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鸿朗说健康 2024-10-08 14:54:49

寒露,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标志着天气从白露的凉爽逐步转向寒冷,地面的露水愈加冰冷,即将凝结成霜。

二十四节气中带“露”字的节气有两个,一个是秋分节气前的白露,另一个就是秋分节气后的寒露。白露是炎热到凉爽的开始,寒露却是凉爽到寒冷的转折,这三个节气相连,记录了一段夏季与秋季交替的冷暖变化。

寒露染秋色。走进寒露,便是走进了秋天中的秋天。此时节,碧云天,枫叶红,菊花黄,满山遍野的野菊在秋风中摇曳着芬芳,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

苏轼说,一年好景君须记。这橙黄橘绿,万语千言,唯付一句:天凉请添衣……月露冷,梧叶飘黄。茶烟暖,秋思情长。寒露天涼,愿你爱人在旁,与秋韵共迎风,与岁月共从容。

早在先秦时期,文献就可见关于寒露的记载,如在《礼记·祭义》中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的字样。《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 的记载,这说明先民已将节气与养生联系起来。及至汉朝,《淮南子·天文训》明确将“寒露”列入二十四节气;淮南王刘安所撰《淮南万毕术》和东汉学者郭宪所著《洞冥记》中还记载了寒露时节佩插茱萸、登高祈福、饮宴求寿等民风民俗。唐朝之后“寒露”见于文献也愈发频繁。不仅见于天文历法中,也广泛出现于诗词歌赋中,如唐代元稹在《咏廿四气诗 寒露九月节》中“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描绘了寒露时节大雁南飞,菊花盛开的物候特征;又如宋代王安石在《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一诗中“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则反映出此时节天已转寒,昼短夜长的气候特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后逐渐向寒冷过渡。此时的清晨,遍地冷露,但对晚熟秋收作物十分有利。秋风扫来了虫藏草枯,扫来了满地的金黄,所以自古秋为金秋也。

进入寒露,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风零,天渐凉,叶渐黄,天变得干燥。此时的深秋,白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夜晚清冷的月色洒下一缕缕银色的清辉。所以白日幽晦,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雾结烟愁。野风香,秋风菊花黄。农历九月,菊花日渐金黄,所以菊花又称九花。寒露的第三候足以证明:菊有黄华。草木皆因阳气开花,而晚秋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放。令我想起李玉刚的一首歌《秋月》:秋已至,天转凉,鸿雁下斜阳,思雨竹,更惆怅,请君莫忘添衣裳。红花谢,叶子黄,天籁声铿锵。桂树茂,菊花香……这时的晚秋,桂花菊花缕缕的馨香,铺天盖地袭来,显得越发的浓香郁人。寒露又遇九九“登高远望”重阳节的来临,更易让人产生思乡盼归的情怀。唐代诗人卢纶在《晚次鄂州》里即景抒怀,写下了千古绝句“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自然变化给予每个节气相应的物候。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深秋时分,雀鸟无处寻踪,海边突然多了很多蛤蜊,菊花在瑟瑟秋风中傲然怒放。

四时流转,风物含情。鸿雁南飞、菊花盛开之时,文人墨客秋思绵延,绘就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晚秋画卷。且看,卢纶笔下的寒露是“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一派明艳繁茂;王安石眼中则是“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满眼的寂寥惆怅;元稹诗里描绘“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充盈着肃杀之气。文人们感时抒怀,寒露节气也因此多了几分诗意与韵味。

寒露节气,亦是农忙之时。有农事歌唱道:“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此时,北方秋收已近收尾,正紧张地播种冬小麦;南方单季晚稻开始收割,双季晚稻正处于灌浆期。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提示着人们,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节,农事须加紧进行,否则将影响来年的收成。

“过了寒露,秋粮入库”“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这些广为流传的节气农谚,映射出一幅欢腾热闹的寒露农忙图:农民们满怀希望地躬身农田,耕地翻土,种麦收果,忙得不亦乐乎。肥沃的土地里、翻滚的麦浪间、累累的枝头上,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争分夺秒地耕作之后,必将迎来丰衣足食的欢愉。

寒露,虽天气寒凉却万物丰收,孕育着新的生机与希望。金风玉露之中,让我们尽享秋的静谧与丰盈,感受耕耘与收获的美好。

0 阅读:2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