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流量生意又来了,这次长征也能被短剧戏说?

剩点游戏动力 2024-10-10 15:54:51

文 / 七月既望

国庆期间网友给我发这张图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哪里的ai又整出新活来了。

它的名字有点抽象,画风有点温馨,一眼看过去有点像串的,但背景有点硬实力,打的还是正能量的旗子。可仔细一看,还是感觉有哪里不太对劲。

以往我们看到的那些抗日神剧,就算是剧情桥段再荒诞,也不至于完全把这段历史和高度现代化的东西直接结合在一起。

而官方对于《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这部剧的定义是:采用穿越手法,将现代元素融入到严肃的革命历史题材中的奇幻主旋律短剧。

穿越。长征。严肃。奇幻。主旋律。

有时候我不得不佩服某些人的智慧,我这辈子都想不出来这几个词是能被放在一起的。

这么想的话,不对劲的点就出来了。

对于从小接受红色教育的中国人来说,“长征”是不可戏谈的,而官方却正大光明地为其灌注娱乐性质。向来习惯了主旋律作品就应该是恢弘基调的观众们,一时间确实很难接受这样的冲击。

是不是现在我们应该多包容这样的作品?

先别急着下定论,看一眼全网各大平台的评价如何吧。

知乎“如何评价网络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回答有九百条,九百条里的正面评价寥寥无几,还都是官方通稿式的总结,中间夹杂着一眼就能看出是ai写的内容。

顺便一提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被删除了。

豆瓣锁分,短评区的分数和点赞人数差异足以看出观众们对于这部剧的真实看法到底如何。

微博战场呢?官博所有评论区开启精选评论,但被精选的只有自己。

广场上看不到像其他平台那么多的负面评价——因为带着tag直白的骂很容易被删掉。

甚至连人民文娱发表过表示支持的通稿都被冲到开启精选最后删帖不再回应。

很难看到这样一部“好剧”,可以让这几个通常意见相去甚远的平台的人团结在一起。

这部神奇的短剧到底是如何收获满满评价的呢?

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我决定亲自去品尝一下这坨史。

在看剧之前,我先去知乎拜读了这部剧的原作,由@二彻劈山 创作的《苏梅梅的超市》。

原作是以短篇网文的形式发表在知乎盐选上的,本质上其实算是无限物资的系统流爽文,但是放在了长征路的背景下。

整体的观感其实是好的,对红军战士的人物刻画很生动,战士们靠着信念互相坚持,在长征路上不畏艰险前行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而系统经营文的套路在这里变成了用红军战士破损的衣服物品去换超市里崭新的服装食品和药品,红军战士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将报恩的信念一代一代传到后人手中,让整个故事形成一个闭环。

也不难理解原作能成为爆款,被选中拍成网剧。这个题材虽然大胆,但只要方向正确,确实能打进年轻人的心里。

那,短剧做到了吗?

我不觉得。

有些桥段也许是我太过敏感因此感到不适,也许是编剧真的对长征精神和红军战士有所误解,也许此中却有深意但我的确不太懂。

总之我先把我感觉不适的地方放出来,请各位观众自行考量:

第一集一分多钟的地方,就贡献了这样遭网友诟病的名场面:红军战士端着枪对着女主角大喊“小东西,你红军爷爷在这儿呢”。

还是第一集,在红军战士们拿出青稞面和女主角交换肉包子吃的时候,女主角以傲慢的姿态说出“你们平时就吃这个呀”。

当系统为了盈利将红军战士的物品放在现代进行拍卖时,加上了这些钱可以帮助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的备注。而现代人们也纷纷为了支持红军战士们买单。

这可是为了红军战士,反诈当然可以先放在一边。

第三集中有孕妇需要接生,红军战士们询问女主懂不懂医学的时候女主角说“我大学选修就是医”但“选修课挂科”。

将红军战士在战争中遇到的苦难和女性生产的痛苦作对比。

女性生产确实是很痛苦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在这里,这部讲述长征精神的短剧里,通过弱化战争行军的艰苦才能放大其价值。

第四集中保护发电机的战士在面对敌袭时逃跑,女主角的第一反应是“红军里还有这样的逃兵”。

短剧中每一集提供的故事都基于真实历史故事进行改编,但故事基底之外的其他展现方式却处处让人感到疑惑:创作者们真正想让观众们看的是什么?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先拿短剧和原作进行对比。

原作中苏梅梅知道大爷爷在长征路上的的艰苦,所以要把超市开在长征路上为红军提供物资;短剧中的女主角选择将超市开在长征路上,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想法见到大爷爷,让大爷爷能出现在自家的全家福上,结局甚至想让穿越到现代的大爷爷留在现代。

原作里苏梅梅用交换的方式把红军破损的东西和超市里的东西换,最后团长甚至要抵押祖传信物,因为“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短剧中女主角前一分钟说超市要亏损了,后脚见到红军就直接送出一大堆物资,后续更是食品药品直接免费提供。

原作里的红军战士真挚友善,短剧里的红军战士满嘴“他娘的”。

可以说,短剧中对红军战士的塑造,几乎要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违反了个遍。

更不用说用“生孩子比行军苦”来制造男女对立的桥段——孕妇生产的环节在原作中是没有的,但的确是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战士们为了守护新生命的诞生而牺牲,岂是用“这比我中枪还疼”就能轻飘飘定论的?

当我看到这部短剧的制作人的名字时,我关于某些要素的疑问有了答案,但也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是她?如果是她,这到底是怎么过审的?

咪蒙是谁。

一个擅长制作商业化爆款的自媒体人。

她干过什么?一张图就足以说明。

有这样的劣迹在前,她依然活跃在影视圈幕后,甚至企图在爱国赛道上再次制作一条爆款。

而就算是做主旋律内容,她也要暗搓搓在剧本里藏一颗雷。

既然,这部短剧最后还是过审了被抬到观众面前,那么,回到刚才的疑问:创作者们真正想让观众们看的是什么?

这部短剧嘴上说着是对长征精神的致敬,但剧情内根本没有提及长征的原因和历程,只是摘选了其中动人的几则故事加以改编。

这些桥段的确很感人,但如此解构,将长征的意义和红军战士的形象庸俗化了。

是否只有靠现代人的支援才能最终解决红军面对的艰难,而不是靠红军战士们的信念和意志?

女主角在亲历了那么多的故事,和红军战士打交道了这么久,最后还仍然没法正确理解红军战士的使命,依然以生死为理由要求大爷爷留在现代。如果连女主角都无法被剧中所呈现的长征精神感动,那又凭什么认为这样的内容是足以深入观众心中的呢?

而这部短剧选择在国庆期间推出,也是抓住了观众们爱国情绪高涨的时刻,试图通过爱国情绪的满溢来掩盖内容的匮乏和不足。

在感动之后,观众们能否真正去理解红军的理想是什么?年轻人会不会对长征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剧中所树立的红军战士形象到底是有真实考量的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

我无意再做过多深入的讨论。

原作本身其实就是褒贬不一的状态。它大胆地把主旋律的内容和网文要素相结合,后来也有不少人模仿它创作出了“援共文”。

我相信这些作者本意是好的,他们明白革命的艰辛,因此想要回到那个年代去帮助革命先辈,告诉他们将来战争会走向胜利,国家会走向富强。

我们需要更多新鲜的爱国主义教育作品,我们更希望这些作品能准确地还原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说实话,我很担心这篇文章会因为种种原因被限流,甚至和知乎那九百条回答一样被和谐。

可是,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在娱乐化的时代,无论是影视圈,还是游戏圈,文娱作品身上所肩负的使命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取悦观众,能否正确地将价值观传递出去,才是文娱创作者们真正应该思考的内容。

出自同为穿越题材的俄罗斯电影《我们来自未来》

0 阅读:3

剩点游戏动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