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发现了声音的美,它就像一首无声的乐曲。
原来手机不仅要能拍照、打游戏,还要能在水里生存,真是太不容易了。
今天全国的「神兽」陆续回到学校,而一群来自乡村小学的孩子,已经上了好几堂特别的课。
每到假期,很多家长都在严格控制孩子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而这些孩子在这个课堂上学习的,却是怎么「玩手机」和使用各种科技产品。
在充电头上涂鸦未来手机的样子,用手机拍下眼中的世界,在拆解的镜头中展开「光的冒险」…… 原本再普通不过的课堂,在孩子一起创作的欢笑中有了些不同。
每一代人都要面对技术的革新。在这个快速更新的时代,孩子们进入科技世界的第一课,不再是穿着鞋套在电脑机房里玩金山打字,而是从小遇到的每一块屏幕。
科技和美育要怎么相互浸润?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我们不妨从这些在「玩设备」中学习的孩子身上看到一些答案。
进入科技世界的第一课今年 8 月,来自云南省、江西省、甘肃省六所小学的多名师生在 vivo 园区以及广州等地参加「童画未来」科技美育夏令营活动,我们在他们的课堂笔记里发现了些天马行空的观察。
《我在镜头里展开了一场光的冒险》
今天的课真的太好玩了!我们做了一个特别的模型,是夏令营的导师们根据 vivo 手机镜头的原型设计出来的,他们仔细拆解了镜头里的光学元件,才制作出这颗神奇的「镜头」。导师们还告诉我们,光在这个镜头里就像一群住在一起的「小光精灵」,他们是「光之家族」!
当我们把「光之小人」根据光的折射原理正确地摆放在「镜头」中时,光就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成像旅程。看到小人们在镜头中跳跃、奔跑,仿佛他们真的有生命一样,我觉得特别神奇。
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位冒险家,和我的「小光精灵」们一起,在镜头里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光的冒险!
《画出来的手机》
有个有点帅的「大胡子叔叔」和我们分享了手机发展的历史。我之前根本没想过,以前的手机居然都是这样的!特别是大哥大,又方又大。
到后面,「大胡子叔叔」也和我们讲了很多 vivo 设计手机的故事。折叠屏手机上的「胖橘」好可爱,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角色,因为我比较喜欢小狗。
《声音之旅》
今天,我们参观了 vivo 的「声学实验室」,它就像一个特别的电影院。
老师播放的声音视频很神奇,听起来像是它的位置在不停改变,有时在面前,有时又在左边右边不同方向。
有一段到了太空,那个特别震撼。
以科技致美育,让孩子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曾说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力其实也是创造力的前提,创造力是世界前行的动力,而美育是激发和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已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美育的精髓,就在于培育个体以新颖视角审视世界的能力,让孩子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美育并不等同于传统的美术艺术课程,然而过去许多学校仍将二者混为一谈。在实施过程中过于依赖技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创造力的培养。
很多美术课程内容刻板,例如,学生可能花大量时间练习素描、色彩搭配等技能,但却很少有机会自由表达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
「童画未来」通过将 vivo 影像和设计等技术能力与美育实践结合,以「科技美育」在更多孩子心中播下种子、生长出创造力的使命。
使用得当,科技能成为那个点亮创造力的灵光。
今年,vivo 的员工志愿者到贵州、甘肃和云南开展了在地营活动,邀请同学们进行一场「寻找厉害的 TA」的趣味探索。
拿着 vivo 手机,同学们在校园内,校园附近和家里,去寻找那些「厉害的 TA」,主动去发掘从前未必留意到的细节,并用手机记录下来。
有同学和学校旁的「发哥」聊了起来。
他素描很好,但由于没考上这科专业,所以,以卖羊肉粉作为收入来源。虽然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还是不沮丧,乐观、快乐地生活着。我觉得他是最厉害的。
在这次对话过程中,发哥的笑容里不时也带着害羞。这是孩子和大人相互「看见对方」的时刻。
他说过两句话深深感动了我:「要理解家人,别人。」「一定下适合自己的目标,就要向着目标前进。」
我想,理解别人能减少很多误会吧,我也要找到自己的目标。
影像不仅是记录生活的工具,也是发现和表达内心的开始。
通过镜头,孩子们能够捕捉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平凡中发现非凡。
在屏幕之外,vivo 的设计师志愿者也鼓励孩子动手改变身边的环境,学习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现实,如何用创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志愿者会陪着孩子,到学校附近的竹条工厂,收集竹条来创造不同的物件;
也有志愿者带着孩子,用美的创造力去解决乡村里厕所没法冲水的难题;
还有志愿者组织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家乡自然和历史的艺术化形态,共同创造一幅融入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壁画。
这种赋能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美学素养,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童画未来」项目作为面向儿童美育的启蒙,成为孩子进入科技世界的第一课。我们也认为,美育的核心正是创造力,而动手解决问题正是激发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在乡村种下「创造力」的种子近两年,vivo 一直可持续地用科技赋能美育。
从今年四月起,vivo 携手公益伙伴共赴四省六县,已带给孩子们七场关于设计、影像的美育在地营实践。
正如前面提及,志愿者们会在假期带着 vivo 设备以及设计思维为孩子设计有趣的探索。这些由 vivo 设备全程记录的美好回忆,还会以展览或展出的方式,分享给更多人。
当一幅幅美丽感动的画面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感觉到特别的自豪,来 vivo 已经快 6 年了,勿忘初心,我们努力着提供了最好的影像产品和效果。
在更日常的层面,vivo 也会和高校、公益机构落地合作开发特色美育课程方案,面向 1 – 6 年级,围绕儿童感知力、审美力、表达力与创造力进行课程设计,以创造力为核心培养儿童美的素养。
正如语文课的重点从来不应在于死记硬背「诗词歌赋」「好词好句」,而是在于通过课文学习社会、历史以及自我,美育的课程终究也是帮助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因此,「童画未来」的美育课程也根据年龄区分成三个大主题:「美的自我」「美的世界」和「美的未来」。
以前他们对我的印象就是,「哎,黄老师可严厉可凶了」。
黄湘笑着分享道。她是全国 4 省 6 县 29 所乡村小学里接受了「童画未来」美育培训的老师之一。
在「童画未来」项目之前,黄湘教的是数学课,就是你我心目中那种认真但严厉的老师。在项目支持下,黄湘在数学课外也成为了同学们美育课的导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美的自我」探索。
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次绘画练习。
不同于传统美术课只让学生模仿,那次的美育课让学生尝试用颜色去表达自我。黄湘发现,有的同学会用红色来表达「生气」,但也有同学涂上红色是为了表达「开心」,「每个人的作品都不一样,不像平时我们看过的那种千篇一律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黄湘也发现自己能看到孩子埋藏得更深的情感和性格。
她注意到,有些孩子会选择更多深色和灰色调,其中很多都是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
平常他们不表现出来,看着感觉就还好,但通过画作就可以发现其实他们是很孤独,很渴望父母的爱。
在更开放和鼓励自由表达的美育课上,黄湘逐渐从「严师」变成和孩子打成一片。
他们对我的印象也改观了,和我说话也没那么有距离感。
特别是特殊儿童,我可以拉近和他们的距离,他们也会勇于表达自我,跟我说:「老师我好想我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快放五一假了,他们要回来了。」
就会很主动地跟我说这件事情。
有趣的是,孩子们在无形中也学会了某种「边界感」。
看着黄湘在数学课的「严师」和美育课的「益友」间无缝切换,孩子们逐渐明白了在美育课可以自由开怀,但在数学课就要遵守纪律。这慢慢变成了一种新习惯:
我发现回去之后,他们上数学课都更认真了哈哈哈。
给老师好的「工具」,老师和学生都能很快「上手」,将原本就已经存在,但难以表达和沟通的善意与关怀具象化,快速增加相互了解。
在这看似「聪明」的课程背后,其实是「童画未来」课程系统化的支持。
在美育课程正式开展前,由专业教育者设计的课程需要经过层层评审,然后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也要进行持续的跟踪评估和迭代。
完成试点尝试后,项目还会邀请乡村美育公益机构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研讨,最后加入第三方机构撰写效果报告,让每一次尝试都能为下一次努力搭建基础。
在 AI 时代,未来我们对一个学生的考试可能就不再是对事实的重述,就像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 Danny Oppenheimer 倡导的:课程从设置上就要直接反映出教育者希望学生最终学到的技能,结合新技术也很必要。
可汗学院创始人 Salman Khan 在新书中提到,只要正确引导,AI 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有创造力,而不是失去创造力。
Salman Khan 在 2022 年圣诞假期,和女儿 Diya 一起做实验。让她与 AI 共同创作故事。她写了几句,AI 建议下一步写什么,她再修改。
故事中的网红萨曼莎被困在没有网络的美丽荒岛上,因无法分享景色而焦虑。Diya 竟与萨曼莎对话,成为她的心理治疗师,告诉她不必分享一切,只需体验。
我当时觉得,这样的互动和创作方式已经超越了科幻小说的想象,展现了未来的潜力。
我们培养创造力的方式也需因时代而变。思想不是一个空瓶,只要装满即可,而是一块需要被点燃的木头。在新技术环境下,美育正是点燃学生创造力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与其说科技美育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种「无用之用」的底层能力。
通过科技美育,我们能够在终身学习中保持创新的活力和人文关怀,使我们在知识更新的同时,始终保有探索与发现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