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加征关税措施生效当天,中方宣布反制,德国送上投名状。中方对欧盟采取了哪些反制措施?在11月的最终节点到来之前,中欧会不会达成协议?还是中欧贸易战已经进入倒计时?
7月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在经过9个月的反补贴调查后,欧盟将从7月5日开始对来自中国的电动车加征17.4%到37.6%的关税。其中具体加征税率如下:对比亚迪加征17.4%,对吉利集团加征19.9%,对配合欧盟调查的车企加征20.8%,对不配合调查的车企以及上汽集团加征的税率为最高的37.6%。
在2023年中国电动车销量榜前十名中,比亚迪、吉利和广汽位列前三名,其中比亚迪更是以302.4万辆的销量在榜单上一骑绝尘,上汽集团只靠着旗下五菱mini这款“非主流”电动车才排在了榜单的第四位。
但是换个角度,在出口方面,上汽集团却是当仁不让的出口大户。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23年,上汽集团的整车出口量为109.9万辆,是出口量最多的中国车企。
如果细分到电动车领域,特斯拉以34.4万辆的数量排在第一,比亚迪以24.2万辆的数量排在第二,上汽旗下的名爵20.7万辆排在第三,但是如果加上同在出口榜前十的五菱以及荣威等上汽旗下品牌。
这样看来,实际上上汽集团是除特斯拉以外,对外出口电动车最多的中国企业。除此之外,在被欧盟点名的三家车企中,只有上汽集团是地地道道的国企,这样看来,欧盟对上汽加征最重的关税,并不是无的放矢。
在欧盟宣布上述决定后,中国有关方面也迅速作出了反应。首先是利益的直接相关方,上汽集团在5日发布声明,要求欧盟委员会就加征关税一事举行听证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在7月6日发表声明,对欧盟加征关税的行为表示强烈反对,认为欧盟在调查中选择性地忽略了大量事实,只是基于预设的结果作出了这一决定,并对欧盟的最终决定深表遗憾并表示绝不接受。
此外,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在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也对欧盟强加关税的行为表示了坚决反对,并认为双方应该通过对话来解决双方在经贸方面的问题。
与此同时,中方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有节奏地推进着反制措施。除了已经宣布的对欧盟的猪肉以及猪副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以及可能对来自欧盟的2.5L排量燃油车进行反倾销调查以外,对来自欧盟的白兰地进行反倾销调查也被提上了日程。
就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当天,中国商务部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在7月18日召开关于欧盟白兰地反倾销案调查的听证会。媒体普遍认为这是中方为了应对欧盟的关税政策所采取的反制措施,而且商务部在公告中点名了三家白兰地公司——马爹利、轩尼诗以及埃·雷米马丹公司(人头马),巧合的是,这三家公司全部都是法国公司。
如果说对超过2.5L排量的燃油车加征关税会让德国蒙受巨大损失,那么对白兰地的调查,将会极大地影响法国相关企业的在华利益。
就在欧盟宣布这一决定的前一天,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表了反对声明。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行为,并强调这一行为并不符合欧盟的利益,不仅会对欧洲消费者和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还将阻碍欧盟本土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很可能就是一番表态,才让中国一直把对大排量燃油车展开调查这张牌捏在手里,引而不发。
但事实上,7月5日这个时间节点只是一声“预备”,双方是否会爆发“贸易战”,还要等到11月4日。在此期间中方车企并不用真正地缴纳关税,而是要提供银行开具的关税保函,确保欧盟在收取关税时有足够的资金支付。
也就是从现在开始,中欧之间的“贸易战”就已经进入了四个月的“倒计时”,如果在此之前,中欧双方就关税问题达成一致,那么欧盟很可能会放弃征收7月4日至11月4日之间产生的临时关税,如果双方未能达成一致,那么中欧之间的争端很可能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