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网红竹噐店:影星毛晓彤曾来见面,来古城甭忘到此打卡共享!

公孙小陈 2024-08-31 15:58:41

李英娥与本文作者

原漳州三中老三届知青小聚

8月29日傍晚,步行到漳州古城,参加原漳州三中的知青小聚会,路过香港路96号网红竹器店,老知青李英娥依然坐在堂前上班看店,立即止步,与之对坐聊天片刻。大名鼎鼎的李英娥与竹器店,如今风头正劲,前来探店者络绎不绝。就因为这家店面特色十足,屋顶及墙头地上,成了竹器大世界。竹篮、竹罩、竹筐、竹椅、竹玩具等等琳琅满目,杂而不乱,摆放有序,悬挂有条不紊,骑楼过道下的竹躺椅,可让美女免费拍照、写真…

老知青

1948年出生李英娥,原是市国企罐头厂工人,她心灵手巧,是车间的一把好手。然而,由于李英娥的夫家成份“高”,在那特殊年代,两口子都被安排到长泰枋洋大队当知青了。在山村里,有孩子的李英娥面临生活压力。除了每日出工劳作,李英娥便想办法向农民学习,从做扫把开始,到做竹编,偷偷赶圩换点钱养孩子。知青本苦,有家庭的知青更苦。但是,生活的艰难,并没有压垮李英娥。她学会了竹编,学会了挣工分之余也挣点小钱。勤劳的李英娥,她在自由地种菜种豆,在家里养猪饲鸡鸭,顽强地度过了那艰苦的岁月。

旅游者挤满店

小朋友喜欢竹工艺品

回城之后,不怕吃苦的李英娥啥工作都做过。改革开放中,李英娥盘下了一家小店,专营竹制品,如米筛箩筐、竹篮畚箕之类,这是她曾经的“专业”,所以生意兴旺。千禧年之前,农村对竹器需求还很多。但后来,塑料制品成了主流,竹制品渐渐弱势淡化。但是,李英娥仍然守望着这爿小店,毕竟,她对这一行感情很深,欲罢不能。李英娥的坚持,终于迎来了曙光,漳州古城文旅大发展,来漳游客不断增多,2024年增幅为全国第一。有的外地游客把竹制品当成装饰品,如婴儿的摇篮,稚童的“椅轿”,甚至箩筐、扁担、躺椅…

各路考察古城的专家学者认为,漳州古城修复之所以成功,一是保存原住民,二是保存了原生态,三是保护了宋明清及民国风建筑,包括传统老店铺老字号。竹器店也算在其中,几十年前的漳州孩子,从出生起,就在竹摇篮、竹“椅轿”中度过。现在,在文旅效应推动,记忆中的竹器焕发青春。外地顾客返程时会捎上个把件竹器,或请邮寄,竹器店回归兴旺。更多的是,外地游客在此拍照留念。对此,李英娥总是热情且随意让大家“开妹拉”!交谈中,李英娥开心地告诉我说,“其实,我已经交班了,店主现在是儿子许清棋。”

左一许清棋

0 阅读:0

公孙小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