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语文老师鼓励读名著,不允许读网文?西游记不也是小说吗?

一介渝城小吏 2024-07-14 02:17:45

作为一名在职老师,我也是这么鼓励的:1个星期安排2个小时读名著,甚至用领读的方式在正课带着读,然而不允许学生读网文、仙侠和言情类。当前的网文、仙侠、穿越等等,90%质量低劣,对学生的写作培养毫无用处。

一部合格的作品:角色、桥段、背景,在很多网文里是拧巴的。作者出于讨好受众的目的,会设计不合逻辑的情节(或者叫角色崩塌)。市场上多如牛毛的网络公司的招聘广告是:日更8000字以上,更文机器们会想法啰嗦或者循环相同的桥段。从立意和观点而言,也难以迎合。

打个比方: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篇很火的早期逆袭文(出于照顾情绪的缘故,就不提书名了),说的是某女穿越至古代,与世无争,不反抗地主压迫,聪明而又顺利地活了一辈子。与之相对应的,同为穿越的女2四面出击,利用自己的古文知识勾引皇子、抵制成为小妾、不知足而屡屡犯险。结局是聪明的女1获得了某男的一心一意、岁月静好。贪得无厌的女2被讽刺为负面典型,不得善终。

诸如此类价值观的作品估计被仿造成量产。而实质上,文章立意着实可笑,提倡的是曲意奉承的为人处世还沾沾自喜。无非是想说明:人要知足常乐,放弃最开始的初心(哪怕是拥有知识的今人)便能够在各种时空里混得风生水起。只不过,女1的岁月静好无非是主角身份加持,靠小说家送了位如意情郎罢了。而其本来具备的现代知识、格局和不屈,统统没有发挥。

甭提古代了,1个高中生,就算到外省去读书也会期期艾艾半天。一个年轻人,刚出来打个工,说不准也会由于融入新的环境而烦恼多多。

并不是觉得此作的文笔有多差,相比于其他这篇已经相当可以了,不然时隔多年,也不会如此记忆犹新。

网文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就别指望在文学方面有什么丰富的价值,就算一个文笔优秀的作者也会逼不得已。现在网文一部就是百万字以上,拖沓内容多。1000字传递的信息极少。唯一的效果是,读起来很轻松。因此不少习惯于这种叙事方式的同学在写作时也会出同样的问题,一篇文章洋洋洒洒80%是废话,说不到点子上。

更大的危害是:适应类似效率低的表达方式后,再读言简意赅的文章时,思维明显迟钝。打个比方,这类学生读理科题目的时候普遍存在障碍,读内涵丰富的议论文囫囵吞枣,名著(尤其是国外的)节奏普遍缓慢,一看开头吸引不了人立马弃书。还有写作方式的美感、前后的照应、景物塑造的技巧等等,通常反复用一些简单浅显(比如自认为很有特点很有气场的某几句)的形容词,对写作水平的培养聊胜于无。

语文老师鼓励学生多读名著,并不是不了解如今最时兴的网文,敝帚自珍。而是不希望同学浪费珍贵的时间,就算你读上亿字的网文,之后也还是同样的水平。

古今中外要想成才,就须得让自己去读现在认为或许有些障碍的作品,去习惯优秀的表达和思考方式。一开始当然会觉得不容易,甚至进度缓慢、成效甚微。因为,其他人半天就能理解的文字,你读一个星期也可能追不上。然而只要你坚持下去,你会得到提升,毕竟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像西游记(四大名著)这样的当然也是小说,《基督山伯爵》原来就是换稿费的。但为何成为翘楚?

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洗礼。

相信在同一时期也有无数本相同的类型,而被誉为经典传世的,不过这区区数本。

网文当中去寻优秀的,是海底捞针。

告诉你看名著,是送你金针。

不浪费时间吧?

网文将来有没有可能留下跟所谓名著相当的高质量作品呢?我并没有否认。哪怕是如今已经出现的作品没准就有。然而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来看,职业决定了我敢鼓励同学们去看的网文,屈指可数。

以下取自红楼梦原文,香菱读书期间的一点体会:

学习语文是一个理儿,小孩子的认知和识别能力有限,“看到一般的就迷恋”,如果长期陶醉在网络小说中,长此以往,会失去感受高质量内容的能力。

黛玉的指导很有道理,只有把质量上乘的诗词读熟了,才具备鉴别能力,才有上升的空间。

语文老师说到底也是师傅领进门,个人资质的差异,听不听得进去,也只是劝解而已。

0 阅读:1

一介渝城小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