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波折和变革,反映当时社会的深刻矛盾和农民阶级的斗争意志。
太平天国之所以会失败,除了曾国藩给与的致命一击,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内讧”仅仅只是最不起眼的那个罢了。
太平天国运动的成与败太平天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3年,洪秀全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结合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一套旨在改革社会和推翻清朝统治的理念。
1848年,他又与冯云山等人在广西金田村发起了武装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之后便在当地正式宣布建立太平天国并自称天王,确立以天王为中心的政权结构。
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因为得民心,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扩张,1853年3月便攻占南京并将其定为首都“天京”,开始了自己十几年的统治,甚至差点把大清朝推翻。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一度达到全盛时期,但随着权力的集中和扩张,内部矛盾开始显现。
1856年的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内部矛盾的爆发点,东王杨秀清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标志着太平天国开始走向衰败。
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清军攻陷,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被俘,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宣告失败。
太平天国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术上的失误、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更甚至有人将“内讧”归咎为根本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现如今,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过去多年,但历史学者对其失败的原因做出很多总结,其中包括内部分裂、战略失误、外部压力和领导层的问题。
1856年的天京事变是一个转折点,杨秀清被杀、石达开离开导致内部力量分化,以至于太平天国内部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田起义后,太平军一直在紫荆山周围徘徊,缺乏进取精神;定都天京后,又选择孤军北伐,未能有效巩固已占领的地区,以至于后继无力。
当时,太平天国面临着内外势力的联合绞杀,这是历史上农民战争所未曾遇到过的新情况。
可面对如此状况,洪秀全和其他领导人却在南京享受特权,忽视军事和政治上的紧迫性,为失败埋下伏笔。
曾国藩是一位儒臣,但也是一位儒将,利用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特别是天京事变后太平军的弱化,为清军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他一边重视水师的建设,购买洋炮训练水师,提高清军在水上的作战能力;一边制定沿长江自上而下的进攻策略,先后攻占武昌、九江和安庆等关键城市,一步步逐步逼近天京。
等洪秀全等人发现危机时已经晚了,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避免冒险稳步推进,没有给太平军任何翻盘的机会,最终攻破天京消灭诸王。
什么是“打呆仗”?很多兵法讲究兵贵神速,因为拖得时间越久给敌人的准备时间越多,这样不利于我方的进攻。
既然如此,曾国藩为何不着急进攻呢?这是因为他认定太平天国不会长久。
太平天国从起义到建国,再到扩张、改革、全盛、衰败和失败,太平天国经历了每一个阶段,既然能够走向成功说明有可取之处,但这种可取之处却走不远,而这才是太平军失败的根本。
对于此种观点,曾国藩在自己的《讨粤匪檄》说的很清楚,具体可总结为两点。
曾国藩的《讨粤匪檄》太平天国在政治上提出君权与神权结合的理念,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天下太平”的社会;在社会改革方面,太平天国推行了包括“天朝田亩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试图消除封建剥削实现土地公有制。
这两种理念都很不错,也使得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可惜的是,这种理念在后期走上歧途,最终被曾国藩领导的清军所击败。
《讨粤匪檄》中有这样一句话: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呼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简单而言,太平天国的纲领是“拜上帝教”,而不是正儿八经的革命指导思想。
亦或者说,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主要集中在宗教信仰上,具体的政治体制和治国策略上不够明确和完善。
拜上帝教可以让一部分人找到心灵的归宿,但却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政治纲领,可洪秀全却偏偏用迷信的手段来治理国家,这也是太平天国后继无力的原因之一。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大文件,一个强调土地平均分配,反映农民起义的根本诉求,即解决土地问题;一个开始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提出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这种思想也很不错,可惜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就连他自己都不遵守,以至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导致内部分裂和权力斗争的加剧。
《讨粤匪檄》提到: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无论是谁努力获得的财富最终所有权都是太平天国诸王的。
无论在任何时代,底层老百姓的积极性才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洪秀全亦或者说诸多天王的这种思想,使得“权力斗争”成为发展主线,未能形成有效的统一战线,极大地削弱太平天国的力量。
曾国藩的成功则在于他能够准确把握战机,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军事策略,更能够看清太平天国的本质,这才步步为营将其击败。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