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玩转民国朋友圈,被高度怀疑为穿越者,曾预言:毛泽东能救中国

上海女神街访 2022-09-22 11:34:13

1975年冬天,重病中的周恩来在解放军305医院接受治疗,在又一场手术过后,苏醒的周恩来似乎已经预感到了什么。

他让秘书找到时任国家国务局局长的王冶秋,交代他办一件重要的事:“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请告诉上海《辞海》编辑部,务必把他最后入党的事写上!”

几个月后,周恩来逝世,举国哀痛。三年后,王冶秋把这件事写进文章中,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完成了周恩来临终前交代的任务。

这人究竟是谁?为何会让周恩来重病之中依然惦念,要求务必为他正名呢?

一、杨度:玩转民国朋友圈的穿越者?

原来,他不是别人,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人——杨度。在年龄上,他比周恩来毛泽东还要大上许多,是妥妥的革命前辈,然而一度却“臭名远扬”,许多人都骂他。

有人说他是民国“不倒翁”,有人说他精神分裂,而现代人更喜欢把他当做穿越者。这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他所做的一系列事件,如果不是提前知晓,很难让人想象他怎么能每一步都刚好踏在时代的浪潮上?

他参加了公车上书,齐白石是他的同门,蔡锷、梁启超是他的好友,他和汪精卫一起留学日本,怂恿过袁世凯复辟,帮助过孙中山革命,最后又及时从国民党转入共产党,周恩来亲自批示……

光看他这份履历,就让人忍不住惊叹:如果不是事先知晓历史走向,他怎么会每一步都踩得那么精准?真乃神人也!

也怨不得后人感到奇怪,杨度和这么多名人都有交往,参与过袁世凯复辟和国民党,最后竟还能成为共产党全身而退,难道此人真的是穿越来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民国“不倒翁”,到底是不是穿越者?

二、从“公车上书”到学习“帝王之术”

1875年1月10日,杨度出生了,他此时的名字叫承瓒,家乡在湖南省湘潭县,和毛泽东是同乡,但比毛泽东大了近20岁。

当毛泽东还是个两岁孩童的时候,杨度已经考中了举人,并且开始为国家的存亡而忧心了。在此之前,他还给自己改名叫“度”,字皙子。意思是要“度量天下之人”。

要知道在中国,考科举那都是跳龙门,录取比例之悬殊,是如今的高考完全不能比的,因此能考中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而杨度才20岁就连中秀才和举人,那智商可不是一般人。因此他自幼便极富自信,立志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这就是辅佐君王、建功立业。

然而,现实首先给了他一记打击。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参加的甲午科、乙未科会试都没考上,心情颇有些沮丧。这其实也没有什么,会试本身就不容易,科举取士毕竟只是挑选人才的一个固定模式,并不能证明杨度本人就没有大才。

巧的是,正是在杨度第二次参加会试期间,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正碰到了当时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组织“公车上书”:康梁发动了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甲午战败后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样的活动,有爱国之心的文人都不会落下,杨度自然也积极参与进来,虽然不是主角,但他也因此结识了梁启超、袁世凯、还有徐世昌等人,这为他以后的政治活动打下了基础。

但说起来,杨度此时毕竟只是个少年,20出头的年纪,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很难让人信服。但这时,一件事改变了他的际遇,这就是:拜师王闿运。

这事儿说来也有意思,不是杨度去找王闿运求教,而是王闿运亲自登门,收杨度为弟子的,可见杨度的真才实学有多厉害,神童之名从小传到大,连老师都亲自来收徒。

有了王闿运做老师,这无疑给杨度扩大了名气。毕竟王闿运是当时的名士,既是经学大家,也是文学大家,即便在如今,他的书籍论丛还是文学生的必读书目。

而于经学一途,王闿运也很有些成就,他主张经世致用,钻研“帝王之学”,也就是找到一个“非常之人”,帮助他去成就霸业,还百姓一个清明世界。他弟子众多,齐白石、刘光弟也在其中,在某种程度上,王闿运就像是鬼谷子一样,教授弟子,待弟子们去各自实现大业。

老师的影响是巨大的,王闿运的“帝王之学”奠定了杨度一生政治的走向。他渴望着像历史上的苏秦、商鞅那样能找到明君辅佐,迫切期盼着所学之物能尽早派上用场,施展自己的一腔抱负。

王闿运将杨度视为不世之英才,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并郑重地告诫他:“皙子,以你之才,日后是大有可为的,要好自为之!”

按如今对杨度的研究看来,他也确实担得起“不世之才”的名号。他曾经对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前一句是自谦,后面才是他的骄傲本色,可见他自视甚高:认为只要有帝王出现,必然要来以自己为师。这也为他后来选择君主立宪而做出了解释。

在王闿运这里学了三年,酷爱读书的杨度积累了众多思想学问,连王闿运都调侃他是“书痴”却“自谓不痴”。待觉得学得差不多了,杨度有了新的想法。

彼时的中国是慈禧把持朝政,皇帝并无实权,有识之士都看出清政府早晚要亡,但怎么亡?若真亡了之后又如何?这都是继续思考的问题。

1898年,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办学堂讲新学,杨度也去听了,蔡锷也在其中,两人从此结下了友谊。

三、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

又过了几年,到了1902年,恰逢当时流行留学思潮,杨度便瞒着王闿运偷偷到日本留学去了,还进了东京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班,和黄兴成了同学。

也正是在这时候,日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嘉纳治五郎,在对中国留学生进行的演讲中,一直称赞和推崇袁世凯,认为袁有致世之才。

这番话令作为台下留学生之一的杨度印象十分深刻,从此之后更是不自觉地关注袁世凯的消息,考察他是否是一条真正的“卧龙”。

但同时也是这个嘉纳治五郎,作为日本人,竟然当众贬低中国人,血气方刚的青年杨度当场就忍不住和他辩论起来,后来还就当时辩论的教育问题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上,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也得到了留日其他学生的称赞和敬佩。

后来,因为经费问题,杨度不得不匆匆结束这次留学之旅,但这场经历已经很大地丰富了杨度的见闻,也让他感受到了如今中国羸弱国情下,连日本这弹丸小国都敢任意践踏!

这不仅刺激了他的爱国之心,更让他忍不住反思,并且有意识地研究日本的宪政模式,寻找是否有可借鉴之处。

就这样,杨度初步形成了他的“君主立宪”思想,而这套思想,则一直成为他今后为之努力的政治准则,也是让他在不久后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的罪魁祸首!

1903年,也就是杨度从日本回国的大半年后,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政府新开的经济特科考试,而且极其顺利地考中了榜眼,也就是一等第二名。

就在他以为可以借此进入朝廷辅佐君主,改变中国困顿局面的时候,一切却突然竹篮打水一场空。

原来,慈禧太后恨极了提倡新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而当时的状元郎恰巧叫梁士诒,草木皆兵的慈禧越看这个名字越觉得不对,认为它有“梁头康尾”的感觉(康有为原名祖诒),因此认为梁士诒必定与新法有关。

“好哇,他们都要打入朝廷里头来了!”慈禧恨得牙痒痒,直接宣布将梁士诒除名。倒霉的杨度也受到牵连,不仅被除名,还被朝廷通缉,实在是有苦无处说。

无奈之下,杨度回老家避祸,还娶上了媳妇儿。但满腔抱负还未实现,杨度必定是安稳不住的。不久之后,他果然再次东渡日本,又一次来到东京弘文书院。

这次杨度的收获就更多了。在横滨,他遇到了梁启超,两人经常一起讨论政治、探讨祖国的未来。志同道合之人往往有说不完的话,哪怕两人的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但都是一心为国的赤诚君子。

激情澎湃下,杨度为应答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少年歌》,其中“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慷慨激昂,让许多进步学生都热血沸腾,一时间名气很大。

杨度在日本东京期间还获得了一个隐藏彩蛋:这就是结识了孙中山。看过《走向共和》的朋友都清楚,杨度和孙中山曾数次就“立宪”还是“共和”展开辩论。

这两个同为祖国前途而日夜忧思的进步人士,“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 革保利弊,畅言无隐。”(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

虽然两人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杨度依然佩服孙中山的韧劲和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把他推荐给了黄兴。而他自己,则继续完善他的君主立宪之路。

杨度和孙中山约定好:“若我成功,愿先生来助我;若先生成功,我必倾尽全力去助先生!”

四、从预备立宪到“拥袁窃国”

很快,杨度迎来了他的机会。

1905年,清政府预备立宪,“五大臣”到东京除了考察日本宪政模式之外,还专门请杨度出山辅佐,杨度自然是欣然应允。

他撰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作为“五大臣”的考察报告,其中对中国立宪模式的考察与精辟的见解颇有价值,一时间名震四野。

然而,清政府的这套预备立宪,不过是掩盖清王朝苟延残喘的一块遮羞布罢了,杨度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实质,心灰意冷,对清廷彻底失去了希望。

与清政府的假意立宪相比,袁世凯的热情给了杨度一线希望。日益如鱼得水的袁世凯,很早就留意到了当时还远在日本的杨度,并对他的君主立宪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还聘请他为天津府自治研究所的顾问。

就连清政府预备立宪起用杨度,也离不开袁世凯的推举。在这些接触中,怀着对知遇之恩的感怀和对袁世凯能力的信任,杨度逐渐认定袁世凯就是他要找的人,决定一心辅佐他。

光绪和慈禧去世后,袁世凯经历了一段低谷期,杨度一直不离不弃。待袁世凯东山再起,于1911年11月16日组建内阁的时候,点名杨度出任学部副大臣,相当于连升四级。

对此,杨度自然很是感激,他也十分尽心尽力为袁世凯做事,殊不知此时的他,每走一步都可能是万劫不复。

其实一直以来,许多人对杨度的主张有所误解,如今我们一听“君主立宪”,就知道这是错误的道路,不适用于当时的中国,但这都是历史论调,是后来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而历史有时候存在着很大的变性,许多东西并非表面看去那么简单。

在当时,杨度主张君主立宪是经过多方考虑的。中国的特殊国情自然是他考虑的首要因素。他看出了西方文明技术背后的野蛮侵略实质,也迫切地希望中国能赶紧通过改革进入现代国家之列,摆脱被欺侮的命运。

鉴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君主统治,而目前时势证明又必须学习西方,因此他提出几点主张:

1. 中国国民之程度不亚于欧洲人和日本人,关键在于政府。因此“改造责任政府为中国今日救国之唯一方法。”

2.要有一个“君主”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长久。

3.不能直接复制英国模式,但可以借鉴英国和日本的现代化政治经验。

杨度本质上是一介书生,他选择“君主立宪”,本身就有其保守的一面,希望避免大范围的流血牺牲,相对较为温和的,以改革的方式来挽救国家。他的爱国之心是毋庸置疑的,但他选择了袁世凯,注定从一开始就不会有结果。

其实对于杨度来说,他只是希望有一个“皇帝”,他也认为中国必须需要一个“皇帝”,但“皇帝”是谁,其实没那么重要。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可以辅佐君主让中国立足于当今世界之林。

而袁世凯于自己有恩,又手握重权,加上个人情感因素,杨度选择拥护袁世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也正是这份恩情,让杨度迟迟没有看到袁世凯阴毒狠辣、玩弄权术的真面目。

1915年4月,杨度怀着一腔抱负写下了《君宪救国论》,主张“非立宪不足以救国,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

0 阅读:4

上海女神街访

简介:上海本地真实街头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