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北伐战争参考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战争?为什么北伐成功?

宝影谈历史 2023-03-16 21:23:01

谈起蒋介石,上至老人,下至儿童,脱口而出:国民党反动派。

蒋介石,身为国民党总裁,在大陆人的心目中当然不会是好的形象。

事实上,蒋介石在北伐战争中,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曾为促成北伐大计和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过历史的贡献。

只不过,我们回头看那段历史,依然有很多疑问:

1、原本默默无闻的蒋介石为何会一步登天,做上黄埔军校校长?

2、只有10万人的北伐军队,是如何完成统一中国,击败百万北洋军阀的?这一切蒋介石起到了什么作用?

下面来客观回顾下。

为什么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

众所周知,蒋介石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出任黄埔军校的校长,黄埔军校的学生也是蒋介石成为国民党老大的最重要的政治资本。黄埔军校校长,并非特别显赫的位子,但对蒋介石来说,却是生平重大的转折点。他以黄埔校长为跳板,跃向权力的高峰。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开始。作为国共第一次合作最重要的项目之一,黄埔军校自然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重视。

孙中山就想物色一个人当校长,等到校长名单公布的时候,所有人都傻眼了:蒋介石。

此前蒋介石并不是什么位高权重的人物,为什么会选择蒋介石呢?

因为孙中山深感国民党此前党员大多是泥腿子,所以他想找一个科班出身的人,听说蒋介石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属于留洋高材生,也是军事科班生,正是他要找的人,所以就他了。

后来李敖考证出来,蒋介石撒谎了,他并不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阎锡山才是,蒋介石真正上的是东京振武学校,是专科学校,而且以养马、洗马等基本骑兵技能为主,并没有学习过太多的现代军事技术。和留德的朱德、留苏的刘伯承等科班相比,要低很多。

所以,第一,孙中山看中了蒋介石是留日高材生,哪怕学历是假的。

同时,蒋介石对于孙中山很忠诚,孙中山痛感于国民党组织涣散,所以重新组建了中华革命党,后来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全新的国民党,当时孙中山要求每个党员都要按手印,无条件效忠于孙中山本人,黄兴觉得这是旧社会帮派习性,就此分道扬镳了。

而蒋介石此前并没有太多的履历,只是辛亥革命参加了光复杭州的战斗,此后长期在上海无事可干,有这样一个机会,自然十分难得,第一个按上了手印,孙中山很感激。

同时,陈炯明叛乱给了蒋介石展示忠诚最好的机会,陈炯明叛变时,蒋介石应召从上海赶赴广州,登上永丰舰亲自护卫孙中山40多天,寸步不离,真可谓是“间关赴难,临危受命”。事后,蒋介石撰写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并请孙中山为此书作序。孙中山在序文中对他给予高度赞扬:“介石赴难来粤,人舰日侍予侧,而筹划多中,乐与予及海军将士共死生。”就此,蒋介石完全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

第二,孙中山看中了蒋介石的忠诚。

当然了,还有暗杀陶成章帮了孙中山之类的,但是没有实际的证据,其实以上两条已经足够了,有能力,又忠诚,还要什么呢?

根据李敖考证,一开始的校长之职也不是非蒋介石不可,孙中山原定是粤军著名将领许崇智,但是许崇智是大忙人,没空。

孙中山又找来好兄弟廖仲恺,但是廖仲恺是左派代表人物,和苏联那边联系很多,公务繁忙,也没空,只能做党代表,虽然后来地位不亚于校长,但是并没有实权。

既然许崇智没空,孙中山只好找来蒋介石,说小蒋,你们不都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吗?他行,你也行。但是许崇智真的是士官学校,蒋介石并不是。

而且其他人已经是大红人了,公务繁忙,只有蒋介石没有工作,有大量的闲工夫,就被孙中山派去苏联考察了一番。

回来后,蒋介石不辞而别,其实是玩了一次“以退为进”,逼着孙中山尽快挽留他,就此当上了这个校长。

所以说,蒋介石当上这个校长,是玩了一些手段的。

1924年,37岁的蒋介石当上了校长,然而一个学校的校长,怎么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权利,这只是第一步。

蒋介石当时急需要军功,1921年粤军陈炯明叛乱,赶走了孙中山,孙中山怀恨在心,这次,拥有军队的孙中山派蒋介石讨陈,经过两次东征战役,消灭了陈炯明势力,统一了广东省,凭借着这个军功,蒋介石才会校职变成了军职,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这才达到了当时的权力巅峰。

就在东征胜利之时,传来噩耗,孙中山去世。

孙中山,这个辛亥革命领袖,民主革命先行者,痛心于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先后多次发动革命起义,但是没能看到中国统一。

所以,北伐战争,成为了必须完成的一次大考。

对于蒋介石来说,不得不北伐,因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要想拥有全国的政权,不得不通过战争。

对于国民党来说,也不得不北伐,如果国民党只是偏居广东,那么只是一个地方军阀,这完全对不起孙中山,也会影响孙中山将来的历史地位。

所以,北伐,不得不进行。

可是,一说起要北伐了,大家都有点怵:

历史上,还几乎没有成功的北伐!

北伐,应该往哪里伐?

说起北伐,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国民党可以统一广东,但并不代表可以统一全中国,名义上的中国当时有1000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地区,如何统一?

更何况,参谋部翻开《二十四史》,发现历史上的北伐,居然只有一次成功了。

孙权北伐(226年),失败

诸葛亮北伐(228年),失败

祖逖北伐(320年),失败

褚裒北伐(349年),失败

殷浩北伐(353年),失败

桓温北伐(354年、356年、369年) ,失败

谢万北伐(359年),失败

谢玄北伐(384年),失败

宋武帝刘裕北伐(400年、416年),失败

宋文帝北伐(430年、450年、452年),失败

梁武帝萧衍北伐(505年),失败

吴明彻北伐(573年、577年),失败

南宋张浚北伐(1136年),失败

岳飞北伐(1140年),失败

端平北伐(1234年),失败

红巾军北伐(1358年),失败

朱元璋北伐(1368年),成功

太平天国北伐(1861年),失败

中国历史上18次北伐,只有1次成功,成功率4%。

因为历史上中国长期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在北方,故而从南往北打,有着很大的难度。

所以对于当时新生的国民党力量来说,北伐无异于自杀。

蒋介石也很苦闷,所以那段时间通过“中山舰事件”等疯狂排挤、屠杀共产党人,制造了一些清党事件,但就是不敢北伐。

但是,孙中山晚年一直梦想北伐,完成孙中山北伐遗愿是国民党全体上下的一致目标。

既然当时蒋介石已经是国名革命军总司令了,是孙中山的接班人,那么,他就应该完成这个目标,否则德不配位,这个位置坐不稳。

蒋介石也十分惶恐,一方面害怕北伐,一方面又怕完不成任务不能服众。

蒋介石直到北伐前夕,对北伐仍是十分犹豫不定的。一九二六年五月,广西的军队已在衡阳一带打得炮火连天,李宗仁于十日抵达广州,劝蒋北伐,蒋居然说:“你初到广州,不知道广州的情形太复杂……现在如何能谈到北伐呢?”蒋介石下定不了决心。

之所以下定不了决心,大家看这张图就知道了。

可以看出,当时台湾被日本殖民,所谓的国民政府其实只有两广和湖南南部这一地区,在全中国看来,毫不起眼,更不用说要打败吴佩孚、苏传芳和张作霖三大军阀了。而且这三大军阀都有军队,张作霖奉系有30万大军,吴佩孚直系有20万大军、孙传芳也有20万大军,此外晋系的阎锡山坐山观虎斗,也有10万大军。加起来,这四个势力一共80万大军,此外,冯玉祥也有20万军队,如果联合起来,就是百万大军。

相比较而言,最少的就是国民革命军,只有10万人。

10万击败80万,历史上恐怕只有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这样的神仙仗了,蒋介石不是周瑜,也不是谢玄,他自然犯怵。

不过,蒋介石一直在做北伐的准备,这个是不错的,不少文章污蔑蒋介石没有北伐的统一策略,是赶鸭子上架,仓促北伐,这个明显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就是现在,一个总裁开始兴建一个大型商场,难道不需要先有企划书和策划报告吗?能想到哪里建到哪里吗?

蒋介石早在1925年就在做北伐的准备工作,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的《蒋介石日记》(手稿本) 是研究近代史最重要的资料,很多被人误解的事情,通过蒋介石本人的日记,见到了真实。

而且蒋介石虽然讨厌苏联,但是很尊重苏联人的军事素养,毕竟这些苏联人真的经历过战争,对于苏联联络人鲍罗廷,也很尊重。

蒋介石在1926年1月11日的日记中,提到了对于北伐战略的思考:

下午假眠后,思索战略。先统一西南,联络东南,然后直出武汉为上乎? 或统一湖南,然后联络西南、东南,而后再问中原为上乎? 其或先平东南,联络西南,而后再问中原乎? 殊难定也。

所以说,蒋介石虽然军事才能并非顶尖,民间戏称他为营长,但是对于战争的总体策略战略,这个总司令还是必须拿的。

蒋介石思索了三条北伐的线路。

我们换上地形图来看看。

这是国家资源部制定的中国地形图,可以明显看出西部的第一阶梯、中部的第二阶梯和东部的第三阶梯。

那么,这三种战略,如果用地形图来画出来,是这样的。

第一种战略。

我们可以看出,武汉和南京标出了红星。这一战略的构想就是出兵贵州与四川,统一四川军阀,然后顺流而下,联络东南,左右夹击,攻克武汉。

第二种战略。

先统一湖南,然后占领武汉,随后北伐中原。

第三种战略。

第三种则是出兵东南,占领南京,随后北伐中原。

可以说,蒋介石构想了三种战略。

这不是知乎写文章,是真的要作战的,战争是要死人的,一旦战略有误,就是十万人的性命,更何况,当时的国民革命军其实只有十万人!

蒋介石又找军事顾问商量此事,但是不太满意,唯独苏联顾问鲍罗廷赞成他的北伐主张,让他很高兴。

随后,蒋介石完善了其战略,在日记中写道:

联合湘、赣,作攻守同盟之势,约其共同出兵之期限,两广决于三个月内,实行出兵北伐,如能于此三个月内北伐准备完毕,则北方之国民军不至消灭,而吴佩孚之势力亦不至十分充足之际,一举而占领武汉,则革命前途,尚有可为也。

蒋介石还对参战兵数、军费、武器弹药、训练等工作都做了详细规划。

可以说,蒋介石最终其实是舍弃了第一种战略,因为四川军阀和国民党的关系并不深,无论是联合还是合并,都无法实现,至于讨伐,四川军阀的战斗力很高,无异于会陷入久站不能取胜的境地。

至于第三条,先平东南,其实也被蒋介石舍弃了,因为东南的孙传芳毕竟地盘太大了,一下子无法贸然击败,还容易陷入泥潭。

所以,蒋介石选择了第二种,也就是他说的,统一湖南,然后联络西南、东南,而后再问中原为上乎?

蒋介石做了更具体的战略策划,就是上面日记中所说,联合湖南和江西建立攻守同盟,三个月后北伐,主攻吴佩孚,主攻地点是湖北,重中之重的目标是占领武汉。

具体来说,就是联合孙传芳,主攻吴佩孚这十个字,很符合蒋介石拉一个打一个的惯用方法。

后来的北伐战争果然是按照这个步骤来的。

然而,蒋介石也不是独创,其实是参考了历史上太平天国的行军路线。

历史上,太平天国起义,源于广西金田,是为数不多从两广起兵进而北伐的,所以自然得到国民党高度重视。

太平天国的行军路线就是先进攻湖南长沙,随后北伐湖北,占领武昌。

进而顺流而下,进攻南京,占领江浙沪作为根据地。

只不过太平天国人数有限,无法保持原有的根据地,后来占领了江南,却丢掉了两广,而国民党北伐则不会如此,毕竟两广统一,消除了后顾之忧。

所以,蒋介石的此次北伐战略,最终应该是参考了太平天国战争的。

1926年7月9日,北伐誓师大会在广州东校场举行,正式启动北伐。

随后,北伐大军进入湖南,在说到北伐战争的时候,都要说到共产党人的贡献,这是不能忽视的,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法宝,包括土地改革解放出大量农民参军等秘诀,其实已经在北伐战争中显露了,但是由于阶级性,这种蒋介石也学不会。

不过,北伐大军在湖南所向披靡的原因还在于蒋介石擅长的收买,在统战下,吴佩孚旗下的唐生智正式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就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兼北伐军前敌总指挥,2.8万人全部加入了国民革命军,随后调转枪头和国民革命军一起打吴佩孚,打得湘北溃不成军。

随后,集中力量进攻武汉。

8月26日晨,国民革命军第四、第七军开始向汀泗桥敌军阵地发起进攻,经过一昼夜战斗,于27日晨攻克汀泗桥,打开了通向武汉的南大门。

第四军特别是叶挺独立团在两湖战场上英勇杀敌,屡建奇功,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立下了不朽功勋,赢得“铁军”的光荣称号。

攻克汀泗桥之后,直系军阀吴佩孚有万余兵力逃往贺胜桥。于是,北伐军又发动了对直系军阀部队的第二次战役。8月30日晨,北伐军第四、七军向贺胜桥发起进攻,于当日中午占领贺胜桥,击溃吴佩孚主力,随即挥师武汉。8月31日,北伐军乘胜追击,到达武昌城。

9月2日,武汉战役开始,武昌城墙是明朝建立的,因为明清时期,武昌并无大的战役,包括武昌起义也并没有损坏城墙,所以坚不可摧的城墙帮助了吴佩孚苟延残喘,北伐军两次强攻武昌城,损失惨重,死亡2000余人。

9月6日,蒋介石和各军将领会议,决定以少数兵力在城外保持警戒,主力撤到城外较远的地区集结整顿。9月15日,北伐军发布封锁令,禁绝武昌城内外的一切水陆交通,实行长期围困。至10月10日,吴军发生内变,北伐军才以重炮轰城,得以攻入城内,历时40天的武昌攻城战胜利结束。

虽然损失惨重,但是最终完成了既定目标。

占领武汉,等于打断了吴佩孚的脊梁骨。

为什么数万军队可以击败吴佩孚的20万大军?有人说是因为苏联援助的先进武器,有的说是先进的军队构造。可以说,这种战斗力的改变就在于精气神的改变,在于孙中山建立的黄埔军校是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人圆梦之地。

他们纵然信仰不同,有的加入了共产党,有的加入了国民党,但是他们都为了自己的梦想贡献了生命。

正是因为有了信仰,所以打起仗来的北伐军才会有了“魂”。

所以,北伐的现代军队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此时,一贯没有信用的孙传芳决定抛弃中立立场,从江西出兵进攻湖南,于是国民革命军立即进入江西作战,江西战场由蒋介石亲自指挥,为了松懈孙传芳的作战意志,指挥江西军事期间,蒋介石一面部署进攻,一面继续与孙传芳谈判。

刚开始由于指挥失误,进攻南昌一再受挫。蒋介石三战南昌,最终凭借炮兵轰开城门,于11月8日全歼守敌万余人,占领南昌。

福建军队倒戈,12月上旬北伐军不战而下福州,至此基本消灭孙传芳主力。同时,浙江战场和苏、皖、沪战场也相继胜利推进。特别是周恩来领导下的上海武装工人起义,攻克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为数不多成功的工人起义,更是工人运动发展的最高峰。

就此,北伐军攻占南京和上海。

仅10个月时间,国民革命军便从广州打到武汉、南京和上海,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一直推进到长江流域。

虽然后来孙传芳不甘心失败,带领数万军队南下,在南京浦口区爆发了龙潭之战,国民党输死拼搏,海陆军协同作战,全歼孙传芳军队,就此孙传芳彻底失败。

尽管后来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爆发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不过北伐战争第一阶段按照既定计划完成。

所以说,为什么民国政府要定都南京,一方面是模仿了太平天国的战略,一方面是因为第一次北伐,打到的极限就是南京了,再往北也打不过去了。

蒋介石完成北伐战争,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此次军事行动可以说是成功的,成功的因素有5个:

1、大量年轻人受到孙中山革命号召考取黄埔军校、参加了国民革命军。

2、共产党人在两湖发动大量民众参军,摧毁了吴佩孚两湖统治的核心基层。

3、共产党人为主的叶挺独立团等战斗力强的部队奋勇杀敌。

4、苏联等援助的兵器。

5、蒋介石的战略指挥。

可以说,这五个当中,其实蒋介石的指挥也发挥了作用,但是共产党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可是,刚刚占领了南京,蒋介石就开始清党,发动反革命政变,这让很多人不理解。

为什么还有二次北伐?

在很多人看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不是不可以,但是总应该是做完所有事情后再做这些比较好吧。

当时国民党并没有统一全国,而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共产党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个时候,蒋介石为什么不依赖共产党人帮助他统一全国,反而在一半的时候就撕下了虚伪的面具闹分家呢?

其实,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做,有三个原因。

1、国民党右派势力超过了左派,需要他清党。

2、江浙的本地财团要找代理人,需要纯粹的资产阶级。

3、蒋介石已经想从苏联支援换成德国、英国支援,这些国家都反共。

也就是说,三个原因促使他清党。

如果不清党,那么,国家还是会统一的,但是领导人就不会是他蒋介石了,为了他的权位,这种事情只能他来做。

蒋介石清党,果然满足了这三方面要求。

1、江浙财团认他做代理人,此后他不会缺钱了。

2、外国有意跟他接触,此后的德国援助也能下来。

但是他忽视了一点,国民党右派对他并不是很满意,汪精卫也清党了,一部分人又跟随着汪精卫,导致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对峙,最终蒋介石被逼下野。

不过蒋介石下野,他并没有闲着,他跑去结婚了,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

不过蒋介石就知道,自己还会回来的,因为这次联姻,拥有军事资本的蒋介石和拥有财政资金的宋家、孔家结成了亲家,四大家族形成。

共产党大搞广州公社暴动,给吴稚晖那一帮人大肆攻击汪精卫的借口,将汪逼走,蒋介石又回来了。

宁汉合流,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这一次,他满足了前面三个条件,内部已经稳固,开始筹划二次北伐,完成既定的北伐大业。

所以,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为什么国民党北伐,不一鼓作气打到北京,反而休息了半年,这不是白白失了先机吗?其实这与国民党内部斗争和不稳定有关,等到汪精卫彻底退出,蒋介石独揽大权,二次北伐才开始。

其实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朱元璋的北伐能够成功,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北伐不能成功,有两个不同:

1、朱元璋内部稳定,陈友谅和张士诚等敌对势力全被消灭了。而洪秀全当时和杨秀清还有矛盾,内部不稳。

2、朱元璋因为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让徐达率领25万大军北伐,基本上倾巢而出。而太平天国为了防止四面八方的敌人,只派了侧面部队前去,林凤祥李开芳的部队人数太少,只有2万人,只能全军覆没。

所以我们对比下,朱元璋派了25万人北伐,洪秀全只派了2万人北伐,自然朱元璋成功,洪秀全失败的。

所以,这次蒋介石吸取教训,倾巢而出,派出几乎所有部队参与北伐,就是吸取了洪秀全的教训。

而朱元璋和洪秀全的战略也有所不同。

朱元璋的北伐策略是什么呢?

朱元璋说:“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具体来说,就是战争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攻克潼关,取得天下的中枢。这个第一步还需要分成三步骤,就是先攻取山东,再攻取河南,最后攻克潼关,有了潼关,就能遏制住关陇的敌人。因为当时元朝虽然在中原混战已久,统治十分混乱,但是广大的西北都坚若磐石,西北的察合台汗国实力强大,西夏王国演变来的甘肃行省也是元朝重兵把守,还有陕西行省,更是兵多将广。所以朱元璋第一步只是守住潼关,但不招惹潼关以西,大西北的敌人。

也就说,此时不要去招惹山西和陕西的敌人,尤其是山西,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很容易陷进去,北宋之所以攻打幽云十六州失败,就是因为先去灭亡北汉,虽然攻克了太原,却已经人困马乏,没有战斗力了。

第二步,直取大都。在攻克潼关后,第二步就是出其不意,攻克大都,大都是元朝统治中心所在,攻克大都,就能宣告元朝的灭亡。

第三步,攻克云中九原。在攻克大都之后,挥师北上,攻克云中、九原,取得大同等军事重镇,和今天内蒙古部分地区,然后南下,攻占山西和陕西地区。

而太平天国的北伐,则很机械了。

而且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的北伐走了不一样的路,先进攻河南,随后北上北京。

太平天国和朱元璋最大的不同就是朱元璋先攻克了山东,这样就“撤其屏蔽”,而太平天国进攻河南,面对着山东清军和陕西清军的两路夹击,就算逃出北上进攻北京,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同样是北伐,朱元璋成功,而太平天国失败,就在于两点。

1、朱元璋扫除了后顾之忧,内部团结,江南没有内乱。而太平天国内部不稳,且丢掉了原有的两广根据地。

2、朱元璋几乎倾巢而出,派出大量军队北伐,太平天国只派出了少部分军队,兵力不足。

蒋介石最终选择了朱元璋的北伐策略,即派出自己所有的军队,先取山东,再取河南,最终北伐北京。而且这和他曾经设想的第三种战略不谋而合,从南京出发北伐中原。

况且这段休整的时期,反而是南方新诞生的国民政府消除内部纷争、变得更团结的时期,所以这段时期不仅没有失去先机,反而更加团结了。

就像我们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后,休整了三个月才发动了渡江战役,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二次北伐,这一次蒋介石有了丰富的资本,他名义上控制下的国民党部队有了70万之多,当然了,冯玉祥和阎锡山还是保留着自己的地盘和称号。

蒋介石首先用金钱拉拢来冯玉祥和阎锡山,用金钱拉拢历来被人们诟病,但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比如秦灭六国,就派人用金银大量贿赂六国,收买了郭开等奸臣,害死了李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敌人。此番蒋介石也是,用金钱收买,避免他们站在张作霖一边,这样,全国的敌人主要就只剩下张作霖了。

随后,蒋介石用高官厚禄,封赏冯玉祥和阎锡山,任命他们为二、三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桂系的李宗仁是第四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自己担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显示这样四个把兄弟平起平坐,就此,蒋介石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敌人,拉拢了盟友。

于是,蒋介石也同样,选择了朱元璋的方法,在徐州誓师北伐,先从山东开始。而且蒋介石知道现代战争,速度为先,从普鲁士击败奥地利的普奥战争开始,铁路运输就成为重中之重,所以重点在于控制住北方5条铁路大动脉。分别是

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浦口,控制了此条就控制了华东,这个自然是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主攻,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协助,任务就是保持津浦铁路畅通,控制沿线。

京绥铁路,北京到绥远,控制了此条就控制了华北,这个是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主攻,任务就是保持京绥铁路畅通,控制沿线。

京汉铁路,北京到武汉,控制了此条就控制了华中,这个是武汉大本营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主攻,任务就是保持京汉铁路畅通,控制沿线。

此外,还有陇海线、粤汉线、京奉线、正太线等,其中,京奉线是张作霖老巢,陇海线则是平行的,衍生到了西北,暂时不在此列。

就此,四个集团军,主要保持三条大动脉畅通,目标就是北伐攻占北京城。

看到国民党又开始了北伐,日本开始了武装干预,1928年5月3日,日本公然武装进攻济南,对济南居民和进驻济南的北伐军进行大肆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面对日本的武装干涉,蒋介石觉得此时不宜和日本开战,选择妥协退让,命令部队撤离济南,绕道德州北进,引发全国舆论批评。

不过,北伐依然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着,北伐军占领山东后,1928年5月进入河北直隶境内,开始全线进攻,阎锡山麾下的第三集团军战斗力很强,包括了傅作义等晋系将领,第三集团军相继占领邯郸、石家庄、保定、大同、归绥和张家口等地,这些地区成为了后来傅作义的主要地盘。

看到直隶失去,张作霖心灰意冷,宣布出关,退出北京,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

目前来看,这个策略和朱元璋的很相似,不过,朱元璋是山东-河南-河北,二次北伐却是山东-河北,之所以省略河南,是因为河南是冯玉祥的地盘,而冯玉祥此次战前就已经被蒋介石收买,成为其拜把子兄弟,自然不会兵戎相见。

1928年6月8日,阎锡山第三集团军商震部攻克北京,国民政府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阎即呈请委任张荫梧为北京警备司令、傅作义为天津警备司令,就此,晋系控制了北京,国民政府宣布,直隶改名河北,北京改名北平,还是以南京作为首都。

此时,除了东北,基本上都已经被统一。

可以看出,此时的势力地盘是这样的。

蒋介石直接控制了山东和河北,晋系阎锡山控制了北京和内蒙古,冯玉祥控制了河南和陕西,李宗仁继续控制两湖和广西。

看到父亲惨死,张学良心灰意冷下张学良发表通电,宣告东北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这样,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成为唯一的中央政府,可以在全国发号施令,但是各个集团军雄踞一方,派系林立,军令与政令均未真正统一。所谓北伐成功,全国统一,根本是有名而无实。

当然了,这一次不彻底的是河南,蒋介石并没有进攻河南,河南还是冯玉祥的地盘,只不过表面兄弟还是会破灭,1930年,蒋桂冯阎四家继续大打出手,上演中原大战,这一次,蒋介石还是通过收买各个击破,占领了河南。

所以说,1928年只是名义上的统一,蒋介石并没有能够控制全中国。此后他的一步步蚕食也是模仿了朱元璋,朱元璋北伐后,先平定山西陕西,随后平定巴蜀,随后出兵云南。

1930年,通过中原大战,蒋介石控制冯玉祥原有的地盘,河南和陕西,把河南洛阳作为陪都。

1933年,蒋介石瓦解武汉政权,控制两湖。

1936年,利用红军长征,蒋介石消灭黔系军阀,控制贵州和川东。

1940年,蒋介石正式消灭川系军阀,还把重庆作为陪都。

可以说,就算在抗日时期,蒋介石也在想着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没想到的是,蒋介石机关算尽,却没想到,我党的势力如火如荼发展,敌后根据地形成了燎原之火,而且就在他大本营南京旁边,早就已经一片红了。

蒋介石堪称一代人杰,但是遇到了更厉害的毛泽东,只能退守岛屿。

现在回看蒋介石的两次北伐,第一次模仿了太平天国的北伐战略,第二次模仿了朱元璋的北伐战略,但是因为脱离人民和阶级性的缺陷,注定就像西晋和隋朝一样,过眼烟云。

历史证明了,谁站在人民的一边,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0 阅读:220

宝影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