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楼之十:曹雪芹原稿第一回的原貌浅析

是个娄员外 2024-01-27 17:57:15

《红楼梦》的版本,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二是增加了另笔续写的后四十回、总共一百二十回的程高印本系统。

程高本系统以其完本、印本的较“完美”面貌,使得《红楼梦》能够得以广泛的流传于世,这是大有功劳的。但是,程高本为了照顾后四十回情节,对前八十回的文字也多有删改之处,因此又饱受诟病。

脂评抄本系统的备受推崇,最主要是因为脂砚斋、畸笏叟等批者深知“拟书底里”,其批语透露了许多至关重要的作者家世背景、故事素材原型等相关材料。

然而,正因为脂砚斋等人对相关“真事”的过于熟悉和念念不忘(说他们过于熟悉,是因为他们甚至超过了作者曹雪芹,很多事情他们才是直接参与者、亲历者,而曹雪芹只是间接的了解者),所以他们虽然口头上也三番五次的强调《红楼梦》是一本小说,但实际上在批阅过程中,却总是免不了有意无意的将小说中的艺术创作,往记录真事、缅怀往事的“传记”方向生拉硬套。

更关键的是,在创作和增删修改的过程中,他们以指使曹雪芹哪里该删哪里该写为理所当然之事,在曹雪芹终于撒手不管之后,从甲戌年(1754)起,他们更是亲自上阵动笔增删,尽力将作品修改成“传记”的形式,使之更适合他们心目中认可的书名——《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系列,不仅仅是书名的改变,以及因书名改变必然导致的作品诉求的改变,更主要的是作品的著作权其实也已经悄悄的易主。

当红学家们将脂评抄本奉为圭臬,将每一处独特的异文都视作“雪芹原笔”、“芹文芹意”无比珍视时,那个历来就爱耍小聪明的、被雍正皇帝斥之为“原不成器”的家伙,也许正在暗中偷笑。

程高本的修改基本都是浅表的,尤其在有脂本可以对照的情况下,更是容易辨识。而脂本的修改却已如附骨之疽,恐怕再难有澄清之时了,人家改完之后,往往还特地加上批语,以佐证其为“雪芹原笔”,“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的自唱自和方式,耍弄得后人晕头转向、只能徒呼奈何。

带有更早期稿本信息的抄本,“重出江湖”的可能性已经无限接近于零。所以,要想真正弄清曹雪芹原稿的原貌,基本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本文只是依据个人浅见,尝试性的作一个“探佚”试验,仅仅作为一种思考,或许也有启迪之处;并不敢说曹雪芹原稿就该是这样或是那样的。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题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甲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申〕八月泪笔。

〔话说〕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菊,年方三岁。

……

一、原稿的开篇第一回,应该就是如此,回目下即标题诗,标题诗后,直接正文交待地点(姑苏)、时间(炎夏永昼)、人物(甄士隐),然后立即进入标题所概括的前半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情节,梦中叙出太虚幻境还泪神话,梦醒后交待香菱命运、带出贾雨村。

二、香菱的本名,早期原稿中应是甄英菊(见己卯本、庚辰本),可能与夏金桂之间有“菊桂争秋”之喻。后期脂砚斋和/或畸笏叟(曹頫)将其改名为甄英莲,并加了批语,赋予了“真应怜”的含义。修改者对于自己的这个创意是十分得意的,所以对于香菱这个人物角色的关注度,也异乎寻常的高于书中其他所有人物,几乎是每一出场必有批语;对于香菱这个人物的极度偏爱,对其身份、容貌、性情、品格等等各方面的过分夸赞,也是远远超出作品本身对于香菱的人物定位的。这个问题更具体的可能需要另文论述。

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头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甲夹: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亦为传诗之意。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是第一首诗”这条批语,和前面开头的“此是第一首标题诗”,是证明早期稿本开篇格式的有力证据,就凭这一点也足以证明标题诗之前的楔子部分内容和批语都系后期添加。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云: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甲侧: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恰值甄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

这里的脂批,实在是过分的牵强附会,后世的考证和索隐,就这样被这位胡说八道的祖师爷带进了坑里:红楼有些人名有谐音,就所有人名都去求谐音;有些人物有原型,就所有人物都去找原型;有些诗词有隐喻,就所有诗词都去找隐喻……难得一部好小说,就这样被搞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

这一联只是贾雨村抒发抱负、慨叹自己“苦未逢时”而已,实不宜过分解读。无论从所引用的典故出发,还是从当前小说中语境出发,“待时飞”都只能是“待时而飞”之意,而不是等待着“时飞”这个人。

……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

批语: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

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这里的“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除甲辰本之外的各本都抄作正文,疑系早期批语误抄混入所致。甲辰本没有这句,很可能是早期稿本的原状得以保留了下来。甲辰—程甲系统的文本,虽不乏后人删改之处,但其祖本源头比其他脂本更早、原始的“基因”比其他脂本更纯,比如后文的“偶因一回顾”,应该就是脂砚斋修改为“偶因一着错”之前的原貌。

……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又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封肃回家无话。

甲侧:士隐家一段小荣枯至此结住,所谓“真不去,假焉来”也!

却说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作正室夫人了。

正是:

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

甄家的故事情节如批语所说,“至此结住”。其实第一回“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故事也同样是到了这里才算了结。而末尾的“正是: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也是标准的回末诗联格式。因此这部分内容在原稿中应属于第一回。

在原稿的标题诗之前添加了一千七百字左右的楔子内容后,为均衡篇幅,将第一回末尾的五百字左右切分到了第二回,该回末诗联就处在了正文中间的位置,显得十分的突兀,象戚序本、蒙府本那样将之删去,其实不失为是一种比较妥当的修改方法,比其他版本中的改为“偶因一着错”要更高明一些。

2 阅读:439
评论列表
  • 2024-01-28 03:05

    脂本是1926年胡大嘴化30大洋买来的,不足为考

  • 2024-01-27 21:47

    [吐舌头咯]

  • 2024-02-25 13:40

    [吐舌头咯]

  • 2024-03-09 08:02

    [吐舌头咯]

  • 2024-02-28 08:27

    你如果弄懂心酸与辛酸的区别,就知道这是历史,看懂甄字意思,看懂娇杏就是杏雨不沾泥,就知道最初投奔不沾泥的是李自成,就知道贾雨村就是李自成,再一查,李自成的米脂竟然是自古的葫芦之乡,至今风水宝地葫芦堡和葫芦庙何等相似,清明时节雨纷纷也和明清大战时节何等相似,而明朝和李自成的谷雨时节(谷雨节祭礼仓颉字成,即李自成,节与劫谐音),小于清明节,又同时结束,何等构思

是个娄员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