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充沛,脏腑功能健旺,身体健康少病。所以,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的是元气。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禀生之后,更主要的是水谷精微滋养和补充。水谷精微的产生,依靠脾胃运化。所以,李氏在理论和医疗实践中,重视脾胃,更重视元气
1、脾胃与元气
李氏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说明脾胃伤而元气衰,元气衰减不能防御,抵抗外邪而致病。人体健康依赖元气充沛,生机才能活跃;元气亏乏和消沉,生机就减弱。如果保持精力旺盛,就必须补元气。补元气就要健脾胃。如李氏《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论述了脾胃与元气的重要性。
2、升降与元气
李氏认为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之枢纽。如《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间论》云“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清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生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升降正常,脾阳升法,元气充沛;若失降失常,脾阳不升,元气不充,就会患内伤病,或九窍不利之病,或恶寒发热之证,或“肺之脾胃虚”,或“肾之脾胃虚”之病。
3、阴火与元气
李氏在《脾胃论·饮食老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之。火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元气与阴火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对立又统一。在生理上,元气是升发的,阴火是降藏的。元气升发则和煦心肺,下济肝肾;阴火降藏则温养肾肝,上滋心肺。倘若脾胃元气不足,清阳下陷,谷气不升,不足以上煦心肺,迫使肝肾阴火上乘阳位。元气陷而阴火升,阴火越升,元气越陷,这就是火于元气不两立,阴火上冲,耗伤元气,产生内伤热中病变。
4、内伤与元气
李氏认为内伤致病主要有下列三种在: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和精神刺激。不论哪钟最终得伤元气而致病。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显火上行,独燎其面。”“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胃病则其胃不能独行其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足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盛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可见,内伤病的根本是伤了元气。
5、甘温与元气
甘温除热法创立于李氏,专为内伤发热而设。《脾胃论·饮食老倦所伤的热中论》云:“脾胃证始得,则气高而踹,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盖阴火上冲…….脾胃之气下流,使谷不得升浮,是生发之气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不足所致也。….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曰:‘温能除大热。’论述了气温而味甘者,能补元气而泻火邪。温能益气,甘能助脾而暖火,故元气复,必用甘温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