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这句话绕进去了!
最近,心理学家萨特的一句话风靡全网,大家很多人听了都比较懵,很难理解。
我说一下原话给你们,原话是他说:
“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是不是听得有点绕?
很多博主都解释过,但是呢,我觉得智慧是藏在网民间,真理显于评论区。
我给大家读几条高赞高转发的评论。
这位叫茵子的,她说:
你接纳什么,什么就消失;你反对什么,什么就存在。
如果你不明白你的敌人是你自己,你就会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改变别人,最后一无所获。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遭遇什么样的人和事,而是拥有了什么样的度和心。
如果一个人骂了你一句,你记了一天,他就骂了你一天;
如果你记了一年,他就骂了你一年;
如果你记了一辈子,他就骂了你一世。
是不是很可怕?
你在意什么,什么就折磨你;你计较什么,什么就困扰你。
能干扰你的往往都是自己太在意的,能伤害你的往往就是你心里想不开的。
所以很多时候,你不是过不了生活的那道坎儿,而是过不了心里的那一道关。
生活中总有人讨厌你,非议你,诋毁你,却又想成为你。
你的内心才是你的真实世界。
你若平和,无人可恨;你若不纠,无人可扰;
你若计较,烦恼便纠缠不断;
你若看淡,烦恼便自己走开。
计较越多,就会失去越多;
执于一念,就会受困于一念;
一念放下,便清净自在。
另外一个人叫明诚的他说:
这句话其实是在阐明一个基本的人性,就是教人从自己最严重的习气中去观照对照。
比如说一个做了小偷的人,他会不自觉地觉得周围的人就会窥探你,他看谁都像那个小偷。
一个爱计较的人,那他看别人什么行为都会不自觉地认为别人占了自己的便宜。
一个内心阴暗的人,别人对他好,他也会不自觉地认为是对自己别有所图。
一个内心虚伪的人,他看到一个慈悲的善者,他也会觉得这个人是不是伪善,是做作的,是装出来的。
所以别人的行为,所谓的慈悲、虚伪、偷窃等等其实都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投射,都是用自己的习性照见出来的。
还有网友舒宇,她是这么解读的。
我给大家读一下:你讨厌别人的地方,可能恰恰是自己缺乏的。
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是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这是字面意思,就是类似于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一个自己坏的人眼中往往以为别人像他一样的坏,一样的狭隘,因为他自己就是那样的人,没见过也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有大爱无私善良的人。
相反一个好人眼中往往也以为别人都是好人,他很难相信很多人骨子里居然会有那么坏,而缺少对这个世界的防范。
所以善良的人、好人总是容易受伤害。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看别人就是什么样的人。
燃烧姐她说出了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到本质上的。
我们来听一听,她说: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所形成的。
因此我们看到别人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反射和投射。
这意味着个人的意识、生活经验、价值观和情感的状态都会影响到我们对别人的认知。
因此在观察外界时我们就完全无法超越自我,而只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体验和理解外部的世界。
如果你的意识在小我,你看到的更多就是名利和欲望;
如果你的意识在大我,在高我,甚至在无我,那么你就会有更多的包容、慈悲和利他。
还有几个网友的评论我就不点出是谁说的了,我就念一念给你们听。
有人说别人像镜子照出了我的短板。
我讨厌自私的人是因为我不够爱自己。
我讨厌狠人是因为我缺乏杀伐果断的勇气。
还有人说对自己越接纳,对这个世界就越宽容;
对他人越苛刻,对自己就是最不接纳的人。
人的天性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己度人,人的一生都是在修行,修的就是自己的这颗心—宽容之心、怜悯之心、慈悲之心。
本质上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心理空间变大的过程,我们永远在修行的路上。
还有人用三毛的一句话说:
“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解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余的你。”
金刚经里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指没有分别心的境界。
向外看向内求,你要改变的其实是你自己。
说说心铖教练的观点,在我看来这句话它其实不适合去说教任何人,只适合修炼的人自己用来反观自照。
因为如果说我们一旦去给别人讲我所理解的道理,想要让对方跟我的理解的想法一样,如果对方一旦理解的不一样我们又生起了所谓的分别心,那不就正好证实了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吗?
所以这句话只能是对我自己的修炼起到作用。
我会对自己说这句话就是要告诫我:
我要谦卑我的认知是有局限的,所以不要随便用自己的标准去妄断任何的现象,同时要豁达和慈悲,在自己原则认知之外看到了那些无法接受的现象时,不要轻易地用负面的,比如说对抗的、愤怒的、评判的、指责的、否定的这样的方式去面对,而是用包容、理解、尊重平和的心情去处理。
我是全天下有心人的镜子和树洞。
这篇文章你照见了什么?欢迎在文章底部评论区证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