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上的外国人,冒出的美国上校,却拍了张极为珍贵绝版照片

史海友影 2024-07-19 20:07:04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空的礼炮声响彻云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

在这个历史性时刻,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开国大典不仅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来自各方的代表齐聚北京,共同见证这一历史瞬间。

特别是那些来自苏联、美国等国的代表,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国际友谊,也为这个盛大的庆典增添了不少色彩。

苏联的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差点错过了这次盛会,而一位美国上校的意外出现更是让现场安保人员紧张不已。

然而,这些外国人的到来究竟为开国大典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他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经历了什么?他们的存在又如何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关系?

苏联代表团:差点迟到赶不上典礼

1949年10月1日清晨,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

然而,就在开国大典即将开始的几个小时之前,一列火车风尘仆仆地驶入北京,这列火车上载着来自苏联的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

他们几乎错过了这场历史性盛典的开幕。

苏联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由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法捷耶夫率领,成员包括著名作家西蒙诺夫及多位知名艺术家和高级干部。

由于当时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交通的不便,他们的行程一再推迟。

代表团乘坐的火车在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时,不得不应对繁琐的边境检查和签证手续,甚至还遇到了几次意外的列车故障。

这一系列的波折使得他们的行程一再延误。

代表团原计划提前几天抵达北京,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和适应,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他们最终在10月1日的上午才抵达北京。

火车刚刚进站,代表团成员便迅速集合,匆忙下车。

在前门车站,周恩来总理、宋庆龄副主席和刘少奇副会长早已等候多时,热情迎接这批远道而来的贵宾。

法捷耶夫等人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尽管刚到北京,他们很快就被安排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当代表团成员登上天安门城楼时,心情无比激动。

目睹广场上万众欢腾的场景,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悦和自豪。

毛泽东主席站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瞬间,令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苏联代表团的成员们也在这一刻与中国人民一同分享了胜利的喜悦。

10月2日或3日中午,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了苏联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的全体成员。

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接见的第一个外国代表团。

会见时,毛泽东亲切地与法捷耶夫和西蒙诺夫交谈。他表示,中国解放区在艰难的条件下也曾翻译并出版过苏联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干部和战士。

毛泽东还说,今后中国建国了,再印这些书籍,将会做得更好。

毛泽东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国革命的历程,讲述了中国人民在过去百年中的艰苦斗争。他指出,中国人民在解放斗争中所遇到的既有外来侵略者,也有国内的压迫者。

然而,中国人民最终找到了马列主义这一有力的武器,并借鉴了十月革命的经验,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资本家的压迫。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中国人民长征路上的第一步,未来的任务依然繁重。

毛泽东还强调,中国拥有苏联这样的好邻居,因此并不是孤立无援的。他的讲话生动而感人,许多苏联代表团的成员都为之动容,甚至流下了热泪。

师哲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次会见的场面极为动人,代表团成员们对毛泽东的讲话印象深刻。

在这次会见后,毛泽东建议代表团成员们前往前线看看,体验一下中国军队的战斗生活。

由于工作关系,法捷耶夫未能随行前往,但西蒙诺夫留了下来,随解放军南下前线。

毛泽东亲自安排了西蒙诺夫的行程,确保他能够见证中国革命军队的英勇战斗。

西蒙诺夫后来创作了《战斗着的中国》,详细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文学作品。

西蒙诺夫随解放军南下,亲身体验了衡宝战役和广西战役的激烈战斗。他深入前线,见证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不屈。

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也加深了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辉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敬佩之情。

苏联代表团的到来,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也为中苏两国的友谊增添了新的篇章。

他们的经历和感受,成为中苏友好关系的重要见证,也为新中国的外交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这些国际友人的参与,使得开国大典这一历史时刻更加光彩夺目。

突然冒出来的美国上校

开国大典那天,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欢声雷动。

就在这时,一个不速之客引起了保安人员的注意。

这个人是身穿军装的美国上校戴维·包瑞德。

他站在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门口,频频地进行拍摄。

这个位置虽然离天安门城楼较远,但却离受阅部队很近,正好能够清晰地拍摄到解放军各个受阅方阵的整齐队列。

公安人员迅速察觉到包瑞德的存在,并且很快确认他并没有获得拍摄开国大典的许可。

此时,保卫开国大典安全的任务十分紧迫,任何异常情况都必须高度重视。

公安人员立即将此情况上报指挥部。

天安门城楼下的指挥中心收到报告后,迅速查明包瑞德的身份。

包瑞德是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武官,对中国情况十分熟悉。

抗战期间,他曾作为美军观察组组长到访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有过多次接触,对中共有较好的印象。

然而,他的非法拍摄行为仍然引起了指挥中心的高度警觉。

指挥中心决定将这一情况立即报告给开国大典的总指挥聂荣臻。

聂荣臻接到电话后,认为这是一个涉及外交的敏感问题,必须请示毛泽东主席。

于是,他走到城楼前侧栏杆旁,低声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一情况。

毛泽东听后,轻轻笑了笑,说:“哦,是包上校呀,我认识他。”聂荣臻进一步询问:“阅兵能让他随便照吗?要不要没收他的胶卷?”

毛泽东望着广场上欢呼的人群,思索片刻后说道:“让他照吧,不用管他。我们这是公开的嘛,让他给我们当个义务宣传员吧。”

就这样,聂荣臻向有关人员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不予干涉,但继续观察包瑞德的行为,确保他不会有其他违规举动。

于是,包瑞德继续从容地拍摄,始终在美国总领事馆门口附近活动,未曾越界。

实际上,包瑞德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就已经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拍摄。他拍摄了一张毛泽东巨幅画像的照片,这张照片后来在美国的报刊上发表。

然而,包瑞德发现,这张照片与开国大典当天以及之后天安门正面的毛泽东画像有些许不同。

原来,10月1日凌晨,周恩来检查天安门布置时,发现画像下方的毛泽东亲笔题词“人民的胜利”显得过于自夸,于是指示将其涂掉,并临时在画像上添加了一个扣子,以掩盖修改痕迹。

这使得包瑞德的照片成为了一张极为珍贵的绝版。

包瑞德的拍摄虽然未经批准,但他的行为在毛泽东的宽容态度下得到了允许。

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大度和自信,也让包瑞德成为了开国大典上一个独特的见证者。

包瑞德的拍摄行为后来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所拍摄的照片成为了那个历史时刻的珍贵记录。

然而,包瑞德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开国大典后,包瑞德在美国发表了许多关于新中国成立的照片和文章,他的视角让西方世界对新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尽管他当时的身份是一个普通的军事武官,但他的行为在无形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苏联摄影师的纪录片:开国大典的遗憾

开国大典当天,天安门城楼上不仅站满了中国的领导人和外国代表,还有几位来自苏联的摄影师,他们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任务——拍摄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

这些摄影师是斯大林亲自派遣的纪录片团队,负责用彩色胶片记录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

这支苏联摄影团队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他们在天安门城楼上自由穿梭,记录下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以及阅兵式的壮观场面。

他们的拍摄条件非常优越,不仅能够在天安门城楼上进行全方位的拍摄,还配备了一辆小吉普车协助地面拍摄。

为了确保拍摄效果,指挥部在天安门东侧搭建了一个专用的高台,为苏联摄影师提供了最佳的视角。

摄影师们从清晨开始工作,一直拍摄到夜晚的礼花盛放。

他们用心记录下每一个重要的瞬间,从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再到阅兵式上的雄壮队列。

晚上,当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时,摄影师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带着满满一箱的胶片回到了他们下榻的翠明庄宾馆。

然而,意外就在他们返回后的几天内发生了。

存放这些珍贵胶片的房间突然起火,尽管摄影师们拼命抢救,但大部分胶片还是被烧毁殆尽。

几十本记录开国大典的珍贵胶片化为灰烬,几本抢救出来的也残破不堪,无法再用。

这一场火灾,不仅毁掉了他们辛苦拍摄的成果,也带来了巨大的遗憾和打击。

斯大林得知这一消息后,对这支摄影团队进行了严厉的斥责和处分。

对于苏联来说,这些胶片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记录,更是中苏友谊和合作的象征。

胶片的损失意味着一个重要的历史瞬间无法完整保留,这让斯大林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中方深感遗憾,决定与苏联合作,重新拍摄一部记录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

斯大林派遣了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再次前往中国,与中国电影工作者合作拍摄。

中方此次吸取了前次的教训,周恩来亲自督导,确保所有拍摄工作顺利进行。

为了确保新片的质量和安全,中国方面派出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和电影工作者与苏联团队合作。

总政派出的黄镇将军担任顾问,提供专业指导和协调。

这次合作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仔细安排和严格把控,确保不会再发生意外。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中苏两国合拍的大型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最终完成。

这部影片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瞬间,还展示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伟大成就。

影片在苏联上映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并荣获了斯大林奖金。这不仅是对影片质量的肯定,更是对中苏合作的肯定。

《解放了的中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它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辉煌时刻,也见证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

尽管第一次拍摄的胶片因火灾被毁,但通过中苏双方的共同努力,这段历史得以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开国大典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不少外国代表亲身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为这一历史事件增添了独特的视角和深远的意义。

苏联代表团的惊险赶到、美国上校包瑞德的意外出现以及苏联摄影师的努力和遗憾,都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外国代表的存在,不仅体现了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友好姿态,也展示了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成立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0 阅读:3

史海友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