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拒抬病人上救护车被停职?卫健委无奈回应:能别欺负人?

言行大千事 2024-11-05 18:41:18

医者仁心还是职责之困?嫩江120风波背后的讽刺剧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当紧急的120救护车呼啸而来,人们总期待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然而,2024年2月24日,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的一则120急救事件,却如同一部荒诞剧,让人在笑中带泪,泪中带怒。

故事很简单,却讽刺意味十足。一位居民在紧急情况下拨打了120,期待的是迅速而专业的救援。然而,当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他们却拒绝帮忙搬运患者下楼。理由也很“充分”——他们患有腰间盘疾病,搬运患者并非其义务。这一幕,仿佛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黑色幽默,让人不禁想问:医者仁心,何在?

当然,黑河市卫健委的回应来得很快,也很“官方”。他们指出,急救人员确实没有搬运患者的义务,争执的根源在于救护车担架员配备不足。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为急救人员开脱,又像是在揭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讽刺的画面:一边是急需救治的患者,一边是声称自己无能为力的急救人员。而在这两者之间,是一条名为“职责”的鸿沟。

担架员配备不足,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嫩江独有的。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2016年,某地曹女士的81岁老父亲突发脑血栓,120急救人员同样要求家属找人抬病人下楼。20分钟的等待,换来的却是错过最佳抢救时间的悲剧。这些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急救体系中的漏洞和无奈。

然而,讽刺的是,我国的相关规定明明已经明确了急救人员的构成及职责。《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等法规,都明确要求每辆救护车应配齐包括驾驶员、医师、护士、担架员等在内的急救人员,具备搬抬服务能力。但现实呢?东南地区某省救护车出诊无担架员的比例高达66.05%,北方某市急救中心更是只有12名担架员,且为劳务派遣。这些数字,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击在每一个关注此事的人心上。

那么,担架员配备困难的原因何在?是编制门槛高?是学历低?还是从业积极性不高?或许,这些都是原因。但更讽刺的是,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下,医务人员仍然时常在担架员缺乏时伸出援手。他们不仅要面对病情的复杂多变,还要承担起搬运患者的重任。这不禁让人想问:医者仁心,难道就意味着要无限制地牺牲和奉献吗?

当然,搬运过程并非易事。楼道狭窄、拐弯难等问题时常困扰着急救人员。重症医学科医生李山的一次出诊经历,就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他和同事抬着170斤的糖尿病患者从8楼到1楼,在楼梯拐弯处担架需举过头顶通过,还差点发生危险。这样的场景,让人在敬佩他们敬业精神的同时,也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担忧。

而在这场嫩江120风波中,最讽刺的莫过于涉事工作人员被停职的决定。这看似是对急救人员失职的惩罚,实则却暴露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在职责未明确的情况下,谁该为患者的安全负责?是医生?是护士?还是担架员?或许,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应该成为这场职责之争的牺牲品。

在这场风波之后,我们期待的是更加完善的急救体系和更加明确的职责划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当120救护车呼啸而来时,人们能够安心地等待一场迅速而专业的救援行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讽刺和无奈中等待一个未知的结果。

医者仁心,这是我们对医务人员的最高赞誉。但在这场嫩江120风波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职责之困和人性之讽。希望这场风波能够成为一个契机,推动急救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让医者仁心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每一个急救人员心中的坚定信念。

0 阅读:64

言行大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