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青年搭讪女大学生“翻车”后崩溃!200多人为他支招

小米和大米 2024-02-09 05:02:04

前不久,大小米发布了文章《自闭症青年搭讪女大学生惨遭“翻车”后崩溃,妈妈发文求助》。

文中,自闭症青年孙驰在旅游大巴上搭讪了一位女生,后双方因为一句争执发生冲突,闹得不太愉快。

故事主人公孙驰本人也在评论区留言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有200多条回复纷纷为他支招。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是家长圈的老问题了。自闭症人士有社交的需求和权利,但他们该怎样与普通人打交道,才能既享受社交,又不招致他人反感?

我们综合了一些成年谱系人士、自闭症孩子家长和相关专家的看法————

采写 整理丨眉沙 雷颖

编辑丨若水

谱系家长说——

@傅雪芳( 皓子妈)

我们不能指责女孩不对,也不能要求公众变成专家。

女生是有爱的一个人,但是对自闭症是不了解的,这就是我们家长一直要做社会倡导和搭建社会支持的意义所在。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正话反说,对于思维直线条、看字面意义的自闭症人士确实太难了。文字理解存在偏差是根导火索,但是后续周边表现出来的行动,个人认为才是让单一事件变成“问题”的所在。

孙驰有十几次的外出经历,发生这一次,我依然认为是单一事件,我们不该否定前十几次的成功经验,而只来看这一次,这一次翻过去就行了,个人认为还是后续没处理好,周边帮着继续在翻来翻去。当然社交距离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但不是当下情绪中去学习。

心理咨询老师应该知道,情绪当下继续缠绕在这个话题是于事无补的,所以第二天情绪更加高涨。

关于纠结“标准答案”,个人认为是家庭教育长期强调“标准”“正确”形成的习惯,文中其实有显现。

有时候妈妈的沉默、妈妈的眼神、妈妈的肢体语言——有可能是长期形成的,家长自己不自知的。

@孤勇者凯爸

毕竟没有在现场,好多东西还原不了。

第一,女孩责任不大,能陪他聊天很久。

第二,从行为分析角度来讲,“这不是废话吗”,仅仅是一个导火索,前面不知道具体原因。应该是我们孩子还做不到“察言观色”,有可能在这句话之前女孩就已经有厌烦情绪了,孩子观察不到。直道最后一句,女孩应该是面部表情和声音都有巨大反差,才引起孩子的注意。前后反差让他难以接受。

第三,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家长问题的具体体现。咱们孩子挫败感很差哦。妈妈应该是很多时候都是在照顾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被拒绝的时候也比较少。如果是阿斯的话,确实是很难转过这个弯来,因为他容不得其他答案,只要自己可以接受的答案。

@尹此言

A:“你也会用微信吗?”

B:轻松微笑地说:“这不是废话吗?”

A:“你也会用微信?”

C:皱眉生气地说“这不是废话吗?”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可以和她继续交流,说话不一定是表面意思,和语气、面部表情、动作有很大关系。第二种就可以说“打扰到你了”或者什么都不说并停止互动。

我们向孩子说明多种情况,然后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这个可以在教他之前和家人朋友一起讨论可能的情况,以及解决方法。讲完后,可以和孩子演练不同的情况,让他更具象理解。

通过出现的疑问找到他可以学习的技能:

1. 对不起不一定会得到回应

2. 分辨不同语气和一些常见面部表情

谱系人士说——

@李李原上草

我是成年工作后才确诊的女性阿斯,确诊时医生就夸我社会化已经很好了,只有一点点阿斯的特质,所以我可以分享一点我自己的社交故事。

我确诊的时候除了提供详细的发育史,还准备了几个一直很困扰我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没有朋友?”“为什么很多人(男人)说喜欢我,可是我不明白什么是喜欢”“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奇怪,我好像是个很奇怪的人,可是大多数时候大家都对我还蛮不错的,至少刚认识的时候都很喜欢我”………当时医生看着我平静又认真的说:“你知道吗?你形象很好。”

当时我对这句话的意思迷迷糊糊,但是之后这句话又时常出现在我的脑子里,我喜欢自言自语,我外出散步的时候遇到感兴趣的东西会很自然的停下来盯着别人看,然后问对方“这是什么”,大家都很友好,甚至会邀请我一起做着玩,还送东西给我。

我的同事会说:“你很喜欢跟陌生人说话哎?”但其实不是,我并不喜欢陌生人,陌生的事物都会让我很不安,只是被感兴趣的东西吸引时完全意识不到现在不该说话,那些话和动作自然而然就做了。

现在回顾自己那些冒失的、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没有让大家觉得太奇怪,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看起来没有攻击性+见人先笑+长的还行吧……大家最多觉得我是个漂亮的傻大姐,但是如果是成年男性像我一样喜欢搭讪、自言自语,尤其对方还是年轻女生,可能对方本能会戒备吧,尤其是我们还不太能很好的掌握社交规则。

@园园

在我初中的时候,我和你一样有社交障碍,我的思维方式和你现在是一样的,数度因为社交不畅晕倒过去。我的父母并不明白我的情况,无法疏导我。是我的老师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害怕我这样下去会精神崩溃。

我是女生,四个年轻的男老师组成小组每天小心翼翼地呵护我,他们不问、不说,只是静静地陪我,我可以任何时间出现在学校的任何地方,不上课,睡觉,散步,干啥都行。

我现在四十岁了,学习心理学才知道,普通青少年期的孩子可以自行疏导的就能顺利适应社会的复杂,咱们困难一点。

明白了这一点,我非常轻松,这是社会的复杂、人格的多样,造成我们适应困难,我们没有过错,我们只是需要调整自己和他人沟通的方法来适应他人,这是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咱们有咱们的习惯和方式,他人也会有自己的习惯和方式。

专家说——

广州市增城区妇女联合会

家庭教育智库专家

苏艳雯

1

如果把自闭症孩子的大脑比作机器,在机器模式下,他们的大脑需要输入唯一标准的答案。普通人的生活中,有一些约定的公序良俗,比如不能闯红灯。我们在教自闭症遵守社交规范时,往往也会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

可真实的生活千变万化,普通人能够根据当下的情景适时调整,并不一定会严格遵守。

自闭症人士不是这样,一旦超出了标准答案的范围,他们可能就无法接受,这和孙驰遭遇的问题特别相似。

孙驰在和女孩子交流时问对方“你也用这个软件。”对方回复“这不是废话吗?”由此引发了后续的问题。

我猜测在孙驰此前的社交中,当他问别人类似问题时,大家普遍的回答都是:“对,我也用这个。”

普通人在生活中会遇到不同的回应,孙驰大概率没有遇到过这类人,也就是说他此前的社交模式比较单一,导致了他一直在纠结对方的回复。

2

很多时候,家长为了鼓励自闭症孩子能多和普通人互动社交,更愿意支持他们的行为,比如要什么东西及时给他。

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社交练习,却丧失了学习被拒绝的机会。

生活中,一些家长也有拒绝孩子的习惯,但往往会给出明确的理由,比如你现在咳嗽不能吃糖,但陌生人往往不会告诉我们拒绝的原因。

我猜测,那位大巴车司机得知孙驰的情况时,他会调整跟孙驰的对话,比如语速变慢,一字一句跟孙驰确认传递的信息。但女生或许不知道什么是自闭症,也不清楚他们的一些特殊诉求。

如果女孩跟孙驰说:“我现在想跟我的朋友一起玩,我暂时不想跟你聊天。”我相信孙驰是可以理解的。

孙驰还提到自己希望和初次见面的人都维持好关系,我觉得这可能和他一直以来的社交习得有关。

比如,自闭症孩子打了别人一下,妈妈通常会告诉他们你要跟别人道歉,别人可能会说一句没关系,但是不是真的没关系呢?

真实社交,比我们教的更为复杂,在他的一些社交练习中,也许孙驰并没有真正理解一些问题,但就是默认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怎么做,大概在这个范畴内就不会出差错。可能没有人教他,偏了一点点,应该怎么处理?

3

我们普通人的社交活动很多,无论是在异性或同性交往中,我们都有很强的迁移能力,比如知道和某个人说某句话对方不会生气。

普通人在女孩说出“这不是废话吗”前,通常能够观察到她之前的一些行为动作,帮助我们判断女生是否不耐烦,可能就不会有下一步交流。

我猜测孙驰在跟女孩说话时或许靠得比较近,侵犯到了女孩子认为安全的距离,或者女孩子认为他和孙驰讲话的时间已经超出了对陌生人的友善时间。

孙驰还比较纠结女孩的朋友不站出来提醒女孩的行为。从女孩朋友的角度看,这又是另一个版本——我的朋友只说了一句话,对方却很大声凶她,那么女孩朋友们又怎么会好好跟他讲话呢。

4

综上所述,如果那天孙驰搭讪的是一个了解自闭症的康复师、家长,可能他们会说:“噢,是啊,那你什么时候开始用的?你喜欢这个软件吗?”后续的冲突或许就不会发生。

反过来,女孩子的反应才有可能是绝大部分普通人的社交方式——即我不想跟你讲话,就会直接表达出情绪。

但这不一定就是坏事。

我们在做特殊儿童的社交训练时,经常会看到的场景是,很多孩子喜欢在志愿者身上蹭来蹭去,有时志愿者明显是不舒服的,但他们已经被训练地很有爱心,愿意包容孩子们。

其实,越是在这种场景中,越要真实地表达的我们感受,让他们知道一些行为是不对的。

还有一些家长常常会告诉孩子们,跟别人说话不要超过3句,但真的超过3句,我们也不会说狠话,比如“这不是废话吗?你怎么还在纠缠”。

我们还是会很疼惜着他们、保护着他们,可普通人的沟通模式往往就是这么直接。

因此,对于孙驰这种社交欲望比较强的自闭症人士,他们需要学习更加更复杂化的社交场景,最重要的一课就是被拒绝,即并不是所有他们提出来的请求,对方都应该无条件答应。

5

站在孙驰的角度,我猜测,无论对方是男生还是女生,他感觉对方是友善的,才会主动发起对话,因此,这一次社交失败并不能归咎到和异性的搭讪失败。

在大龄自闭症青年的社交中,很多家长们最担心的一件事是孩子对异性表白被拒绝,而不会想到生活中具体的一件小事。

他们把社交场景想得太绝对、太大,可日常生活中80%的社交都跟表白被拒接没关系。

对大龄自闭症孩子来说,异性交往不是每天发生的,家长还是得聚焦在常态化的生活场景。

比如,采买东西,在路上向他人求助,和陌生人搭讪。

当然,孙驰本身有异性交往的欲望,我建议他可以看一些恋爱的课程,普通人也需要学习怎么和异性交往,比如,怎么和女生沟通,女生讲哪句话代表对你不喜欢等。

不过,生活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都在变,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多带孩子观察。

比如,我们看到男生跟女生一起走,很多时候可以根据他们的肢体接触,大概率能判断他们的关系。如果是情侣,他们会靠得很近,肢体很亲密。如果不是男女朋友,他们的社交距离又会不一样,这些人生经验家长可以尝试教给孩子。

还可以多带孩子参加婚宴,饭局,去人多的场合,观察别人怎么说话,冲突是怎么发生的。冲突发生后双方怎么应对。生活就是最好的社交场景。

有时我们为了保护孩子和方便自己,会尽量避免带他们去人多的地方,但能力好的孩子很适合在真实的场景中锻炼。

一开始最好由家长陪同,家长就在旁边观察,孩子发生冲突了再出面处理。家长也需要接纳,容许在自己缺失的场景下,孩子有可能会受伤。

对孙驰而言,妈妈也在教他一些情绪处理的方法,方法没有错,但气头上的人没有办法马上解决问题,需要不断练习什么方法才最适合他。

有些人提议让孙驰看恋爱综艺,很多综艺节目表演成分过多,对观众的情绪消耗很大,且有的逻辑不通,并不适合我们的孩子学习。

最后我想说,大多数谱系孩子的社交很狭隘,像孙驰这样一个人独立的外出真的特别特别珍贵,他已经做得很棒了。

END

0 阅读:1

小米和大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