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实施闪电战的经济原因

人生啊言 2024-09-14 14:45:03

​​​​​

行进中的国防军

关于德国的闪电战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其中对这一概念的阐述和研究也有所涉及。总体而言,闪电战被认为源于德国指挥部想要避免对德国来说可能因消耗而陷入危险的阵地战,以及意图在敌军主力部队被调动起来、战线稳定之前就给予其打击。

闪电战的巨大风险

原则上,如果不是存在某一情况的话,这一切看起来是相当明显的。总体来说,闪电战是一种风险极高的战略,它设想让大型机械化部队在空军的支援下发起进攻,不保护侧翼,目的是深入敌方防线后方进行包围并随后消灭敌军。

这种战略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在进攻开始直到完成对敌军的包围期间,己方战线会变得不稳定。敌军可能会利用进攻部队暴露的侧翼、战线的不稳定以及掩护部队的削弱,而且被包围的敌军也并非那么容易被消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闪电战的战略和战术充满了矛盾。

第一,它力求用极快的推进来取代常规战斗行动。

第二,它旨在通过切断敌军的后方补给线而非依靠火力来打击敌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消耗战的一种变体,敌军在失去补给后即使有人员和装备也会丧失战斗力。

第三,它大大削弱了指挥的垂直层级,赋予进攻部队指挥官更大的自主决策权,这使得战争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和混乱。

第四,无论机械化、空中和情报侦察多么细致,在闪电战框架内进攻的部队仍然是在缺乏情报的情况下作战,实际上是处于持续的“战争迷雾”中,只能依靠自身的敏捷、果敢和直觉。

第五,它极大地使进攻部队的补给变得复杂,特别是那些深入敌境的部队,使后方补给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并使进攻部队面临长期弹药短缺的问题,迫使他们用推进来代替火力打击。

闪电战的主要矛盾在于,这种战略会使己方部队处于极其不稳定的状态。本质上,闪电战是寄希望于当敌人发现自己的防线被突破、敌军在自己后方深处进攻时会惊慌失措。敌人的迷失方向和恐慌实际上才是确保闪电战成功的因素。

现在需要弄清楚的是,是什么样的需求迫使德国指挥部制定出如此奇特的战略和作战战术。

脆弱的工业

这就涉及到我非常喜欢的经济决定论。在军事史上,人们的注意力往往要么集中在纯粹的军事方面,要么集中在纯粹的政治外交方面,这取决于人们的喜好和理解。经济通常只是被大致提及,然而众所周知,魔鬼往往藏在细节之中。

而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正是经济强有力地决定了军事和政治外交手段来解决各种问题,因为最终任何计划的实现都依赖于经济。生产和提供一定数量的武器、军事装备、弹药、运输工具以及所有这些物资的消耗品的能力,对各种设想构成了不可逾越的限制。人们不得不适应这些限制,包括采用奇特的方式。

在我看来,闪电战战略和战术产生的经济原因在 1934 年 9 月 30 日经济部长亚尔马·沙赫特(Yalmar Schacht)给帝国国防委员会的报告中有所阐述。这份文件曾经是绝密文件,仅有 12 份副本。它早已为人所知并发表在纽伦堡审判的文件集中。然而,不知为何研究人员很少使用它,至少几乎没有看到对它的引用,更不用说详细分析了。

希特勒(左)与沙赫特(右)

年老的沙赫特在纽伦堡审判上

在这份报告中,沙赫特分析了德国在可能爆发战争的情况下经济动员的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准备措施。从军事角度来看,这种状况是灾难性的,因为德国大部分工业都位于可能被法国或波兰军队占领的边境危险地区。

煤炭产量的 95%来自边境地区。据计算,如果煤炭开采区被占领,煤炭仅够四周使用,如果实行最严格的节约措施,也只能维持两个月。帝国经济部能源委员会曾提议在德国内陆地区建立大型煤炭仓库。然而,容量为 150 万吨煤炭的仓库仅够维持一个月。

本来可以就此打住,但帝国经济部成品委员会对德国工业各部门的军事威胁进行了评估,沙赫特在他的报告中使用了这些数据。经济学家们划分出了“外部德国”,即可能被占领的边境地区。在德国 382 个工业部门中,149 个部门有 50%或更多位于边境地区,其中包括 59 个原材料和燃料部门以及 90 个成品部门。

许多重要行业都在这个名单中,比如冷轧产品生产(100%)、线材(84%)、板材和冲压件(84%)、车厢制造(76%)、锅炉制造(70%)、工具(64%)。那里还有大部分服装和鞋类生产:亚麻织物(66%)、人造织物(65%)、皮鞋(66%)。

根据陆军武器管理部门的计算,在战争期间,大约需要将德国工业产能的 15%转化为军工生产,但在一些行业这个比例要高得多。在机械制造、锅炉制造和运输机械制造中,军工生产的比例应该达到 59%,在黑色冶金行业为 56%,在光学和精密机械行业为 46%等等。

一张已经在之前文章中使用过的图表

值得注意的是鲁尔地区这个大区域,莱茵河上游的一串工业城市:科隆、法兰克福、曼海姆、斯图加特;东部的西里西亚煤田的一部分,以及靠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的萨克森和图林根工业区。如果这些地区被占领,德国确实所剩无几。

所以,失去边境地区,大约从德国边境向内 100 公里的区域,对德国来说意味着彻底的失败,因为经济将失去燃料,军队将失去补给。所以,迫使德国摒弃所有先入之见并制定出真正创新的作战方法的需求对德国来说是极为迫切的。

由一个问题催生的闪电战

在我看来,沙赫特的这份报告确实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是闪电战这种特殊战略和战术出现的原因。

1934 年,沙赫特是从德国的防御任务出发的,这后来也得到了纽伦堡法庭对他的无罪判决的认可。但当时德国国防军兵力严重不足,因为那时德国还没有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而且组建更庞大的军队还是未来的事情。此外,这些军队的补给在战争的最初几天就可能因敌军占领边境工业地区而被破坏。

可以想象,这份报告让许多军官,无论是参谋军官还是一线军官,都产生了类似“该怎么办?”这样的疑问。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给出实际上唯一的答案:“快速进攻”,也就是迅速而果断地发动攻击。应该在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占领任何东西,特别是煤矿之前就迅速击败敌人。其他所有选择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失败。

从这样的前提任务出发,从逻辑上就引出了闪电战的所有组成部分,同时也解释了它奇特的性质。

第一,最好利用突然性先发制人。

第二,由于行动迅速,总参谋部无法对部队进行实时指挥,而且 1934 年的情况必然导致兵力要分在法国和波兰两个战场。部队没有时间等待总参谋部的命令。所以最好赋予部队指挥官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因为他们在前线更了解情况。

第三,总参谋部在战前忙于在作战地图上排兵布阵和制定总体战争计划,而战争开始后其优先工作是集结、准备和调动预备队以及组织补给。

第四,步兵无法快速推进,所以需要对部队进行全面机械化:坦克和汽车,尤其是载重汽车。整个补给系统应该适应快速推进的突击部队,也就是说主要应该是汽车化的。

第五,飞机在很大程度上在侦察和对敌军后方的打击中取代了骑兵,也在突击部队的行动中取代了火炮,正是因为飞机速度快、航程远,也就是其行动迅速。飞机使突击部队的进攻更加迅速和隐蔽。

这些要点是以一种与旧作战方法支持者的隐性论战的形式表述的,当时在第三帝国这样的支持者还不少。

所有这些要点都或多或少地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一些单独战役的经验。例如,德国人认为闪电战战术的直接前身是 1918 年 3 - 4 月的“迈克尔行动”——试图在西线摧毁英法联军。在这次行动中,为了支援步兵进攻积极使用了航空兵,特别是首批德国的 Albatros J.I 和 J.II 型攻击机,装备了两挺航空机枪,还能投掷轻型炸弹和手榴弹。而且这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海因茨·古德里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战役中运用坦克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坦克战术,这成为了闪电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与旧的作战方法的背离仍然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闪电战的支持者们不得不进行激烈的争论。不过,他们有沙赫特的报告,借助这份报告他们很容易就能让对手陷入困境。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德国的闪电战战略和战术是在国家防御形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产生的,当时看不到任何其他有效的方法,而且指挥部愿意冒险,甚至愿意听取最奇特的想法,因为除此之外的选择就是失败和被俘。

那么希特勒呢?

希特勒观察着这一切,他肯定非常克制地感到高兴,因为他很快意识到,在当时还秘密的总参谋部内部因迫切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作战工具非常适合他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实际上,如果闪电战可以用于抵御进攻,那么为什么不能用闪电战去征服呢?希特勒只需要稍微等待,不要过早打乱自己的计划。

1 阅读:144

人生啊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