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突遇大雪,前往南方越冬的燕子还没迁徙,如此反常是为什么?

NBA卫冕 2022-10-12 13:04:08

最近,吉林等地“光速入冬”,迎来了大雪,虽说比往年降雪要早一点,但也算正常,可蹊跷的是:当地的居民发现本该迁徙的燕子,成群结队地站在屋檐下、电线杆上。这让人们不免担心起燕子的迁徙会不会受影响。

民间有谚语:“九月九,燕子走”,往年7月底开始燕子就逐渐南飞,到了中秋节附近就很少能见到了。从网上的信息来看,不光吉林,辽宁等地也发现了大量尚未南飞的燕子。

有的网友则发布视频,有些燕子因为低温天气,发生了冻死的情况;有网友则分享

200多只燕子飞进宿舍避寒的视频,冬天越来越冷,这让从小就知道燕子的益鸟的我们,不免地担心起来。

那么,到底是发生了什么,让本该迁移的燕子没有飞走呢?

我国常见的燕子主要有家燕和雨燕,家燕一般在屋檐下筑巢,冬季飞往海南或者东南亚等热带地区过冬。

而雨燕在我国通常被称为“北京雨燕”,北京雨燕通常在悬崖或者高大的建筑物上面筑巢。

东北地区,常见的是家燕和北京雨燕,它们都是候鸟,有迁徙的特性。每年秋冬季,燕子在北半球的食物锐减,于是准备南迁。

而燕子要“南飞”的地界,绝非我们以为的秦岭、黄河以南,也不是长江以南,而是遥远的热带,除了少数会留在海南、广东等地,它们大部分会飞出国门,前往东南亚、南亚,甚至还会穿越整个欧亚大陆前往非洲,或是跨越大洋前往澳大利亚过冬。

中外学者为了搞清楚燕子到底要迁徙到哪里,以及路线是怎么规划的,他们如何定位,沿途有哪些落脚点等问题。

2014年到2018年,中外科研机构组成研究团队,对北京雨燕进行了取样跟踪研究,发现它们不远万里,横跨亚欧非大陆前往非洲最南端过冬,最远到达了南非,并且每年路线基本一致。

科研人员给66只北京雨燕安装的轻便小巧的定位器,其中只有25只雨燕返回了数据,也间接说明了迁徙过程中危险重重,这趟行程可畏“死亡行军”,天敌极多,更加可怕的是居然被端上来非洲人的餐桌。

随着繁殖季结束,燕子们都全力捕食,为迁徙积累的能量,到了7月中下旬,北京雨燕就开始聚集,时儿排成一排,感觉像是开会似的。

然后,它们一路向西,到了准葛尔盆地附近开始偏南,8月份飞跃红海,9月份到达非洲北部,再次休息40天左右,再度南下。11月份到达越冬地,位于非洲南部的南非高原,整个过程持续100天左右结束。

而从南非回我国要更快一些,3月开始迁徙,日夜不停,边飞边捕获食物,4月下旬就赶到北京,用时64天左右。

对比往返时间可以看出来:

雨燕南飞时候耗时更长,会停歇好几次,整个路途耗时100多天,一方面是为了照顾刚长大不久的小雨燕,沿途食物逐渐减少,让他们不得不停下来休息,补充体力。

北归时耗时更短,几乎不停歇,为了赶上在我国繁育期间有充沛的食物,也就顾不得休息了。繁育期也被延长到九月份。网友在9月12日拍摄的照片发现,白露已过,燕子们还没有离开。

谁曾想一夜入冬,东北地区迎来了寒潮,还没有充分准备好的燕子们只能在初雪中颤抖。至于原因,有的网友说是因为“地磁异常”等等,显然缺少必要的资料支撑。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些依靠地磁进行导航的候鸟也很难离开。

实际上,北京雨燕的迁徙,并不是它们害怕寒冷,而是为了食物和繁殖,我国冬季的到来,昆虫显著减少,北京雨燕只能选择迁徙来获得食物。

燕子的交配期在每年的5-7月,此时正是我国的春季,南半球的冬季,它们会选择足够的食物进行繁殖。

子恋旧,因为筑巢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因为以后的孵化和育雏都要苦差事,所以它们会对旧巢穴进行修补,以便于为雏鸟营造安全的生长环境。

燕子属于“一夫一妻”制的鸟类,如果一方殒命,另一方很难单独照顾幼鸟,所以我们要想保护燕子,首先要保护它们的巢穴,其次就是尽量避免打扰他们捕食。

至于东北的燕子能否度过初雪,大家也不用担心,燕子的羽毛有足够的保温特性,只要不是连续的严寒,它们也能捱过去。

只不过缺少食物的燕子们,面对100多天,几万公里的旅途还是凶多吉少,令人惋惜。幸运的是未来几天,东北地区的天气将会迎来晴好天气,但愿燕子们能抓住机会,赶紧迁徙。

2 阅读:57

NBA卫冕

简介: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