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没有“发动机”,郑和是怎么横穿印度洋,跑到非洲?别被骗了

方圆的近代史合辑 2024-03-03 17:24:46

前言

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型的航海运动,郑和七下西洋所带来的历史意义也是重大的。

但是后人们都是有一个疑问,在大明王朝的时候根本就发动机也不存在今天先进的技术,那么当年的郑和究竟是怎样横穿印度洋到达非洲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下西洋目的

历史上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大致是分为两个目的,其一就是“寻帝说”。众所周知当年在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称帝,但对于建文帝的下落却是并没有确切地说明。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说他在当年的事变之后就逝世了。还有另一个说法就是他在事变之后就乔装打扮出逃了。在后世的书中有的指出,当年建文帝正是沿着大海而逃的,所以朱棣就让郑和等人沿着一路去寻找。

但是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后世的众人所推翻,但在其中还是存在着不少坚持寻帝说的学者。

推翻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不必要。对于朱棣的手段就不用说了,可以说建文帝在朱棣登基之后就是孤身一人,即使是想要重返宫廷,但根本就没有人愿意跟随着他。

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的建文帝已经是孤家寡人了。并且还有最重要一点,那就是虽然朱棣是篡位的,但是他的能力也是远远超过建文帝的。

而且历来帝王都是极其注重名声的,世人若是知道朱棣花如此大的代价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然后将其赶尽杀绝也是一件有损朱棣名声的事情。

当然最开始这一个原因还是有一些合理的,但郑和一共下西洋七次,这其中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时间。尤其是在永乐后期的时候,朱棣经过多年的征战,不仅是皇权稳定,就连边境也都趋于平静。

这个时候的朱棣依旧要去寻找建文帝怎么看都不合理。所以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就只剩下最后一个了出于政治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弘扬国威,相信大家都是知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开始了他的巡游,郑和下西洋与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他就是为了向海外各国宣传大明的繁华与能力。众所周知在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时候将整个大明又宋濂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是整个东南亚最强势的国家。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体现,那就是各个小国向大明进贡同时强大的大明帝国也会担负起保护他们的职责。

二、怎样远渡

那么问题来了,郑和这七次下西洋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众所周知在当时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发动机,那么大船的动力是怎么来的呢?

答案就是风,利用季风来当做船的动力。聪明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风可以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尤其是在航海中。当然在当时他们也给予了风神化,当时航海的人都会敬畏风神。

但是郑和的船与他们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当时朱棣在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并不是他自己一人,而是一支巨大的船队。可以说大明泱泱大国,下西洋只派遣郑和一人,怎么看都有些不合适。

当然这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船只巨大,船队很长,要是单纯地考风力来推着船只行走,对于风的要求特别高,必须要强大的风力才能够支撑起郑和的船队。

所以在这就看出了,郑和的船队依靠普通的风力是不能行走的,只能是依靠强劲的季风。同时风力也是根据季节变化的,这就预示着他必须要算好出行的时间,一旦逆风而行,极其有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危险。

在这就看出了郑和在航海上独特的天赋,相信大家熟知历史的都知道航海是一件很危险的时候,众所周知当年麦哲伦回来的时候只剩下十几个人,但是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一共带了两万多人,并且又将他们完好无损的给带回来了。

在这就看出郑和对于风向的计算了,郑和船队在出发的时候大多都是选择在冬天前后出发,因为这个时候正是风力最强的时候。从夏季末的时候偏北风就开始一路南下,在遇到偏南风之后两者在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手,偏北风将偏南风赶出海面。

而郑和南下的时候正好遇上的就是偏北风,强大的风力给予了郑和船队巨大的帮助。当然根据史书的记载也可以看出郑和正是凭借这一股偏北风航行的。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时候,当时皇帝下旨的时候已经是年末了,可以说已经是即将进入春天了,这个时候的郑和再出发就遇不上季风了,于是郑和果断的停止这一次南下的行动,等下一次冬季风到来的时候再出发。

在最后一次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当时的皇帝正是朱瞻基,他也与他的祖父一样很是推崇这件事,当时为了防止错过冬季风,朱瞻基特意下旨,让加紧时间建造船只。

当然回来的时间也都是算好的,大多都是在夏季的时候回来的,正好遇上西南风,被西南风一路护送回来。西南季风也是很强劲的,船只顺着西南风一路向东北方向前行。

当然在路上还是会出现意外的,那是第六次出行的时候,其他几次出行大多都是两年的时间,但是在这一次从出行却短了许多,其原因后世的学者们表示是在郑和回来的时候正好遇到了西南风所以不用等待。

三、所用船只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所用的船只,在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所用的船只可以说是这几次中最差的了。当时的目的也不是去宣传什么而是去认路。

毕竟在此之前那是大明从来都没有到达过的地方,所以在郑和即将南下的时候,明成祖朱棣就让人制造出来五艘大船。

在这将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分为是一个阶段,因为在这三次中郑和根本就没有时间休息,可以说是回到大明之后就又接到朱棣再南下的命令。即使是造船只也要时间。

在永乐六年的时候在朱棣的命令之下开始了造船,这一次一共造了整整四十八艘大船。

从第四次开始郑和一直都是用在这四十八艘大船出行的。

最后一次下西洋是在朱瞻基继位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大明已经进入了盛世于是朱瞻基大手一挥直接给了郑和整整六十三艘大船南下,这是最繁荣的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

结语

在这也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所感慨,同时也有着一种自豪感。可以说无论是当年的达·迦马还是之后的麦哲伦他们出行远远都没有郑和顺利。

当两人也都是在经过计算思考之后才出行的,尤其是麦哲伦出行的时候有一船人,但是回来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达·迦马这一路上也损失了一半人。反观郑和不仅是顺利的返回并且还将海洋那边国家的使者也给带了回来,促进了大明与海外各国之间的联系。

24 阅读:16250
评论列表
  • 2024-03-18 07:06

    单靠风不行的吧。我认为底部有人轮流在踩螺旋桨。

    旺财辉 回复:
    小编是当时的舵手
  • zues 5
    2024-03-06 06:41

    你怕是不知道赤道附近属于无风带吧!还有夏天东半球刮的是东南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大冬天刮西北风的时候不出发,非要等到三月开春怎么想的?

  • 2024-04-13 11:11

    中国的大帆船就是没有西洋的三角帆好用,三角帆可以在任何风向都可以航行达到目的地。相差两代以上呢[鼓掌]

    脚踏实地的走 回复:
    多读书,你以为帆船的帆就固定在那里,会根据风向风速自行调整。远远优于三角帆的
  • 2024-05-31 23:11

    那时代气候不似现在,台风很少,反而大鱼就多。

  • 2024-08-29 16:47

    关于战船的设计在宋朝就有了非常先进的布置,宋金长江水战,韩世忠元帅及夫人粱红玉都是宋军水军的高级指挥官,战船的桅杆顶部设一小平台,平台上有瞭望兵,瞭望兵用鼓声或者铜锣传递前进和后退的信号,而战船设计了手摇式螺旋桨,前进和后退只需按反顺的方式摇传动,并不需要纤夫拉船,因为战船考虑的是灵活作战,用纤夫拉船作战完全不切实际,况且长江并非是小河,所以宋朝的船能做到如此先进,难道明朝还不如宋朝吗?

  • 2024-03-10 06:19

    自我觉得他蛮可以沿着近海远洋航行,不需要跨海的,,

  • 2024-03-29 08:13

    逆风走之字型继续前进[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只是速度慢

  • 2024-04-10 17:05

    貌似船逆风照样可以往前走吧

  • 2024-05-10 13:48

    没有发动机就不行了?别小看古人智慧!河运漕运还挺发达呢?逆水行船有纤夫!

    风清 回复:
    沿着海岸线遛弯呢?
  • 2024-08-05 14:39

    麦哲伦真的环球航行了吗?

  • 2024-08-16 11:23

    那时早就有发动机的,2.0T国产的,变速箱是AT

  • 2024-03-05 11:26

    未听过洋流?小编地理怎学好

  • 2024-05-03 00:32

    帆船。。。。

  • 2024-06-29 13:16

    伽利略有发动机吗?

  • 2024-08-16 16:52

    多读点历史书吧,郑和那时开的是波音鸡四鸡。

  • 2024-07-03 13:01

    帆船顺风飘得很快的。

方圆的近代史合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