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咸宁大地,产业发展热潮涌动。
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优势日渐凸显、产业发展链条不断延伸……在“工业强市”战略支撑下,全市各地持续做强做优工业底盘,强化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产业支撑。
近五年,全市工业企业平均每年净增279家,去年签约亿元工业项目268个,增幅全省排名第一……我市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在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上下功夫,激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传统不等于落后,传统制造业不等于旧动能。近年来,在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咸宁,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让传统产业迸发出新活力,助推咸宁“制造”向咸宁“智造”加速转变。
9月20日,在咸安经济开发区湖北华宁防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焊花飞溅,机器轰鸣,工人正在赶制一批防腐设备订单。今年,该企业入选2023年度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良好的发展态势得益于公司不断苦练内功。今年,华宁防腐完成新材料分厂建设项目,主要生产新材料综合体的HDPE等新材料,建成后年产新型防腐材料18万吨,生产效率提高15%,今年前8个月产值增长37.3%。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离不开资金支持。我市抢抓新一轮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政策机遇,谋划一批“技改提能、制造焕新”项目,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配套市县两级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使一大批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每年整合形成4亿元左右的“资金池”,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关键环节率先升级项目不少于100个,撬动每年技改投资不少于150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41个项目获得9185万元省级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11家市直企业技改项目获得奖励资金557.5万元。
武汉冠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橡胶混炼胶、橡胶压延品,投资6937万元对原密炼车间和挤出车间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今年年初投入使用,1至8月,产值增长48.5%,预计全年可增加利润600万元。
崇阳文昌印务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传统印刷包装企业,去年在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下,增加2条全自动化生产线,节省人工60%,今年1至8月产值增长29.6%。
湖北易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生产纸芯、特种纸的传统企业,投资逾3000万元改造的年产3万吨高强电子传输材料生产线于去年底投产,今年1至8月产值增长23.0%。
黄鹤楼酒业(咸宁)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传统酿酒企业,今年在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下,新增了51台套设备,完成了黄鹤楼酒清香技改及扩容增质技改项目,清香酿造生产效率提升了15%,晋级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今年1至8月产值增长19.6%。
华宁防腐、文昌印务、黄鹤楼酒业等老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冠联新材料、易立科技、南玻玻璃、金田轮胎等制造型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后突破行业发展瓶颈,迎来产值增长第二曲线。
不日新者必日退。一次次技术改造、一次次设备升级,不断为企业发展蓄势赋能。当前,我市各企业追逐着发展的浪潮,以技改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新兴产业引领新发展
走进咸安经济开发区,在湖北精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焊花闪烁的激光焊机、不停挥舞的智能机械臂等设备在工人们的精细操作下紧张有序地运转。
“我们每天都有约5万件的电池盒和塑料件发往东风本田、长安汽车、比亚迪等国内汽车主机厂。”该公司生产运营经理常海良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产值8000万元,同比增长20%以上,已成为国内汽车主机厂一级供应商。
5年时间,18家相关企业,30亿元年产值——咸安区立足自身优势,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带动培育产业生态,以敏实汽车、洪盛模具等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三赢兴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创新”作为企业立身之本,先后在深圳和武汉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奖励人才,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逾亿元。今年1至8月产值突破9亿元,增速超过30%。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三环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最近在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帮助下攻克了汽车转向器异响问题,增加了开拓市场的信心。该公司正抢抓武汉加速释放新能源整车产能机遇,力争在新赛道实现新突破。
“下一步重点进军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公司现有的新能源配套份额是15%,技术难点攻关之后,我们有信心突破到40%左右。”湖北三环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技术管理室主任龙正平表示。
这是我市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的一个缩影。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市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大健康、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五大优势产业已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市积极推动重点企业融入省级供应链平台,支持重点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为每个新兴产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以点带面巩固提升新兴产业。
湖北世丰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从事各类海绵的研发、生产,产品应用于汽车内饰、医疗防护等行业。该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团队指导的两项科技成果在湖北技术交易所通过鉴定,经专家指导研发的“陶瓷过滤聚酯海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填补了国内行业技术空白。
今年上半年,咸宁高新区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两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4%,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37.2%。上半年集中开工重大项目36个,其中新兴产业投资项目12个。
咸安区机电产业集群跻身国家方阵;通城县电子信息基材产业集群、赤壁市应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与新兴产业相关的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新赛道”孕育“新动能”。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三同六联”作用,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嫁接、上下游协作、大中小企业配套,推动大健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清洁能源等产业集群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我市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84家。
未来产业孕育新动能
今年1月,总投资约10亿元的通宇卫星通讯(湖北)有限公司项目在咸宁高新区开工,主要建设卫星通信、毫米波、包装及相关配套产业链。
“卫星产业链技术是全球前沿技术。通宇通讯在卫星产业链前端有成熟产品,并且有成熟订单。项目建成后,将马上投产。”通宇卫星通讯副总裁周松表示,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0亿元。
作为一块独特的科创飞地,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载体。
医疗云、类器官科学、芯片研发、空间信息技术、非公路矿用车及其零部件的研发……随着一个个高“含新量”企业的入驻,科创园的“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
走进位于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的武汉因泰莱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各项专利证书贴满墙面。该公司总经理蔡志祥说:“在3D打印领域,陶瓷激光3D打印还是一片蓝海,市场前景广阔。”
8月1日,该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的先进陶瓷激光增材智造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落户咸宁高新区绿色双创园并投产,每年可生产陶瓷激光3D打印机100台,可做50万件3D打印产品的样品,预计2024年产值达3000万。
我市通过推动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建设,打造“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的技术创新平台、研发机构集聚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吸引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科创企业签约入驻,培育一批未来产业企业。
未来产业从这里起步。我市以武汉离岸科创中心为载体,通过共享武汉人才资源优势,已成功引进黑玉科学、诺赛生命科技、因泰莱激光等优质项目。截至今年初,已有21家企业到咸宁建立了生产制造基地。
湖北小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反哺”咸宁,到我市设立制造基地的企业。该企业作为武汉瞪羚企业,致力于AI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研发了基于AI动态视觉识别技术的第三代开门自取式智能无人售货柜产品。
同时,我市致力于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在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的地方建设中试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早期试验场景,引领未来技术迭代突破。
走进赤壁市中伙铺镇东海山水库,已基本建成的中国(赤壁)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已建成了不少先进的设备和基础设施:38米高的天文观测塔、无人驾驶测试道路示范路、北斗基站……
该基地由赤壁市政府出资建设基础设施,由武汉大学相关团队提供技术、设备和人才支持,合作建立我国首家全野外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能够提供“空天地水”一体化测试场景。
中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没有经过中试的话,产品性能有不稳定的风险,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洪昕林介绍,中试谷的建立,相当于为企业家、科学家建了一个公共实验室。
当前,赤壁市以全域中试为理念,建设赤壁中试谷,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为实验室小试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中试工艺放大试生产服务。目前,该市已开展建设中试基地8个。
“新动能”开创“新局面”。近几年,我市工业企业加快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渐成气候。我市获批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560家,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20.5%,全省排名第一。
产业兴则动能足,产业兴则百业兴。我市将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之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做优现代服务业,增强科技创新“硬核力”,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奋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欣向荣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潮澎湃。
本报记者 姜明助 谭宏宇 通讯员 胡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