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了表彰那些在数十年革命战争中浴血奋战、作出卓绝贡献的指战员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考苏联军衔制制定了我军的军衔制度,并于1955年为全军官兵进行了授衔仪式。这次授衔是全军首次,准备时间相对较长。早在1952年,中央就开始从给干部定级入手。最初的计划中,党和军队的领袖毛主席被赋予了唯一的共和国大元帅称号,以表彰其卓越贡献。
在1955年,最初的授衔方案中,开国领袖毛主席被评定为大元帅。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军衔,只有最高统帅才能拥有。然而,当这个授衔方案呈到毛主席案头时,他却直接否决了,坚决不同意参加授衔。甚至后来还号召所有离开军队的领导不参加授衔。
这个授衔方案的出现,其实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1955年2月,人大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这一法规,为授衔提供了依据。这部《条例》明确了我国“大元帅”的定义: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
从法律上来讲,大元帅就只能授予唯一一人,也就是最高统帅毛主席。这部《条例》是人大通过后,经毛主席批准实施的,之后所有元帅、将军、校官、尉官乃至士官的评定都是据此而来,这也说明最初毛主席至少是没有公开反对“大元帅”军衔的。
在正式开始评定军衔后,除毛主席被评为大元帅,其后的元帅衔共评出13位,除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恒、徐向前、聂荣瑧、叶剑英)外,还有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三位我党我军的主要领导,而大将也同样不止10名,中将、少将则更加竞争激烈。
然而,评定军衔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攀比心过重,对荣誉看得过重,对上报的军衔不满意,主动找到评定工作人员提出要求。这种情况引起了彭老总的担忧,他表示绝大部分指战员都是正确面对军衔评定,对军委和军区的工作比较支持,但是也还是存在少数人攀比心过重,对荣誉看得过重,对上报的军衔不满意,主动找到我们这提出要求。
彭老总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虽然这种情况不是很普遍,但是却给评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果断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不要评定大元帅,也不要评定其他军衔了。
毛主席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周总理、刘少奇等人的支持。他们都认为,评定军衔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如不评了。包括最早被列入大将名单的李先念、邓子恢等人得知毛主席的提议后,同样纷纷表态:“不要评了”。就这样,在毛主席的主动带头下,一大批已经离开军队参加地方工作的领导人,无论之前在军队中工作了多少年,指挥过多少部队,都主动提出不再参加军衔评定。中央和军委在经过讨论后,也正式把其作为军衔评定的标准确定下来,评衔工作的进展也变得十分顺利。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是我国法定的最高军衔,但却一直空缺着,而那套专门定制的“大元帅服”,毛主席也一次都没有穿过。这样一个空缺的最高军衔和一套从没穿过的大元帅服,体现的是毛主席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情怀,而那套大元帅服则一直收藏在博物馆中,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