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丫鬟出身,一生无名无分,晚年孤独离世,却养出9名国家栋梁
在北京香山脚下,有一处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设计的梁启超墓园。在梁启超与夫人李蕙仙合葬的墓碑旁,种着一棵象征着坚强气节的白皮松,梁家的孩子们称它为“母亲树”。
不过,这棵母亲树不是为了李蕙仙而种,而是为了纪念梁启超的二夫人王桂荃。这个将一生奉献给梁家,却从未有过名分的传奇女人。
王桂荃,原名王来喜,四川广元人。1891年,李蕙仙嫁给梁启超时带来了两名陪嫁丫环,其中一个就是王桂荃。
当时虽说她年纪小,但聪明、勤快,也善解人意,对梁氏夫妇的生活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因此深得梁氏夫妇欢心,他们甚至还把家里的事情、包括财政,都交给她掌管。
王桂荃的出身很苦,从小没了娘,4岁时父亲不幸猝死,继母又虐待她,把她卖给了别人。从4岁到10岁她被转卖了4次做丫环。最后,随小姐李蕙仙来到梁家,她的名字王桂荃还是梁启超给她起的。
梁启超称呼她“王姑娘、三姨、来喜”,他曾说她“是我们家极重要的人物”。
1903年,梁启超在日本,因为独生子梁思成身体羸弱,为了传宗接代,梁启超将王桂荃收为侧室。
她为梁启超生了7个子女,养大了6位: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
加上李蕙仙生的梁思顺、梁思成、梁思庄,梁家一共有9个孩子。
这些孩子们对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们管李蕙仙叫“妈”,管王桂荃叫“娘”。
1924年9月,李蕙仙因为乳腺癌逝世;
1929年1月,梁启超也因为肾病和医疗事故去世。
梁家的重担,全部压在了王桂荃的肩上,九个尚未成年的儿女中,最小的只有4岁半。
一个女人带着九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眼看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她经常偷偷落泪,不得已卖了旧楼,出租新楼,自己和孩子们挤进了后面的小楼,又在外面打些零工,以补贴日常开销。
王桂荃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对儿女的影响很大。
在李蕙仙、梁启超去世后的岁月里,王桂荃以一个女人柔弱的肩膀,艰难地挑起了照顾全家的重任。
但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境遇里,“可爱的宝贝”也始终是王桂荃对这九个孩子的共同爱称。
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遇到再大的风浪,在她眼里,这九个孩子个个都是心头肉,从来不舍得骂,更不舍得打。
她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多上学,多念书。孩子们犯了错,她也只是轻声细语地教导他们改过。
王桂荃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孩子们的尊重与爱戴。
虽然在梁家没有任何名分,但是她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分量却是很重的。
1941年,梁家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举步维艰。
这时,小儿子梁思礼正好高中毕业,计划赴美留学。
王桂荃不惜放下尊严四处借钱,还变卖了仅剩的一点家产,终于凑足400美元,为儿子争取了留学的机会。
1949年,梁思懿和梁思礼一同乘船回国。
因为无法确切知道回来的日子,王桂荃便每天到码头上守候着,前后等了半个多月。
当早已白发苍苍的她看到朝思暮想的儿女时,热泪盈眶,和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子女们对她的感情颇深,都发自内心地称呼她为“娘”。
梁思成对他的生母感情不深,对娘却是很敬重,常常回忆说:“娘是个很不寻常的女人。”
在九个儿女的印象中,从来没有在娘的脸上看到过愁容,她个性坚毅,为人勇敢,勇于承担,乐观而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和考验。
这些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成为他们读书、为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她的九个子女就如同九龙一般,心怀天下,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后来成为院士。
一门三院士,可说极为罕见。
其他六位个个都是英才人杰,在各自的领域建树非凡:
思忠为十九路军炮兵上校,思庄为图书馆学家。思达、思懿、思宁分别就读于南开大学和燕京大学,思达成为经济史学家,思懿、思宁先后参加革命,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外联部副部长。
1924年起,随着梁家子女长大成人,不断离开饮冰室,王桂荃感到了孤独。
1941年,18岁的小儿子梁思礼赴美留学,王桂荃成了留守饮冰室的最后一人。
惟有一只小白猫,成为她的“老伴”。
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王桂荃不得不将饮冰室书房(里面保存着梁启超的遗物和藏书)之外的其他部分出租。
1950年,王桂荃以“梁氏亲属会”名义,将饮冰室卖给政府。之后,她搬到北京与子女住在一起。
1968年,王桂荃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3岁。
1995年,梁家子女在父亲梁启超的墓旁种下一棵白皮松以纪念娘亲。
他们在纪念碑上深情地写道:
“在家庭中,她毕生不辞辛劳,体恤他人,牺牲自我,默默奉献;挚爱儿女且教之有方,无论梁氏生前身后,均为抚育子女成长付出心血,其贡献于梁氏善教好学之家良多。”
这棵被称为“母亲树”的白皮松树,原本并不会开花,但王桂荃以慈爱和善良为养分,默默地供给和滋养,不仅让它一树花开,还让它开得绚烂夺目。
这花便是梁家九位杰出的儿女,他们在这棵“母亲树”上迎风花开,芬芳着各自的人生,也芬芳着这棵树。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