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年轻时奋发向上,国家是一片欣欣向荣。海瑞在《治安疏》里提到,登基初期的嘉靖有汉文帝的模样。
到了中年嘉靖性情大变,“壬寅宫变”让他在宫中,差点被几个宫女勒死。从此之后,他就躲到西苑开始修道,不见朝臣。
嘉靖躲在幕后,不代表他不想控制权力。
各方势力在前面斗得不可开交,嘉靖则在幕后搞平衡。
嘉靖是大明第十一位皇帝,大明也历经100多年,从少年变成了暮气沉沉中年,从开疆拓土到保守龟缩。
整个国家从君主到百姓都像陷入了泥潭之中,社会的活力下降,矛盾增多,导致了任何命令的下达实施,都无法实现其初衷。
嘉靖想改变,但是事事都不在他的掌控中。
《大明王朝1566》剧中,展现了嘉靖四十年到四十五年,短短五年的时间,国家看似发生了很多事,但都向着混乱与无序的深渊发展。
嘉靖四十年财政会议上,内阁严阁老说了去年国家的情况,总之是内忧外患。
内阁将去年的预算拿出来,一对比亏了1000多万两。
国库亏空的事情,嘉靖交给内阁去想办法,严嵩提出了改稻为桑,嘉靖同意了。本质上这个国策是在“剜肉补疮”,但也不得不这么做。
从改稻为桑开始,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将大明拖向不可名状的深渊,毁堤淹田、织造局买田,折腾了半天,改稻为桑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局。
嘉靖开始感到自己掌控不住朝局,虽然此时道长的权谋已臻化境,胡宗宪、徐阶、高拱、张居正也都是一等一的能臣,但是他们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
严党、清流忙着争权夺利,嘉靖虽然可以平衡局面,可国家却一天天的坏下去,国库亏空解决不了。
沈一石说过,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大明的现状无力改变。
到了嘉靖四十五,京城脚下的宛平大兴县,已经是百姓冻毙于野,十室九空的惨烈景象。
即使皇帝愤怒,下令惩办县令抄家,也无法弥补多征收税款,以及那么多死去的百姓。
嘉靖晚年,随着年纪增长,他身体越来越衰老,小万历刚出生他还抱得动,几年后,他是无论如何也抱不动小万历了。
大明就像年老体衰的嘉靖,各项机能都在衰退,如何能让大明这辆战车开下去,只有一个办法,进行大规模变革。
张居正在嘉靖病危时,说出那个看似大逆不道却不得不做的两个字:“改制”。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做一个首辅,他要改变大明现状。
剧中张居正曾经多次在裕王面前说起,不改制,大明危矣。
他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张居正在兵部多年,嘉靖四十年,东南沿海胡宗宪扫荡海患,北方的俺答部只是作为需要防御的对象。
到了嘉靖四十五年,俺答部 成为大患,大明不得不拿出真金白银换和平,就有了高翰文改稻为 棉这一出。
原因就是大明没有能打的军队,除了戚家军,其余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斗力迅速下滑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军队不行,也是因为国力下滑。
面对这样的大明,张居正只有下猛药,结果是带来了短暂繁荣,但对机体的更大损伤,这都是后话。
嘉靖自诩是个绝顶聪明的,但是他的格局不大, 面对大明的乱局,他只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朝臣们一直争斗。
如果嘉靖中期,就应该开始实行渐进式的改革,大明的结局也许会改变走向。
而道长却深居西苑一心只想求道长生,从而错过了这一扭转时局的最佳时机。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在过程中,会出现从有序到无序,再到完全失控走向灭亡。嘉靖朝皇帝只想保持安逸,整个王朝死气沉沉,没有出手干预,之后张居正下猛药又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终于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破北京。
因为这个皇帝从来没有想过让国家更好,只想如何不累地把权力拢在手里。底下人就算一心为国,皇帝也不允许你表现得比他还爱国。
高手中的高手!原本是文武平衡,结果朱祁镇一朝葬送武勋体系,文官集团就此做大,后面皇帝只能用宦官体系来抗衡,可惜无论是正德,天启都失败身死了,到崇祯明末反映过来在用宦官已经无力回天了,而嘉靖,直接让文官狗咬狗,让严嵩去祸害,达到集皇权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