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报道颇受关注,说的是一个家住北京通州的80后小R,为了卖掉自家的一套房子,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到某知名中介公司的门店应聘置业顾问,在做房产中介的半年时间里,成功卖掉了自己的房子。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小R自住的房子是2018年买的,因为太靠近铁路,白天还好,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铁轨的噪声变成了很大的困扰。2023年上半年,在一次资产拍卖中,小R竞得了一套60平左右的一居室,“160万元拿下的”。这套房子市价约216万元,小R盘算着想把这套房子以210万元卖掉,再把自住的房子也卖掉,相当于增加了50万元预算,便可以换一个小区,摆脱铁轨噪声带来的困扰。
然而,我们知道,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二手房市场陷入低价旋涡——想要成交就得低于市场价,降价后的价格又成为新的市场价引领着下一轮降价。
以北京市场为例,每成交一套二手房,就会有三四套新增房源挂牌,想要卖掉房子,除了把价格降到位,还需付出比平时更多的精力和“诚意”:有业主通过“骨折价”来打动购房者;有业主承诺额外给中介好处,以刺激中介的积极性;
小R选择了另一条路——亲自做中介卖房子(温馨提示:小R的个人工作原因,会有一段时间比较自由,这也是能选择这个方式原因之一,切勿随意模仿)
至于小R这半年如何从小白摸索卖方技巧咱们就不讨论了,我们直接看结果:小R把房子终于还是卖出去了,但是当初设定的216万市价的房子以210万出手的计划并未如愿,最终的成交价是180万。小R还成交了两套房产,一套二手房,总价480万元,小然拿到1万元佣金;新房总价680万元,她拿到4万元佣金。在小R大半年房产中介生涯中,卖房赚了20万元(本来想着赚50万呢),干了半年中介赚了几万元工资。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但房产造富的时代已经落幕了。
一,城镇化已超65%,空间还大吗?
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与发达国家比较,虽然还有较大空间,但是我们也能清晰的感觉到,接下来房地产行业发展,必然不会是过去二十年那样无脑买入坐等翻倍的造富故事了。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这是一个分析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逻辑。
目前来看,只有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的房产还有上涨的逻辑,而那些三四线城市,特别是没有人口净流入趋势的城市,就难了。
而“人口”,恰恰也是我们面临的新难题:
二,人口负增长提前来临,老龄化社会越来越严重。
人口负增长来了!比原本预测的2030年,提前了七八年。
2022年,人口负增长元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人口数据,人口总量14.1175亿,自然增长率为-0.6%。
而,2023年这一数据进一步拉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23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为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如果拿出生人口和正在变老的群体做个对比,也许我们就能意识到我们面临的“人口”的问题还是很棘手的。
我国建国以来主要有三次婴儿潮:
第一次“婴儿潮”1950年--1958年,年均出生人口2077万
第二次“婴儿潮”1962年--1975年,年均出生人口2583万
第三次“婴儿潮”1981年--1997年,年均出生人口2206万。
也就是说,第二次婴儿潮从2022年开始进入60岁,持续14年,每年都会新增2583万人进入退休年龄,然后是第三次婴儿潮持续17年,每年新增2206万人进入退休年龄。而新出生人口呢,2023年只有902万,希望这个数字不要持续变小。
三,全国人口负增长,不代表一线城市人口负增长?
一线城市房地产不会有问题,存在问题的是三四线城市。之所以做出这种判断,是基于一线城市将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流入和精英涌入的逻辑吧。
一线城市资源多,机会多,确实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但也别忽略一个基本的现实,“高房价”让一线城市成为“年轻人高攀不起”的城市。
我们当然可以得出“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的房价依然有持续上涨的逻辑”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有不断的财富会汇聚过来,但是这里所演绎的故事可能已经与绝大多数的家庭没有关系了。
当然,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房地产这个行业以后没得玩了,也并不是说以后就没有人买房子了。只是,房地产不再是稳赚不赔的投资品;进入了存量时代,新房的市场空间将会被大大压缩,二手房将在今后唱主角;地方土地财政不可能继续,未来地方财税也必须是靠实体经济进行转型。而作为我们普通人,看待房产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居住属性”,而它的“投资属性”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至少是对大多数人而言,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点赞,评论,转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