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慈言
王阳明心学,究竟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王阳明之所以会被现代学者认定为唯心主义,就是他的“心外无物”“心物一体”的论述。
其实“心外无物”和“心物一体”,是王阳明对他非常独特的“唯物主义”思维特征的一种解释,他这一解释就变成了唯心主义。
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很关键的“体验”是什么?
就是“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什么叫“随感”?
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的主体,随着外界的某种——称之为“道”也行,称之为“机”也行——的发生,而去感应。
所以,“随感而应”这句话的本质,就是一种唯物主义,他并不是说我想什么就是什么,而是用思想的主体去感应外在的一种被中国人称为“道”或者“机”的那种物质性的东西,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认知的关系结构,是100%的唯物主义,他不是以自己的意识为主导的。
而“随感而应”的“应”是什么呢?
是有了感知以后“行为的同步发生”,这更加是唯物主义。
所以,要真正认识王阳明心学,就要了解里面的思维构成和思维过程,而不要去听他对自己这种思维的解释,这样我们就会发现,王阳明心学100%是唯物主义的。
唯物主义的核心,永远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这句话背后的哲学特性,就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去感知“道”或“机”的变化,“道”或“机”是物质性的,感知到了以后,整个人的行为又与之相吻合,这不是唯物主义是什么?
所以,真的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要从思维结构本身的物质性角度去认识。
一旦认识到这一点,王阳明的心学就是纯唯物主义,哪里来的唯心主义?
而“心外无物”“心物一体”,只是王阳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自己这种思维认知的一种解释。
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道”也好,“机”也好,在现实世界是看不到、摸不到的,不知道在哪里,所以,他把这理解为是一种“心中之物”,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这样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们现代人,不能从一些字面意思上随便去贴标签,而把真正唯物主义的好东西抛弃了。
关于王阳明「龙场悟道」、「知行合一」、「心即理」等内容的详细阐述,发布在心智玩家的专栏《黄帝老子真经》第45、47、48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