菜大计,还为他们提供化肥等物料。
时间一长,家长们也自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规矩:
可以施肥,不能用杀虫剂;大方和邻居分享自己收获的蔬菜,即使对方不种地;外出时,彼此之间互相帮忙照应菜地。
如果中途有人搬走了,其他人也会热心寻找下家接盘,保证菜地持续种植。
因为太喜欢种菜,中国菜团在异国也会发生一些啼笑皆非的小故事。
比如,2018年8月,一位家住纽约的华人,就因为在自家后院种菜被邻居投诉了。
邻居投诉华人男子在种菜时,施的肥料干扰了土质。而且在施肥过程中,制造出了难闻的气味。更是因为擅自将花园改造成菜园,影响到了小区的整体美观。
这位同胞万万没想到,种个菜还会被投诉。
国外对环境方面要求非常高,因为不同的菜蔬对土壤的要求不一样,不规范的种菜会破坏土壤,带来虫害问题。
如果因此影响到街坊邻舍健康或者小区的整体环境,他还可能会受到相关部门的惩罚。
一位娶了中国妻子的英国男士,就曾在网上吐槽了一把丈母娘的“乾坤大挪移”种菜神功。
夫妻俩当时定居在澳洲,于是女主人就把老家的母亲接到了澳洲。
原本这位英国男士特别喜欢花,也在自己家的花园里种了很多花。
没想到,老太太到了澳洲以后,觉得这么大一个花园,全部用来种花有点太浪费了。
于是在某次女婿出差期间,发挥“实干”精神,把女婿辛苦培育的花花草草都拔了,全部种上了各种蔬菜瓜果。
不仅把花园种满,就连泳池边的一小块边角地也不放过。
等女婿回来,才发现一切已变得面目全非,花园变菜园,当时就给整懵逼了。
一个朋友的爸爸是厨师,前几年因为疫情失业了。为了多挣点钱,去了厄瓜多尔打工。
具体来说,就是为驻厄瓜多尔的中国援建项目的员工做饭。
一开始,朋友说爸爸整天跟家里人抱怨工作太闲了,感觉人都长胖了。
过了一阵子之后,他和家人说终于有事干了。朋友一打听才知道,她爸爸看上了宿舍后面的荒地,然后托人捎了各种菜种子,一个人没事就去开荒。
于是之后,项目上的人就拥有了两亩地的菜园子。
既丰富了伙食,又减了肥。一举两得。听说后来她爸爸又去了巴基斯坦建核电站种菜,后来还养起了鸡。
看样子,在同胞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种菜绝活迟早要火遍全世界。
曾经有一段关于西方大航海时代的记录,因为环境和医疗条件限制,很多船员都得了坏血病。
于是有人就好奇了: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就没有得坏血病?
后来翻阅史料才知道,原来郑和的船上带了很多用来生豆芽菜芽的豆子菜。因为船上没有种菜条件,也没有充足的淡水,种不了别的,就带了好多豆子。
豆子发芽后,既可以给瓷器填充防震,还能拿来吃。
没想到机缘巧合,竟然避免得败血症。
或许,这就是老天对勤劳和智慧的奖赏吧。
《舌尖上的中国1》导演胡博说过一句话:“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得想办法种点菜。”
我们热衷于种些花花草草,葱葱苗苗,收获瓜瓜果果,是因为我们骨子里面相信,付出就能有回报。我们付出汗水和热情,去照顾它们,养育它们,从而收获的过程,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天赋技能。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在几十年的时间把沙漠变成绿洲,小麦、蜂蜜、蔬菜瓜果等农业生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袁隆平爷爷90岁依然在下田,每一个辛苦奋斗的社畜都曾说过“大不了回家种地”。
虽然可能并没地可种,但在大家心中,种地是最终的归属。
土地滋养万物,土地不会抛弃每一个勤劳的人。
本文作者 | 南瓜先生责任编辑 | 淡淡翠策划 | 淡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