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名将“李光弼”与极品瘦子“史思明”的第一次对决

今月将酒 2023-03-13 13:51:59

这是一个巍巍盛世落下帷幕的伊始,这是一个昭昭有唐逐渐走向倾覆的开端,这是一个乱世纷争显现的征兆;这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天下,也是涌现无数热血,忠诚,道义夹杂的中晚唐。

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安史之乱”,虽然安禄山以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短时间内横扫河北,攻取东都,令已经日渐腐朽的玄宗朝廷风声鹤唳。但玄宗毕竟是曾经的李三郎,当他回过神来,重新审视大局时,他敏锐地发现到势局也并没有坏到极点,尤其是当郭子仪和李光弼出现在他眼前时。也就从此刻开始,玄宗朝廷与伪燕叛军的对决才正式开始,而未来的大唐名将和伪燕枭雄的宿命对决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人物:郭子仪和李光弼

一、伪燕枭雄,极品瘦子“史思明”

在碰到李光弼之前,史思明所向无敌,横扫河北,连灭封常清,高仙芝,同时又把哥舒翰拖在潼关,盛唐最为杰出的三位将星都败在了他手上。因此他完全不把唐军放在眼里,当然了,作为一名乱世枭雄,史思明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水平的,在和李光弼正式开始对决之前,我们先介绍下这位安禄山的肱骨之将和铁杆兄弟!

史思明,字崒干,宁夷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人,血统跟安禄山一样,都是“杂种胡人”,两人虽不同年,却是同月差一天,史思明早生一天,安禄山晚一天生,命运真是神奇,从这点来看,这二人势必是日后分不开的。从小,二人就是死党,打群架,偷鸡摸狗,调戏良家妇女,等等这些恶事,俩人合伙干了不少。

据说,史思明长得“姿瘦,少须发,鸢肩伛背,廞目侧鼻”(《旧唐书·史思明传》)。

从外貌而言,史思明浑身干瘦,天生一副痨病鬼。而和他一起厮混的安禄山长得却是白胖,健壮,虎背熊腰。可能史思明从小家境远远不如安禄山,导致史思明身上的肉都长到安禄山身上去了。当这样一胖一瘦的两兄弟并肩招摇过市时,估计不少人都会为这对神奇的组合起个新名字,“胖子与瘦子”。成年后,史思明和安禄山就放弃了街头斗殴这种行业,因为风险实在太高,当时的营州属于边境地界,鱼龙混杂,太过招摇容易挨揍。他们转行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学习外语,而且大有成就,他们各自掌握六门语言。

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

在语言技能达成满分后,他们就开始学以致用,一起在边境集贸市场上当了互市牙郎,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中介商人。可能是二人心里对财神爷不敬,导致财运远离他们,一连几年,依然贫困潦倒。这时候郁闷至极的安禄山开始剑走偏锋,重新拾起了当年的旧业—偷盗。偷什么呢?二人盯上了在边境地区十分火爆的羊,因为羊这玩意味美,鲜嫩,容易着手,瞅准机会,跳进别人家的羊圈,羊头一蒙,扛起就走,像牛马之类的还真不好弄。因此他们制订了晚上偷羊,白天卖羊的经商策略。安禄山脑子好使,可身子太胖行动不便,所以事前的踩点、下手时的望风、事后的销赃等工作,都由他负责;而史思明身轻如燕、反应敏捷,最适合干那些飞檐走壁、翻墙扒门的具体工作。总之,哥俩有羊一起偷,有钱一块挣,配合得相当默契。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有一回,他们就失手了,二人刚跳进羊圈就被别人抓住,安禄山被一顿暴打后押送至幽州节度使公堂问罪,而史思明可能是身子轻跑得快,没被逮着。不过,史思明也吓得半死,他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着安胖子了。可让史思明做梦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安胖子居然毫发无损地回来了。不仅毫发无损,而且身上还多出了一样东西—军装,一身威风凛凛。安禄山凭着临死前一声绝望的怒吼,显示出了异于常人的胆色,因此博得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赏识,从而大难不死、转祸为福,成了张守珪麾下的一员捉生将。而一直与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史思明也随之进入了军队。

从此,这对胖子和瘦子组合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让他们施展拳脚、尽情挥洒的舞台。在这个全新的人生平台上,史思明和安禄山再次并肩战斗,随后频立战功,屡获升迁。到了天宝初年,安禄山已官至平卢节度使,摄御史中丞;史思明也位居将军、知平卢军事,相当于安禄山麾下的头号武将。当时,史思明曾奉安禄山之命入朝奏事,得到了玄宗的亲自接见。爱屋及乌的玄宗与史思明一番攀谈之后,对他这个人很感兴趣,就询问他的年龄。史思明用一种略带伤感的口吻答道:“已经四十岁了。”

影视人物.史思明

接下来,玄宗做出了一个让史思明完全始料未及的举动。

只见玄宗忽然走到他面前,郑重其事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卿贵在后,勉之!”(《旧唐书·史思明传》)

毫无疑问,这是玄宗对史思明的一种许诺,能够得到皇帝的亲口许诺,史思明顿时受宠若惊。不久后,玄宗果然颁下了一道任命状,擢升史思明为大将军、北平太守。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经过安禄山的奏请,玄宗又将史思明提拔为平卢都知兵马使。

然而,“平卢都知兵马使”绝不是史思明一生富贵的终点。 若干年后,当李唐朝廷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铲除了安禄山父子的伪燕朝,这个“鸢肩伛背,廞目侧鼻”的史思明便又紧步安禄山之后尘,在范阳登基,“僭称大号”,成为又一个与唐朝分庭抗礼的伪燕皇帝。卿贵在后…… 果不其然!玄宗绝不会想到,他当年的一句无心之语,到最后竟然会一语成谶。

二、李光弼和史思明的第一轮对决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二月中旬,中唐名将李光弼和伪燕枭雄史思明的第一轮对决正式开始上演,作为对决双方,此刻的史思明早已是声名威震河北,而李光弼也在朔方道是赫赫有名,但是史思明此刻兵强马壮,携横扫唐军,击败高仙芝,封常清,将哥舒翰逼入潼关的余威,自信心那是爆棚到了极点。而李光弼则刚刚结束农田生活不久,被郭子仪重新拉上了战场。

因此,相比较李光弼的谨慎,长远和深思熟虑,史思明心中已经存不下任何人,他就一个信念:此刻,老子天下无敌!

人物.史思明

在军事方面,李光弼率领朔方军,番、汉步骑混合兵团一万余人,途经太原时又征召了三千神射手,进抵常山。之前在颜杲卿领导下抵抗叛军的常山各势力在颜杲卿被杀后,队伍四散奔逃。风闻河东援军已至,这些被史思明打散的在常山的抵抗力量立刻起兵响应,俘获了燕朝常山太守安思义,随后押着他出城迎接河东援军。李光弼看着被五花大绑的安思义,淡淡地说了句:“你知不知道你该杀?”

安思义闭目不语,一脸桀骜之色,李光弼看他不屑的样子,接着说道:“你久经战阵,依你看来,我现在这支部队,是不是史思明的对手?假如你是我,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有什么可取之策,我可以不杀你。”

听到可以活命,安思义立马睁开眼睛,开始了他无敌的溜须拍马和出卖队友能力,他略微沉吟,说:“李将军你率领兵马远道而来,必然人困马乏,若仓促与强敌交手,恐怕抵挡不住。而今之计,最好是率部入城,加强防御工事,等有了必胜的把握再出兵。胡骑的战斗力虽然很强,但他们缺乏攻城的重武器,必定难以持久,一旦不能获胜,军心就会离散,到时候便可出手反击。史思明目前在饶阳,距此不过二百里,昨夜我已向他发出紧急文书,其前锋明晨必至,而大军也会紧随其后,将军你不可不严加防备。”

李光弼闻言后,拍了拍安思义的肩膀,意味深长的说了句,“孺子可教也!”,然后当场释放了安思义,命全军即刻进驻常山。

在战场上,要杀一个俘虏很容易,可要获取一条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却很难。李光弼这么做,既显示了他的宽仁,又得到了有用的情报,实在是高明之举。安思义的话里面,至少有两条信息,对刚刚进入河北战场的李光弼至关重要:燕军缺乏攻坚的重武器,这是他们的致命弱点;史思明马上会解除饶阳之围,转攻常山。

宿命对决

这两条情报,对李光弼而言,太重要了。次日凌晨,燕军前锋果然呼啸而至,紧接着,史思明也亲率两万余骑进抵常山城下。由于早做准备,唐军也是严阵以待。李光弼首先派遣五千步兵出东门迎战,燕军根本没把这几千唐军放在眼里,两万多骑兵蜂拥而上,准备一口吃掉这支唐军,然后自东门攻入城中。李光弼在城楼上望着黑压压的燕军,嘴角掠过一抹冷笑。他大手一挥,早已准备就绪的五百名神射手立刻冲上城头。刹那间,万千箭雨纷纷射入敌阵,冲在最前面的燕军骑兵随即倒下一大片。

史思明见状,赶紧率部后撤,然而,李光弼绝不会让他喘气。就在燕军退却的同时,李光弼已经把一千名弩手分成四个梯队,命他们出城攻击。之所以把弩手分成四队,是为了保证攻击的连续性。也就是说,前排弩手发射箭矢的时候,后排弩手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装填箭矢,四个梯队循环交替,连续攻击,其作战方式类似于近代欧洲的火枪兵。燕军虽然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可面对唐军一阵紧接一阵的漫天箭雨,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不得不再度退却,撤至官道北面。

此刻李光弼派出五千手持长枪的步兵,命他们在官道南边结成长枪阵,然后将弓弩手置于方阵之中,继续向燕军发起进攻。史思明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还是头一回吃这么大的亏。他原本性格脾气就是个急躁的人,现在一大早就被李光弼连续击退了两次,顿时恼羞成怒,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向唐军发起冲锋。可是,史思明这么干等于是在找死,因为,唐军与燕军之间不仅隔着一条官道,而且还隔着一条滹沱河,唐军的箭矢可以隔河射向燕军,可燕军的骑兵却必须涉过河流才能冲到唐军面前。虽然常山附近的这个河段水流缓慢,泥沙淤积,骑兵可以涉河而过,但这个天然的阻隔还是极大地延缓了燕军的冲锋速度。

冲锋

所以,当燕军骑兵疯狂冲向南岸的时候,唐军的箭雨已经把他们一半以上的人射倒在了滹沱河中。即使有少部分人冒死冲到了唐军的方阵前,如林的长枪还是把他们一个个都挑落马下。眼看着自己曾经无往不利的大燕骑兵,现在丝毫无用武之地,而在他认知中懦弱不堪的唐军今日仿佛大量鸡血般锐不可当,他不甘心。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命令部队发起冲锋,可是,除了在滹沱河和唐军阵前扔下一片又一片的尸体之外,他什么便宜也没有捞着。 眼看自己的两万多骑兵已经死伤大半,史思明才不得不停止了这种自杀式冲锋,下令部队向北退却,找一个地方休息吃饭,同时等待正在南下的步兵。

短短上午的三次交手,已经让史思明结结实实地领教了李光弼得厉害。 有生以来,史思明还是头一次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当然,史思明是不会轻易承认失败的。在他看来,自己只是犯了大意轻敌的毛病,仅率领骑兵轻装疾进,才会吃这种单一兵种作战的亏。所以,只要等后续的步兵前来会合,他一定能够对李光弼实施反击。待会儿,咱们弓箭对弓箭,长枪对长枪,骑兵对骑兵,看看到底谁厉害! 史思明咬牙切齿地想。

然而,此时的史思明绝对无法料到——从饶阳火速赶来的那支援军,马上就将被李光弼一口吃掉。

燕军第三次后撤时,李光弼并没有追击。因为他料定,敌人的援军马上就要到了,果然,燕军退去不久,常山北面的一个村民就火急火燎地赶来报信,说饶阳方向来了一支燕军步兵,人数大约五千人,已经进抵九门县(今河北藁城市西北)南面,正在一个叫逢壁的地方休息,转眼就会与史思明的骑兵会合。李光弼闻报,当即决定赶在燕军会合之前,对停留在逢壁的这支敌军发动突袭。随后,李光弼派出步、骑兵各两千人,不带军旗战鼓,沿着滹沱河隐蔽前进,悄悄摸到了逢壁。

此时,这支一昼夜赶了一百七十里路的燕军早已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有的正倒头呼呼大睡,有的正忙着生火做饭。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李光弼的唐军特遣队已经悄悄摸到他们身边,并且把屠刀架到了他们脖子上…… 这一天中午,在逢壁歇脚的这五千名燕军官兵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全部被唐军砍下了脑袋。五千余人,全军覆灭。听到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时,史思明半天也没有回过神来。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碰上了一个可怕的对手,只是史思明并没有料到,从这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的终点,这个对手将与他死死地纠缠在一起,让他一次次品尝挫折的滋味,一次次咀嚼失败的苦果,并且深深感受什么叫作刻骨铭心的耻辱……

人物.李光弼

李光弼用事实告诉史思明,并不是所有唐军都是烂菜,也并不是所有唐将都是孬种。同时他又告诉史思明,遇上我李光弼,就没有你史思明的胜仗。从后来的种种结果来看,李光弼似乎生来就是史思明的天敌,也是他的梦魇。

五千援兵全军覆没之后,史思明再也不敢恋战,慌忙率领部撤至九门县。此次战役,李光弼不仅一举克复常山,而且迫使燕军解除了饶阳之围。当时,常山下辖九个县,经此一役,有七个县回到了唐军手中,燕军所控制的,仅剩下九门、藁城两县。李光弼一到河北就打了这么一场漂亮仗,这无论是对于一度消沉的河北抵抗力量,还是对于一夕数惊、神经早已高度紧张的玄宗朝廷,都无异于一针令人振奋的强心剂。

这场战争的胜利,从表面原因来看是史思明的轻敌,李光弼的用兵谋略。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

1.玄宗李隆基曾经用昏聩的手段赐死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但是他这次又保持了清醒,用对了郭子仪和李光弼这样的具有真正实力的军事人才;

2.军事实力,之前唐军之所以一败再败,就算是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这样赫赫威名的帝国神将也无法带领一帮充斥着农民,流氓,无业人员的杂牌军打胜仗,就算后世的圣人王守仁估计也不行。而这次李光弼带领的却是货真价实的正规军:朔方军加太原神射手,这些军队跟安禄山的军队一样,都是经常跟胡人作战的边军,这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3.当然了,李光弼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是此战胜出的另外一个因素;

接下来的日子,随着河北战局的逆转,以及各地唐军的英勇反击,整个战争的形势变得对李唐朝廷越来越有利。与此同时,一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安禄山,忽然发现自己的情况越来越不妙,无论在东南西北哪个方向上,胜利的消息都越来越少,而进攻受阻或遭遇失败的战报则一封接一封地递进他在洛阳的皇宫。

安禄山感到了偌大的恐惧,他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阵莫名的恐惧——这刚刚披上身的黄袍,究竟还能穿几天?

0 阅读: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