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书法何以独步天下?非隶非楷,似隶非楷,独一无二

书画群英 2024-08-27 10:55:11

“三绝诗文一画,一官方还回。”一看这首诗,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郑板桥。

他是康熙举人,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扬州八怪”的重要人物,是中国书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一种似隶似楷、稚拙质朴的书法,他的书法被誉为“板桥体”,他的书法趣味很强,审美效果也很好。

“板桥体”,初看不出常规,似乎是胡乱拼凑而成,但仔细把玩,深得郑板桥对传统书法的领悟,别有一番独特的见解。“板桥体”以楷书为主,偶尔夹杂一些草篆,融合各家流派,打破前人的窠臼,使其成为一种既非隶非楷,又似隶似楷,兼行书体势,杂以草篆笔法,融合多种体于一炉的新风格。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融合,是建立在郑板桥所擅长的各种书法艺术上,“领异标新”,“徒矜奇异”,“师心自用”的基础上,写出了郑板桥所说的“霹雳霹雳”。

这一令当代书法大家傅抱石感叹:“数千年来,无一人能与他相提并论,自成一脉”的“板桥体”,奇崛大气,豪迈豪迈。其文体特点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怪”。

怪异之处:将多种笔法融为一体。

板桥书法有其独特之处,常于一幅中多体合一,多法并用。古往今来,能兼擅多体的书法家并不少,但象板桥这般,能将多种风格融于一幅画之中,随心所欲,随心所欲,实属罕见。

他经常用篆体结构来书写楷书,也用楷书来写篆字,也就是篆形楷写、楷形篆写,并且还常常将其与古体字、异体字混在一起,一件作品常常兼具楷的工整严谨、行的俊秀飘逸、篆的圆转厚劲、草的灵动奔放,并且整个风貌浑然一体。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书写方式,在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个奇怪的地方,就是倾斜的方向。

“板桥体”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结构的左侧较低,右侧较高,用的是斜的笔法,用的是从左侧到右侧,而竖笔则是垂直的。

他按照布局的要求,随意调整字体的结构和位置,进行结体错位、笔画增减、字体缩放、异体替代等处理,再加上用笔的提按顿挫,行列的摇摆顾盼,在纵横错落的不规则之中,形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充满了动感,让人有一种新奇甚至是浪漫的审美感受。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特殊的笔法,一快一慢。相反,郑板桥就是用快慢相间的笔法,将“板桥体”的斜侧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快慢交替的变化,可以创造出一种节奏感,加强了点画的张力,加强了字形的态势。为实现这一节奏、姿态的转换,板桥对黄谷战掣笔,摆宕之势,亦有所借鉴。

板桥就是直接借鉴黄庭坚的“摇波驻节”的手法,把战掣的长笔当成了撇捺,而在转弯的时候,则用了一种“蹲伏”的手法,在战斗的时候,笔锋的力量是那么的强大,而在他的膝盖上,却是那么的有力。

“摇波驻节”的运用,使板桥的书法有了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行云流水,却又不失庄重,飘逸中又有法度,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怪异之三:将兰竹画融入书法。

郑板桥是绘画与绘画的同宗,他的作品也是一家。他在《墨竹图》上写道:“我作画时,常学沈石田,徐文长,高其佩等人的画,都是为了学习书法和绘画的道理。

他把兰竹的笔法运用在书法上已有很高的造诣,比如他的很多长笔划都是以兰竹为笔意,颇有意趣。所以清朝的蒋士铨有这样的评价:“板桥的字,就像兰一样,波磔奇,飘逸出尘。

我们看郑板桥的一副书法,确实有一种“珠玉含珠数箭兰新竹”(郑板桥所说),这和黄山谷的书法是一回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谷书如画竹,东坡画竹如书”。

郑板桥从兰竹的笔法开始,就是要学习兰竹的笔法,而不是用兰竹的笔法来表现,而是要将自己的笔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的笔法流畅自如,笔法多变,神韵灵动,浑然天成。

3 阅读:45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