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近些年来出现在各类新闻、领导讲话、政策中。从我国人才与教育政策的发展来说,拔尖创新人才的称谓较早明确出现于国务院在2015年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此方案在给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重要表述之后又鲜明提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随后,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最高战略定位。在这一重要指示的引领下,全国人才工作机构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加快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由此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展开。其中,985工程建设高校作为代表我国高校实力典范的群体,率先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强基计划就是具体的开展形式。2024年恰好是首批强基计划的同学转段升学的重要转折点,纵观39所985高校,大连理工大学以转段率100%的数据名列前茅,这标志着大工的培养模式卓有成效,成功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
事实上,基于强大的办学实力、特色的培养模式和一流的教学条件,大工强基班的学生一直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2021级强基班本科生程嘉硕的学术论文《钛单原子修饰的炭黑以及碳纳米管:通过模块化双碳电极优化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电荷的传输动力学》在材料学领域顶级期刊《先进功能材料》在线发表,其中程嘉硕为论文第一作者,同为化学学院2021级强基班本科生的刘立达为本文的第二作者。由此可见,这两位强基班学子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等都十分卓越,才能在大三期间就登上顶级期刊,彰显了大工基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果。据悉,大工的强基计划采用“一班一策略,一人一方案、一生一导师”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简单解读一下,在这一模式的支撑下,每个班级的培养策略、培养侧重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也有所区别,而每个学生已经入学都能获得专属导师,导师会根据每个学生兴趣爱好、学科专业、职业规划、学习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发展方案,以此更好支撑学生的自由发展、个性成长。比如,上文里的程嘉硕因为对科研项目兴趣颇深,所以大二期间就加入了史彦涛教授的课题组,既可以近距离与教授交流,在观察学习教授的学术研究中激发科研思维、锻炼科研素养,还能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以此积累科研经验、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通过深入的学习,程嘉硕认识到以碳材料代替金属材料作为电级可以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却存在与相邻功能层能级失配等问题,结合课堂组在先进催化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他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同时,在史彦涛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工“优秀本科生基础研究专项”的帮助下,程嘉硕充分利用化学强基班特色的化学研究训练课程,以及课余和寒暑假期间,完成其研究成果。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程嘉硕本身对科研表现出来的极大兴趣,还是导师的有效指导,又或是该校的课程资源、计划专项和课题组提供的平台、资金支持,都是他最终在顶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目标,一方面这类人才能够服务于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可以推动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这类人才在国际科技竞争前沿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因此,真诚建议各位想在名师亲自指导下有所作为,想更好遵循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制定发展路径,想站在一流的平台和资源上提升个人专业基础、科研能力、就业竞争力的都可以多多关注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