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建立了大明,从此开启了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明朝虽然对外实行的是“天子守国门”,但是有明一朝始终有两大对手挥之不去:一个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这是中原王朝的老对手,汉朝、唐朝都深受其害。
明太祖当年北征,被王保保击败,也因此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自己无法完全继承元朝版图,因此便一直在长城一线和游牧民族僵持着。
而除此之外,明朝更是有一个全新的对手:倭寇。
比起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倭寇显然更难对付,他们和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不会大部队作战,经常是小股敌军肆虐。
可就是这样,却让整个明朝都为之头疼不已,他们经常肆虐东南沿海,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可是东南恰恰又是明王朝的经济中心。
但是一到大部队去围剿,这些倭寇又跑到了海上,也因此让大明王朝头疼不已。
然而,仅仅过了几十年,倭寇之乱被彻底平息了,到了清朝时期,倭寇似乎就消失了,那么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变故,能让成百上千的倭寇突然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呢?
日本战国时代的落幕当时倭寇肆虐我国东南沿海,可是这其中一部分都是所谓的“假倭”,其中汪直就是当时最著名的“假倭头子”。
当然了,事实上,当时倭寇的占比之中,真正的倭寇数量还是很多的,他们经常在东南沿海打家劫舍,给东南沿海的渔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其实这些倭寇很多都是当时流亡而来的浪人,在大明朝统治时期,彼时的日本正处于日本最混乱的“战国时代”,彼时群雄四起各自割据一方,也正是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流民和浪人。
而那些被击败的浪人在被另一股势力击败之后就想着东山再起,于是在这之后便漂泊海上并东渡到了明朝打家劫舍。
不过随着日本战国时代的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的先后崛起,混乱的战国时代也逐渐结束了。
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之后,便开始加强对国内的管控,也因此出海人数越来越少,这自然而然的约束住了日本浪人出海数量,倭寇之乱一定程度得到缓解。
万历皇帝援朝把日本打服了德川家康当时控制国内出海口,管控倭寇外逃,可是你别真就以为,德川家康这么善良,事实上这个国家和民族一直很有野心,他们根本不会放过任何侵占别人土地的机会,当年唐朝时期,日本就趁着大唐攻打高句丽的时候想要趁机侵占朝鲜,结果一战就让日本消停了五百年。
到了五百年后,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之后,其野心也开始进一步膨胀,开始窥伺大明朝的土地,他有一个“梦想”:把他们所谓的天皇接到北京,然后自己去宁波养老。
不过,丰臣秀吉长的不美,想得倒挺美。
在这之后,15万倭寇进入了朝鲜,如同日后的“甲午海战”一般先侵占整个朝鲜,之后再进一步以朝鲜为踏板窥伺大明。
面对日本的挑衅,万历皇帝不像日本的慈禧一样惯着他们,他深知朝鲜的重要性,在这之后不惜动用国库以及大明朝的精锐前往朝鲜抗日。
事实上,丰臣秀吉确实是低估了明朝的体量,他前后多次入侵朝鲜,面对朝鲜军队,当时的日本还有一战之力,可是面对装备精良的明军,日本并不具备任何优势,最终万历皇帝打赢了这次战争。
丰臣秀吉也因为此次失败而被质疑,最后整个人变得精神都不正常了。
而在丰臣秀吉之前,明朝的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经过多年征战,几乎把整个倭寇打趴下了,尤其是戚继光,他所到之处对倭寇实行的是“一个不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肃清倭寇。
而正是戚继光等人的努力,得以让日后的清朝有一个相对安稳的东南。
清朝更加严酷的海禁政策我们都知道,明清两朝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禁海”,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海禁,这实际上是一种“重农抑商”的举措,因为假设大量的人口进行海外贸易,那么土地就会没人耕种,这就会导致缺少劳动力,劳动力少了就会引发危机。
当然了,朱元璋的法子虽然有利有弊,可是对于沿海渔民伤害是挺大的,这其中永乐皇帝虽然多次下西洋,可是大明之后多位皇帝都没人敢打破这个祖制。
到了清朝之后,他们的“海禁”更加严苛,清朝初年,郑成功的船队经常在东南沿海一带活动,让清朝吃尽了苦头。
他们认为这些势力依靠大陆的物资发展自己的力量,要打击这些海上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掐断对他们的物资供应,所以之后甚至掐断了对外的贸易。
也正是在如此严厉的海禁政策之下,到清朝时期,倭寇已经构不成威胁了。
因为倭寇靠明治维新,甲午有船来吊打满清了[流鼻涕]
像柳大善人先祖一样当将军了吧,明朝文官清朝拜将[得瑟]
你们不会以为倭寇是倭寇吧
因为八国联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