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出歌,那英被骂?

我实在是太CJ了 2023-07-29 01:05:40

无论点开哪个音乐软件,最近热播/热搜榜单第一都被《罗刹海市》占据。

但仔细一看又觉得哪里不对:新歌评论区靠前排的不是欣赏新歌,反而一直在cue别人?

按照这部分网友的解读,刀郎这首《罗刹海市》是一次的畅快淋漓的复仇,看似在唱聊斋但实际却把很多年前给他伤害那些人骂了个遍——

“一丘河”被认为是影射汪峰,因为又有丘(山丘,暗指峰)又有河(汪洋河海都是水)。

“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被联想到高晓松,因为他后来在好几个节目开讲时特别喜欢摇扇子,有附庸风雅之嫌(。

当然上面这两段还算是比较牵强的,“苟苟营当家的叉杆儿唤作马户/十里花场有浑名/她两耳傍肩三孔鼻/未曾开言先转腚”才是大家觉得《罗刹海市》是当代新《狂人日记》是在骂好声音导师比如杨坤尤其是那英的实锤啊!

你看那蓝台图标像不像个钩子?那么“苟苟营”的“十里花场”是不是在说好声音?一般人哪里会想到“未曾开言先转腚”,一定是在暗指选手还没唱两句就有导师激情拍灯转身了。

现在观众最爱看爽文,在这种解读影响下,广大网友为正义出征所谓“四大恶人”,还列了个先后顺序:冲完那英再战杨坤,第三站汪峰,最后收拾高晓松。比杜苏芮还路径清晰。

那英最新一条抖音,点赞才30多万,评论数却翻了十倍。

除了看热闹的乐子人之外,高赞要么在推荐《罗刹海市》要么在怼她“音乐大众接受就好”。

杨坤评论区也是玩梗居多,不过都围绕着刀郎和所谓“四大恶人”在做展开。

汪峰老师就比较惨了,评论数比起前两位不仅锐减,还有人留言时把他名字打错了……

至于高晓松,因为众所周知的一些事情,他社交平台最后更新停留在两年前。

但依然不妨碍大家组织观光打卡,要跟他比叨逼叨刀郎的事。

之所以这几位遭到如此多讨伐,还是因为一个传说已久的谣言:他们看不上平民出身的刀郎,不仅发表侮辱性言论看低刀郎和他的音乐,还利用手中权势对其进行打压,以至于刀郎爆红后就迅速沉寂,几年十几年都不见人影。

关于那英说刀郎的歌只有农民听这事儿,我2017年就写过,但可能因为个人影响力有限所以没起多大作用。那就再引用当时的一些资料絮叨絮叨:

2010年,中国音乐风云榜推出十年整,当届评委会主席找到了刚刚复出不久的那英。

2004到2009这五年多时间里,她一直处于淡出隐退状态,只是偶尔上上春晚唱唱宣传歌。当时媒体时不时就会报道那英或将复出的消息,直到2009年年底宣布正式开启出道20周年的巡演,才算是正式回归。

那英是音乐风云榜十年来首位女性主席,新官上任三把火也表明了自身态度:看不惯其它颁奖礼“买奖换奖”,希望能坦白说出自己看到的问题,想要给有才华的音乐人更多机会。

所以她也提出评奖的三大原则,音乐性为先,然后是乐坛贡献,最后才是唱片销量。所有讨论都以音乐性为先。

那英虽然不是音乐学院出身,但她考进了沈阳歌舞团又师从谷建芬,也算是半个学院派。况且她也是较早闯荡港台歌坛的内地女歌手,接触过当时相对领先的流行音乐工业制作,甚至还拿过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项。

金曲奖这些年被从业者看中也是因为坚持音乐性为先,所以那英站在音乐风云榜评委会主席角度提出这三大原则,我个人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对于非从业者而言,到底什么是音乐性又未免有点抽象玄幻……毕竟它没有一个具体的、清晰的判断标准可供局外人参考。

继续说音乐风云榜十年盛典。

这次评选最重要的是一个奖项就是十大影响力歌手,分内地港台两个板块,由音乐人、歌手代表、乐评人、资深媒体人构成的28位专业评委投票决出15名候选进入第一轮入围名单共15人,再做后续筛选。

过程弄得特别严谨,找了德勤现场监督,那英还要求列席媒体回避决议过程,只有少数几家平面媒体可以进入。

当时的第一轮候选名单上面也列出来了,其中花儿乐队因为抄袭事件负面影响太大,而被全票否决,不具继续参选资格。

而刀郎和凤凰传奇、庞龙等网络音乐代表人物一起列入候选,且都有争议,但当时的媒体着重放大了关于他的部分:

有些评委觉得他创造了十年间唱片销量的最高纪录,怎么都不能忽略他所代表的意义,但也有些评委认为刀郎作品缺乏音乐性而不应纳入考量。

那英是在三番五次讨论无果后做出个人表态,觉得讨论不能只看销量,“除了唱片销量能有资格参与外,他没有一点可以拿出来放在这个十年最具影响力歌手里。”不过报道也写明了这番发言并不影响结果,刀郎能不能入选还是得评委们集体投票产生最终结果。

除了不看好刀郎,那英还也不看好老狼,因为老狼只在校园民谣圈活跃,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为了驳斥销量论,她还“献祭”了好姐妹赵薇,说以前赵薇会出过很多高销量专辑让歌坛摸不着头脑呢。

因为要避嫌,这次会议只有少数平面媒体参加,视频资料相对较少,但新浪当时也做过音乐风云榜十年庆典专题页,有很多文字报道可以交叉比对。而媒体持续报道那英反对刀郎入围,几乎就要把事情写成是她只手遮天说不让就不让了,所以很多网友气愤填膺(毕竟2010年已经有微博了,表达意见很容易)。

对此主办方工作人员还专门出来回应,说会给评委最大发言权,还强调评审讨论都是基于音乐本身的。

如果要说那英对刀郎态度不好,也是那句“听刀郎的都是什么人?”以及“如果奥运要等着看刘欢和刀郎那她一定看刘欢”这段,确实有点居高临下、言辞尖锐了。

但“那英说听刀郎歌的都是农民”这话,无论视频还是文字报道都是找不到出处的。翻了一下只有当时一些媒体的评论文章提到过,不知道是从哪里听的,总感觉是以讹传讹。

刀郎本人也不信这个说法,反问是不是记者亲耳听到那英说了这句话,如果没有那就是空穴来风。

至于音不音乐性、能不能得奖,他其实不在意,因为“娱乐性奖项不必当真”。

后来所谓的刀郎徒弟云朵参加《中国好声音》呛声那英,也是子虚乌有。云朵参加的是芒果的《我是歌手谁来踢馆》啊……

对应的是《我是歌手》第四季,有老狼有李玟,但是没有那英。

所以那英羞辱刀郎这事,从头到尾都是个乌龙。

不过也能理解网友们想替刀郎出头的想法,毕竟他对内地歌坛来说是个传奇,和05超女爆红一样都是代表着草根的胜利。

△笑死,当年05超女还被说过“女版刀郎”

刀郎是四川资中人,因为父母都在文工团工作所以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也确实是有天赋,17岁高中没读完就跑到内江拜师,顺便去歌厅打工。

上世纪90年代初也确实有很多歌手是因为在歌厅唱出了名堂被唱片公司看中、签约、包装出道的。所以见多识广,他对音乐认知也很前沿,觉得可以靠这个挣钱。

于是95年跟随爱人去到新疆后,他就自己组建了西北音乐工作室,后来的经纪人李松强本来也是乐手,反而是在和刀郎接触后发现他的商业理念很正确,才逐渐转型成集市场推广和策划为一身的经营者。

△《三联生活周刊》2004.11.01封面文章《经纪人李松强:主动权一直在我们手里》

虽然各路新闻都说刀郎在《2002年的第一场雪》之前没什么名气,但那是对于新疆以外的听众而言。相反,他在新疆非常有名气,会给当地商家做广告音乐,也会和乌鲁木齐电视台合作推出一些音乐电视作品。

到2003《西域情歌》专辑开始,他开始启用刀郎这个艺名。后来《2002年的第一场雪》推出时,李松强也特意找了全国性的发行公司来合作,结果就是一个完全不露脸的歌手单凭着歌声火遍了全国。

所有媒体都在寻找刀郎,要么就是讨论他高达270万的销量奇迹——这还是在盗版唱片和网络音乐联合冲击下取得的成绩。

相对应的,刀郎初次亮相的规格也非一般地高,是在《十面埋伏》的全球首映上。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传说刀郎并非半路出家,而是有四川音乐学院的专业背景。

哪怕曾经和刀郎共事过的巴蜀笑星廖健已经回忆过当年二三事、刀郎本人也接受过媒体采访,这一说法还是不断流传,甚至出现“作曲系毕业”和“中途肄业”两种不同版本,逼得成都当地记者跑到川音学生处翻遍了1985到2004期间所有学生处分、开除和退学名单。

川音出身论之所以传得那么广,大概也是因为当时的人们不愿意相信刀郎这么一个能写会唱的歌手竟然是自学成才。在这种大背景下,主流音乐圈中人也对走野路子的刀郎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警惕和排斥。

汪峰确实说过“刀郎现象是流行音乐的悲哀”这话,但和那英没有关系,因为他这番言论发表于那英淡出幕前甚至不怎么在国内的2004年。

本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又在交响乐团工作的汪峰觉得,刀郎的音乐和歌词非常一般,觉得听众那么爱听只是习惯了精致音乐后的一种反叛。“作为刀郎个人来讲,他无疑是成功的,但媒体,巨多的听众都觉得那是不错的东西,这就不对了。”

而杨坤也确实质疑过刀郎的音乐水平,同样是在遥远的2004。

他认为刀郎的音乐相对苍白,没什么底蕴,至于《2002年的第一场雪》则是某种程度的倒退。

当时话说得最狠的,其实是现在已经糊了的罗中旭。

他觉得刀郎靠口碑传播的方式上位就是在搞传销、是一种高明的炒作手法,但罗中旭也承认刀郎成功了而且嗓音条件极佳。

孟老师在2004年11月《三联生活周刊》专稿里也写到,北京流行音乐圈当时普遍觉得刀郎“不是我们的路子”,要么拒绝讨论要么表示否定。反倒是排在如今“四大恶人”末尾的高晓松点明这种排斥的主要原因:唱片业核心的“士大夫”们无法接受听众对他们权威的反叛,刀郎实质上挑战了行业内的僵化体质,是件好事。

但他也说刀郎的作品没有新意,还远比不上张楚、小柯和朴树有诗意有态度,所以和这几位比较的话,高晓松用“他的专辑我可能会扔进垃圾桶”来表明态度。

说一千道一万,科班练家子们就是觉得刀郎在表达上还要再推敲、制作必须更精进,才能在爆火之后留下点什么。即便当时给他制作了新专辑的歌坛大哥李宗盛也是这么个观点。

△现在看来李宗盛未必不是夸只是记者提前预设了立场所以解读出了不同意思

可是话又说回来,李宗盛给刀郎做那张《喀什噶尔胡杨》推出后得到的反响却很两极:

广东电台卫星广播DJ徐靓就觉得经过精细打磨之后,刀郎的音乐就失去了本身的粗粝质感,有点走味。这也是当时网友们的普遍观点。

而专业乐评人和创作者却觉得,李宗盛的参与提升了刀郎音乐制作质感,听起来更有现代魅力了。

纷纷扰扰之间,反而只有刀郎自己心态最稳健,表示在合作中学到了很多工业流程上的东西,对之后的音乐创作和制作也有所帮助。相比外界风风雨雨,他更在意自己能不能够真诚表达。

而且他也发现自己性格其实不适合站到台前,《2002年的第一场雪》红了之后刀郎自己都不愿意听,而且走红后有太多事情是不太控的了。

比如“真假刀郎”。

在《2002年的第一场雪》爆红后,有位叫潘晓峰的歌手以“西域刀郎”做艺名发行了一张叫《寻找玛依拉》的专辑,曲风和真刀郎类似,封面也和刀郎一样用了新疆雪景图,而且宣传时刻意强调“刀郎”并弱化“西域”二字存在感,让很多听众误以为这是刀郎出了新歌。

在刀郎刚刚露出真容后不久,他和经纪人就不得不为了广东飞乐影视和潘晓峰的李鬼行为打官司。过了两年,北京一中院才终审判定西域刀郎确实侵权刀郎,要赔74万。

奇葩的是这位潘晓峰隔年还发了个通稿,说自己输给刀郎但是赢了名声……

又比如各地演出都用他做噱头,明明是拼盘演唱会,结果宣传成了个唱。唱完约定曲目后下台一看,观众和媒体都在抨击刀郎人红之后就表演缩水,所以他干脆推了。

结果这段又被歪曲成“斗不过那英”。事实上人家就没想着cue那英更不想之后干啥都跟他不关心的评选捆绑啊……从2004到2012,刀郎一直就是个不爱用手机、三天两头出去采风就不怎么跟经纪人联系的性格。

△2004年刀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态度

△2010年刀郎首次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的发言

再说回《罗刹海市》,其实是刀郎非常有野心的一次表达,但和旁人无关。

2012年参与过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并接受央视专访后,刀郎就进入闭关状态开始筹备新专辑,足足做了七年才做出以苏州弹词为基底的《弹词话本》,讲的都是江南水乡的老故事。

这次的新专辑《山歌寥哉》又是将《聊斋志异》和民间曲牌结合,试着构建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共生共存音乐生态的实验性作品。

大家非常熟悉的《画皮》和《画壁》故事也被刀郎当做灵感,分别结合了银纽丝调、绣荷包调,《颠倒歌》更是用上了长江流域的栽秧号子。

而《罗刹海市》则融入了天津时调的靠山调,歌名正好对应蒲松龄同名短篇小说,写一个美丑完全颠倒的世界。

“两耳傍肩三孔鼻”在原小说中是用来描述主角马骥在罗刹国看到的坐轿子的宰相,算是“当家的”。罗刹国的人都长得奇形怪状,反倒觉得相貌俊美的马骥是吃人妖怪,连他歌声出众也要化丑妆,后来去了海市才因为才华得到重用,甚至娶了龙女为妻。

蒲松龄在小说最后写,“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小惭小好,大惭大好’”表达的其实是在科举制度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但结合刀郎《山歌寥哉》的整体概念又只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构和新读。

所以在专辑评论页面,反而有很多听众觉得现在大家都拿那英说嘴很没意思,因为刀郎想要讽刺和批判的不在单独个体,他的抱负也绝不是爽文复仇。

虽然爽文叙事听起来确实解气又博眼球,但被误读被裹挟恐怕也不是刀郎尽心尽力作曲所想。或许我们还是应该尊重音乐本身,而现在的刀郎音乐也足够过硬、经得起任何考量和不同声音了。

原创不易,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作者,喜欢文章的话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0 阅读:10

我实在是太CJ了

简介:天涯娱乐版主,聊聊天喝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