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出栏专业育肥猪超千万头!我国第一个生猪专业育肥大省初现!

猪好多 2024-07-14 12:54:39

“二次育肥”这个曾经被贴上了“投机”标签的行为,近两年,已经成为行情分析和预测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并且正在迅猛的发展。

但是,对于“二育”行为,行业人评价不一。一方面,在猪价上行过程中,二育短期内大量截留猪源,确实对生猪价格的上涨起到了助推作用(这一点从今年6月份的生猪行情变化中已经领略到了)。但是另一方面,在猪价高点或者下行过程二育大肥猪的持续出栏又对猪价起到了利空作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二育”成为了投机的代名词,尤其是对于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来说,二育让他们怨声载道。

但是,近两年,二次育肥已经从以前的“偶然行为”逐渐发展为一种“常态化行为”,其规模正在发展为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参与主体也从散养户、经纪人逐渐发展为专业育肥团队甚至集团企业也参与其中。对于二次育肥我们也应该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知。

二次育肥规模化出现的客观条件

二次育肥行为一直以来都存在,只不过在非瘟疫情爆发前,整体属于小规模偶然现象,一般出现在价格快速上涨阶段和生猪价格在相对高位比较稳定的阶段,参与者主要是生猪经纪人或者饲料兽药经销商,以及极个别对价格极为敏感且投机心理较为严重的养殖户。而如今二次育肥逐渐常态化、规模化、专业化,这些特征的出现和行业发展有直接关系。

首先,非瘟之后这几年,国内养猪环境并不好,各种传统疫病也较非瘟前更为流行。尤其是北方地区,几乎每年冬天都会遭受疫情的冲击。2022年和2023年冬季,北方地区有80%的散户退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遭受到疾病侵袭,尤其是母猪和仔猪损失惨重。而相对于母猪和仔猪来说,大猪是抗病能力最强,最好养的。即便在遭遇疫病后损失也是最小的。这也是北方地区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二次育肥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

第二,当下生猪行情变化没有规律可循,波动频繁,绝大数养猪人都把控不好出栏节奏,尤其是自繁自养的养殖户,养殖周期长,出栏时机可选性窄,一旦没有赶上好行情,辛辛苦苦一年等于白干甚至还要亏损。所以说非瘟后不仅要养好猪,更要卖好猪!二育的养殖周期短,更容易预判行情,就成为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最好的选择。

第三,规模化的大幅提高,让二育的大肥猪有了一定的差异化的竞争空间。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已经提升至68%。而规模养殖尤其是集团企业一般采用循环生产模式,出栏体重较为均匀且相对较低,普遍在120-130公斤之间,很少有高于140公斤的。这就减少了行业大猪的供给,大肥猪可能会出现供给缺口,而我国的一些地区恰恰对肥肉情有独钟,尤其是冬季肥肉的需求更为旺盛,二次育肥客观上填补了大肥的缺口。所以,规模化程度的提升客观上为二次育肥提供了持续的生存空间和猪源。

第四,在非瘟后市场红利的刺激下,2019-2022年间,行业累计投入了7000-8000亿元用于圈舍建设,至少新增了7亿头以上的产能。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加之2023年行业大量散户退出,又多出一部分产能,这些严重过剩的圈舍为二次育肥提供了充足的廉价的场地。

这些都为“二次育肥”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次育肥的新特点

和之前不同的是,现在做“二育”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据了解,现在的二育户更多是施行“滚动出栏”,对于一定要压到多少体重再出栏没有执念,只要有利润,有的甚至只压栏一周时间,赚取价格差价。

此外,由于行情的频繁波动,养殖户对于猪价走势的预判不尽一致,所以参与二次育肥的养殖场户养殖时间并不相同,并且有的二育户确实养的时间很长,增重幅度很大,但也有很多二育户只是为了赚取短期差价,养殖时间很短,增幅幅度很小,甚至还有一些超短线操作,在栏时间小于一个星期,算上装卸的应激,体重反而有可能下降,因此二次育肥整体平均增重幅度并不大。

二次育肥虽然短期加剧了生猪价格的波动,但是长期来看,二次育肥反而平抑了生猪价格季节间的波动。最后,随着参与二次育肥的主体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二次育肥对生猪价格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弱。

我国第一个“专业育肥”大省已初现

事实上,我国养猪业经历了非瘟和2023秋冬季大范围的疫情洗礼后,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地区养猪业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山东地区,以往自繁自养的中小猪场很多都走向了‘打短线’的路子,二次育肥只是其中一种最为简单的方式,“专业育肥”的模式还有多种:例如

2018年后,山东几乎每年寒冬季节都会遭受疫病侵袭,当地猪场损失惨重,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渐下降,从高峰期的300多万头降到256万头(2024年一季度末官方数据,据当地一线养猪人反馈现在的数据比256万头要少得多)当地自繁自养的群体减少了80%。

无奈之下,当地人找到了自我发展的道路:既然冬天不适合养猪,那就集中在3-10月份做放养/专业育肥。

据行业媒体新牧网的调研称,今年不少山东养猪户从广西、四川、广东等地大范围拉猪苗。有人表示,福建一半的仔猪都被山东人拉走了。山东业内人士介绍,“从去年开始,山东就在有规模的发展放养/专业育肥,今年的势头更为迅猛。普遍在3-5月份进仔猪,养到9-10月份出栏,一年一批,避免冬季防控压力大,造成严重损失。”

从放养群体来看,有做饲料、兽药和疫苗的,也有包括新希望、环山、禾邦集团等在内的规模猪企。个人也很多,少的放七八千头,多的放养8万至10万头。

从地区来看,山东放养主要集中在烟台、青岛、威海,以及临沂西部。仅威海地区就有20家育肥猪场,这几个地区加起来约有80多家猪场专做育肥,育肥规模单场千头起步至5000头,甚至上万头,出栏总规模可达1000万头。从今年5月开始,山东地区二次育肥集中入场,主要集中在新泰市,一年可出栏六七批猪,约六七百万头肥猪。

山东正在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专业育肥大省”!此外,山东还是一个畜禽屠宰加工大省,目前,山东有各类屠宰企业898家,其中,生猪屠宰企业310家,与育肥大省相承接。

“专业育肥”是我国养猪产业模式质变的必经阶段

从国内外更宽泛的视角和更长的周期来看,我国养猪业现在正在兴起的“专业育肥”,其实都是产业模式发生质变前的必经阶段。也是我国养猪业向更规范、更高效方向发展发展的必经之路。

这一路径在国外的生猪产业发展规律中已经被验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有近一半的小型和中型养猪场关闭,而大型农场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我国正在发生)。而在这三十年中,美国农场从分娩到育肥的全阶段养殖模式在养猪业中的占比越来越小。现在,美国大多数养猪场只专注于猪生命中的一个或两个阶段。母猪场负责繁殖、分娩以及断奶阶段。仔猪断奶后,要么留在母猪场,直到进入育肥阶段再转移到育肥场,要么直接转移到专门负责保育和育肥阶段的猪场。

而这些只负责某个生长阶段的专业化农场比那些分娩到育肥的全阶段农场更有效率。育肥场不需要有繁殖所需要的设备或知识,也不需要花时间进行断奶。如果能够做到专业化分工,那么业务管理起来就会很容易,疾病更好控制、生产成本也会更低。

这是工业化、专业化养猪时代的典型特点,不久的将来,“二育”或许会更加名正言顺,“专业育肥”群体规模会更加庞大,这也预示着,我国养猪业正在发生模式上的本质转变!

0 阅读:20

猪好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