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注重经世致用,矢志于变法革新,很有敢作敢为的行动魄力。王安石两度为相,大力倡导变法,人们对其政绩毁誉参半,争论不休。
王安石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是900多年来几乎众口一词地获得高度评价。
他的散文长于说理,言简意深,笔力雄健,见识超群。
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同名列“唐宋八大家”。
他的词突破了五代十国之后以词为艳科的樊篱,对豪放派词风有直接影响;
他的诗风格清新高峻,人称“荆公体”,对宋代诗风有着重要影响。
今天介绍的这首《游钟山》,是王安石笔下的一首奇诗,短短28个字,连用了8个“山”字,让人拍案叫绝之余,又不禁让人为诗中蕴含的哲理所陶醉。
公元1076年十月,王安石被第二次罢相,离开了政治风波,退居江宁。
这次回到江宁府,王安石选中当时江宁府城东郊、钟山脚下一个叫白塘的幽静地方,作为建宅之地。
这里地势低洼,平时积水甚多,不长庄稼,故名“白塘”。
白塘那里还有一个土墩叫谢公墩,相传是东晋名相、淝水战役指挥者谢安的故宅遗址。
隋朝灭陈以后,这里已成废墟。王安石购地后雇人开渠,排除积水至清溪,垫土植树,盖几间房,营建了一座简朴的住宅。
“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舍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辄不答。”
显然他想隐退后生活清静、无人打扰,毫无阻隔地置身于山水田园之中。
王安石根据这里恰在出城登山半途上的位置,将住宅命名为“半山园”,并以此自号“半山居士”,过着“终日看山不厌山”的生活。
据《清虚杂著》记载:
为了排遣心中的烦闷,王安石经常外出游览江宁府一带的山水名胜、佛教寺庙。
他专爱骑驴出游,有时也坐车,进江宁府城则沿潮沟乘小船而往。他不肯坐用人力抬的轿子,认为那样是“以人代畜”。
外出时王安石举止平朴随便,不讲排场,也不在乎风吹日晒,全然像一个“山野之人”。
这段文字,最能说明荆公晚年随缘自适、平淡自处的生活态度。
在王安石心中,钟山就是其全部生命的寄寓。
钟山又名北山,在他晚年的绝句中,与钟山有关的诗多达数十首,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当属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尽管五趣六道轮转,沉沦世间,我们的真如佛性并没有分毫损伤。王安石用山作比喻:
“终日看山不厌山”——
山真是千变万化,像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很多有识之士都喜欢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更有两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们对于这座山,我看你,你看我,互不厌倦,又有人说“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爱山,山也爱我。
我看山千变万化、多么妩媚,青山看人也是变化无穷、非常妩媚的!人与人相处也应该这样。
“买山终待老山间”——
我们买一座山,做什么?希望与山同在,与山终老。
“山花落尽山常在”——
山上的花开了谢了,统统落尽了,山仍常在,仍不改变的,这就是山美妙不可思议的地方。
“山水空流山自闲”——
山上的泉水,涓涓滴滴、潺潺有声流个不停,可是山还是如如不动的。
意思是说:世间上有变的东西,也有不变的东西。你在五欲世间,五欲千变万化,贫富穷通、荣辱得失,没有一定,是无常的。
然而,山是不变的,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十年、百年、千年后,你看山,山还是如此。
所以这首偈语,是指点我们要有追求永恒的理想!
山代表了安住、永恒,我们要将自己安住在永恒的真理里,不厌,不弃,不痴迷。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