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有望冲击2022年奥斯卡笑着笑着就哭了

南晴看电影 2023-09-10 05:46:07

Apple TV+豪掷2500万美金翻拍;

IMDB评分8.1,豆瓣评分8.6;

有望冲击2022年奥斯卡……

从任何角度来看,《CODA》这部电影都应该是一部神作。

这是一部关于特殊家庭生活和成长的励志电影。

片名CODA,意为Children of Deaf Adults,直译为听障家庭培养的健听一代。

画面唯美,音乐动听,因为改编自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故事情节充满了浪漫、阳光还有一些轻松和幽默。

《贝利叶一家》当年在法国大获成功。得到了超预期的市场回报,位居法国2015年首季票房的总冠军。

“翻拍”这个魔咒,很少有更优秀的作品可以打破。

而《CODA》却在去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横扫了三项大奖,绝对堪称赢家。

01

剧中,健听女孩露比扮演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身份和角色。

在家里,他帮助父亲捕鱼、卖鱼,与收获的商贩交流甚至争吵。

预约医生、争取权益,是全家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和依靠。

在学校里,露比身上却又背上“特殊家庭”的标签:

因为清晨就要出海,她常常嗜睡、迟到,是个成绩普通的高中生。

因为家庭特殊,她还是被霸凌的对象,被其他同学模仿、嘲笑。

于是,矛盾、迷茫与自卑,成了露比日常的心理常态。

这两种身份对露比来说,都不怎么轻松。

虽然她是父母信得过的可靠帮手,可她与家人的生活方式也格格不入。

比如父母因为听障,喜欢巨大音量带震动的摇滚音乐。

可这样的分贝对露比来说,简直就是噪音。

比如与父母一同去看股癣病,父亲夸张的表达方式,让她无法对医生进行恰当的翻译。

比如她出生后,哥哥反而觉得困难更多了。

因为父母本来还可以正常生活,却因为对露比的依赖,变得放松了学习、戒备与警惕。

不过,露比的父亲这个角色我非常喜欢,虽然有些固执,但是却乐观、幽默,还很温暖。

他问露比:你知道上帝为什么让「屁」有味吗?

因为这样即使听不到声音,我们也能享受到,他把嗅觉视为一种享受,哪怕是臭味。

父亲和母亲感情很好,因为潮湿的内衣裤使父亲得了股癣,医生说两周不能有夫妻生活。

父母马上抗议做不到!

父亲从不吝啬夸赞母亲:夸赞她性感,美丽,还曾是选美比赛的冠军,比任何女人都有魅力。

教育露比与男孩子交往,

要注意保护措施,

这段爸爸真的太可爱了。

露比在家中的角色非常重要,为刚刚步入正轨的渔业生意做着传译员。

他们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租下仓库,自己联系买家进行销售。

还算和谐的家庭关系,说得过去的糊口买卖。

对于露比的家人来说,露比是小福星,是家人的依靠和希望。

可是对于露比本人来说,有时候这些东西又太沉重了。

02

露比的学习成绩并不怎么样,她的人生如果按部就班,高中毕业就会去继承家里的小生意。

然而,命运给这家人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露比偏偏拥有独特的音乐天赋。

而且她有了一位伯乐:一位很欣赏她的音乐老师。

这也许是她这辈子离开渔村,去城市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唯一机会。

当她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全家都很错愕。

全力支持她的,只有哥哥。

哥哥对露比的情感爱恨交织。

一是因为,不想困住本该拥有更好的生活的妹妹。

二是因为,他本该肩负起为家人遮风挡雨的重担,但更能干的妹妹总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废物。

露比不愿意继续出海捕鱼,这造成他们家失去了捕鱼的执照。

因为想要做渔夫,就必须保证渔船的基本安全准则。

可以回复无线电,注意鸣笛声,应对海上的各种突发情况播报。

还要通过渔船的设备噪音,判断是否需要保养和维修。

事实上,露比没有出生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不靠声音做到这些,只不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注意力。

这就是为什么哥哥曾对着露比说:“你没有出生的时候,一家人好好的。”

因为依靠妹妹的传译,他也没有学好唇语。

不过,前半部分一直让我认为,家人是因为太过于依赖露比,不肯放开她。

后面通过露比的父母谈话才知道,也不仅仅是为了“捆绑住女儿”。

露比曾试探地问母亲,怎么看待自己唱歌?

母亲的回答是:“如果我是个盲人,你会想要画画吗?”

因为听力上的障碍,父母无法得知露比唱歌好坏,

“她只是个孩子,如果只是一时兴起,实则很糟糕呢?如果她失败了呢?”

是啊,如果我们能听见,能看见,那么我们可以鉴赏儿女的成就。

哪怕没有那么那么好,至少我们可以给予评价。

可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她在唱什么,根本不知道她会不会唱歌,又怎么去支持她呢?

这种无声的孤独感,在露比的音乐会上,用一分钟的静音处理,进行了生动地诠释:

这个“声音花招”堪称神来之笔,

它让我们瞬间理解家人为何不支持露比的音乐梦想。

无声世界的父亲看着台上穿着红裙子的露比,他只能靠周围人的反应得知一些讯息。

他发现没有人在鼓掌,没有人在交流,所有人都在认真地聆听:

有的人在歌声中握紧身边人的手;有的人倚靠在彼此的肩头;有的人甚至流下了泪水……

那是父亲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自己的女儿通过歌声,带给观众的力量。

回到家,在夜空下,露比又为父亲独唱了舞台上的歌曲。

他把双手放在女儿的声带上,再一次感受了一遍女儿的“歌声”。

终于,他放心了:我的女儿并不糟,不仅仅是不糟,也许她真的是个天才。

紧接着我们迎来了全片高潮:

露比在面试中,结合手语为家人和面试官演唱琼妮.米歇尔(Joni Mitchell)的《Both Sides Now》

这首歌很棒,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去听电影原声或者歌曲原唱。

03

从打开这部电影的最初,我就知道这是一部励志鸡汤,抱着这样的心情看,却发现还是非常打动我。

我有很多次都一个人看得泣不成声,我自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

家庭关系,是电影的叙事核心。

母亲说,在露比出生时,她曾祈祷露比也是听障,这听起来匪夷所思。

如果露比同样听障,那么家人之间的问题和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在这一家人中,母亲更像是那个处处为难女儿的恶人。

但是母亲也做了解释:“我很怕你与我不同,因为那样我们会不亲近,就像我跟我的母亲一样不亲近。”

剧中有很多个细节告诉我们,露比非常早熟。

同学迈尔斯说,三年级的时候,就看到她在镇上的餐厅里为家人点餐、买啤酒;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都是露比替家人与商贩讨价还价;

她还在一群老爷们儿中间,帮助父亲臭骂管理渔场的委员会;

每天3点被闹钟叫醒,长年累月都是她起床后再叫家人起床……

可是在学校里,露比的情形却刚好相反:

面对合唱团的试音,她连个生日快乐歌都唱不出,选择逃避夺门而出;

面对同学的霸凌,她再次选择逃避转身离开。

故事的后半段,露比放弃了音乐梦想,决定继续帮助家里操持生意。

直到父亲亲身感受了她的音乐会。

这部电影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父亲这个形象,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父亲。

他看上去极其粗鲁,可是内心却十分细腻。

当母亲说:露比还是个Baby啊,她怎么能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父亲却斩钉截铁的回答:“她从没有当过Baby……”

是啊,让她承担小孩子不应该承担的工作的时候,你从不说她是个孩子;

可当她说她有梦想的时候,却又变成了不能做决定的孩子。

可是,也正是因为露比拥有这样的父亲,让这部电影有了些许的bug——成功似乎过于轻松了。

编剧谈了太多的梦想、感动、机遇、伯乐、不求回报的帮助,可背后的挫折、失意都浅尝辄止。

怎么说呢?像露比这样的家庭,她如果想要成功,我相信远不可能这么简单。

父亲连1000美元的罚金都交不出。

另外,我认为露比并没有很伟大的音乐梦想。

她当初报名进合唱团,仅仅是因为一个心仪已久不敢表白的男孩子。

她没有很强大的毅力,她能上大学完全是因为遇见了一个不求回报,高尚而了不起的老师。

我看不到她对音乐的热忱,可她在家庭与梦想的选择之间犹豫的时候,三番四次的迟到都没有被老师放弃。

离谱的是,最后面试考试的时候,她竟然连乐谱都忘记带。

更加离谱的是,已经离开的音乐老师又折回来为她背谱伴奏。

她的成功不可复制,时机、降神、天赋,缺一不可。

等我从电影里抽离出来,就觉得片子为了看起来燃,好像有点儿太鸡汤了。

可是鸡汤又何妨呢?

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依然完全沉浸其中,欣赏了一部笑中带泪的优秀作品。

偶尔喝点鸡汤也不错,只要别贪杯……

0 阅读:0

南晴看电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