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我在多个场合做过一个实验——你的原创一文不值?
这个实验的背景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爆发式发展,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在内的任何信息内容,都可以被AI轻轻松松生成,且效率比人力高了千百倍。既然如此,原创还有价值吗?或者,还有必要投入精力制作原创内容吗?
当时,我用AI大模型生成了3张图片,又让我们的画师手绘了3张图片。我把这6张图放一起,发在了微博等社交平台,让大家猜猜哪些是人工绘制,哪些是AI生产。
就是下图这6张图片。
此后,我又在北京西四环的物美大厦找了一个场子,在线下又进行了这场实验。实验结果符合我的“预期”,没有人可以全部猜对。
正当我以为可以为这个实验得出一个结论时,有专业学过美术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图一、图二、图六是AI生产,因为“只有原创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
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触动,让我重新审视AI创作时代,原创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这段时间,新浪新闻制作的原创访谈真人秀节目《热浪之外》火爆出圈,大家都看了吧。就是那个贡献了范志毅敞开心扉谈热搜、何猷君“要让我这个名字更厉害”、周鸿祎带动鲁豫体验攀岩等诸多名场面的《热浪之外》。
这档节目,同样引发了我对这个时代,关于原创内容价值论的思考。
《热浪之外》每期节目都选取了当下热点话题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访谈对象,比如周鸿祎(AI、汽车、大模型)和范志毅(国足近期有重要比赛)、戚薇(浪姐代表)、何猷君(布局电竞)、刘欢(音乐人)等等。通过对这些话题和人物的深度剖析,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观看过程中,和这个时代同频共鸣。
《热浪之外》最吸引我的还不是节目本身的访谈形式,而是在于其独特的创新性和深度性。这档节目和鲁豫早年的《鲁豫有约》很不一样,鲁豫离开了那个标志性的沙发,走进了周鸿祎、范志毅、刘欢、何猷君等嘉宾的生活、工作场景,让观众看到了更新鲜、更一线、更有趣的内容,更让观众在互动中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思考和进步。
这种选题和策划不仅让观众带来收获,更让我这个作为观察中国网络媒体发展20多年的互联网老人,忍不住感慨,在这样一个时代,当隔壁“四大门户”中的某几家还在大力裁撤内容部的时候,新浪新闻依然在投入巨大人力和资源,坚持推出一档档原创节目,这,这……很新浪。
01
原创,永远是最稀缺的
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从早期的BBS到博客,再到后来的媒体专栏和微信公众号,从业20多年来,我的3000多篇文章和两本公开出版的图书,均为原创。
不过,这两年,随着GPT大模型、AI创作的加速普及,在我周围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出现,他们认为原创终将被取代,未来属于AI。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做原创,尤其是深度原创呢?这不是吃力不讨好吗?
我想说的是,任何时候,不管媒介形式和技术形态如何变革,原创,永远是最稀缺的。在任何时候,原创都是有价值的。即便现在的AI越来越强大,但AI内容的生成,也离不开一条条基于原创内容的训练。
也就是说,AI技术的飞跃,虽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模拟人类创作,但其本质仍是基于海量原创数据的学习与优化。截至今天,AI的创作能力,实则是对原创内容的一种高级“模仿”与“重组”。因此,真正的创意火花、深刻的专业洞察,仍需依赖原创者的独特思维与深厚积累。在这个意义上,原创非但未被边缘化,反而成为衡量内容价值的重要标尺。
换句话说,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是那些重复性、繁琐性的创作工作,而对于那些需要创意、需要专业深度的创作来说,它们反而变得更加稀缺和珍贵。这也正是新浪新闻的《热浪之外》节目能够脱颖而出、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
或者,我们不讲这些大道理,回归现实。咱们如果把国内所有的媒体发展走势画一个曲线图,会惊讶地发现:所有生存超过20年以上的媒体,不管是传统纸媒,还是互联网媒体平台,都有一个核心标签--原创!
无一例外。
请试想,过去多年,火爆荧屏、互联网平台的各类节目,有多少是舶来品的“模仿与重组”,又有多少是原创节目呢?
总之,原创不仅是媒体人的底线和生命线,更是媒体行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源泉。原创代表着媒体人的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是媒体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革新,原创都将是媒体行业永恒的追求和坚守。
02
原创是新浪新闻的基因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从一开始,原创就是新浪新闻的立足基因。
早在新浪草创之初,还专注体育报道和互动的时候,就已经非常重视原创了。20多年前,影响巨大的《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就是老榕首发在新浪的一篇原创。
过去这么多年,作为推动中国网络媒体变革的新浪,深刻洞察到,原创内容尤其是精品原创是媒体平台立足之本。因此,无论是PC桌面门户时代的“新浪网”,还是移动新闻客户端时代的“新浪新闻”,都会投入资源和人力,制作和出品一批批原创内容。
今天我们讨论的《热浪之外》,只是新浪新闻坚守原创制作的一个缩影。
咱们之前就提到过,新浪新闻的各种原创栏目或者节目,覆盖了科普、综艺、情感、生活、科技、财经等近20个垂直领域。集合了多个精选IP矩阵,除了新浪新闻官方出品,还联手各方原创内容生产者,每天输出大量精品内容。
这两年,《一天零一页》、《图数室》、《蜂鸟》、《头号青年》、《前主编》等一批批原创栏目,出现在了公众手机屏幕上。
新浪新闻的这些原创栏目和内容,不仅是对新闻事件或者热点人物的深度挖掘,更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它们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见,引领着公众的思考与讨论,塑造着社会的共识与价值观。
以《热浪之外》为例,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嘉宾们的分享和讨论,引发了观众对时代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例如,范志毅在节目中敞开心扉谈热搜,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运动员的另一面,更让观众思考了热搜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
还有周鸿祎和鲁豫在《热浪之外》节目中,也探讨了AI生成内容的局限性,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思考。周鸿祎说,我们太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比如说他(指AI)的表情是不是符合他的特征,这些东西在技术上都是容易实现的,就是你花的力气够不够。如果鲁豫的很多文章,很多图书,包括电视节目,让AI来训练,也可以训练一个鲁豫,但这个鲁豫跟你这个鲁豫比,肯定有很多不可控的东西。鲁豫也担忧,AI鲁豫进行采访创作内容“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发疯,做出一些什么事情。”
还有刘欢,作为国内顶级的“传统”音乐人,也在节目中分享了被现代技术震撼的感受。在为电影《流浪地球2》创作主题曲的过程中,刘欢亲眼见证了吴哲旭利用先进的模拟设备,魔术般地合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音色,这种音色超越了市面上所有已知合成器的界限。正是这一幕,让刘欢被年轻一代音乐人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所折服。作为观众,也激发了对于现代技术与音乐结合所能带来的无限价值的深刻思考。
何猷君的上镜,也给了读者很不一样的感受。在以前,我们习惯给何猷君打上豪门家族、最强大脑选手等等高大上的标签,总觉得何猷君距离普通人太远了。但是在《热浪之外》节目中,何猷君却表现出了邻家大哥哥的一面,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何猷君创业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会遇到无数困难与挑战,也需要投入12分的努力。创业这事,过往的光环说明不了什么,只有不断拼搏才是最重要的。何猷君有多拼?鲁豫都会说“何猷君是一个非常卷的人。”
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和思考,只能来源于原创节目制作,是不可能通过所谓的AI大模型生成,更不可能依托于闭门造车就有这样的高质量产出。
可以说,新浪新闻,正是通过这样的原创实践,为网络媒体行业的发展,树立了原创至上的标杆。
03
原创和技术的相对论
尽管我们今天论述AI时代原创内容的重要性,但是要特别说明,坚持原创和拥抱技术并不矛盾。
而且,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可以更便捷地辅助原创(比如资料索引、提纲列举、错别字校对),也可以让更优质的原创内容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我的文章写完后,会通过人工编辑进行错别字、病句校对,耗时往往在二三十分钟,现在我的文章基本采取了秘塔写作猫的AI校对,几乎实现了“秒级”校对效率。
再举个例子,我们在驾车或乘坐地铁公交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无聊,但出于安全或者便捷考虑,看手机阅读新闻不方便。这时候,如果能有一种方式,让我们能通过听来接收新闻信息,那该是多么贴心的一个设计啊!新浪新闻正是敏锐地察觉到了用户的这一需求,在APP左上角设置了耳机图标,只需轻点,海量原创文字新闻即刻转化为声音,无论是驾车还是乘坐地铁,都能轻松收听最新资讯。
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AI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试想,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录制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满足大量新闻信息的即时更新需求。这就是AI对原创内容的赋能,让原创内容可以在更多场景为更多消费者提供新闻服务,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至于通过AI算法技术为内容进行精准化分发,则早已经成为了包括新浪新闻、今日头条、百度等APP的标配能力,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原创内容的分发效率。
当然,无论如何,我们要辩证看待原创和技术的关系。在AI应用上,我们要找到AI和真实内容之间的界限,让AI发挥它的价值,减少它可能带来的作恶。新浪新闻很早就认识到这点,因此秉承让AI更有价值观的原则,积极探索AI等前沿技术,坚守内容的正向导向,让更优质的内容推送到读者面前。同时,新浪新闻经过多年的应用实践,应用了智能辅助策划采集、智能辅助编辑、智能辅助分发等等AI能力,让新浪新闻既有AI的速度和广度,又有人文的深度。
写在最后:独家原创并不意味着内容的传播只局限于某一特定平台。优质的内容,应当通过更多元化的渠道进行推送,以触及更广泛的受众,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影响力。
《热浪之外》这样的栏目,它们不仅是新浪新闻的原创IP,更是为整个媒体行业贡献了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我观察到,这些内容不仅在新浪新闻自身的平台上播出,还同步推送到了B站、芒果TV等知名的第三方平台。这样的做法,无疑让整个行业受益匪浅,不仅促进了内容的广泛传播与深入讨论,还激发了更多创作者的热情与灵感,共同推动了媒体行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