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维宏
2024.07.11
1、中国古典教育,主要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当然其间还包含大量的德化教育。
2、这些教育与统治的系统架构是分不开的。
它的核心的逻辑,就是通过这些教育,来强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本理念,从而使社会得到精神教化,减少社会混乱,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3、在德化教育方面。
一方面,从四书五经的内容中,其价值导向、摘选的故事、传递的叙事等,隐含了大量的德化教育的内容。
另一方面,古代学生的活动范围一般都是比较小的,“父母在,不远游”是常态,因此他们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主要由乡里等对他们产生影响。
大部分家庭是尊师重教的,夫子借着古代经典的传习,对学生道德教化方面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4、另一个层面,不服从德化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
因为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出现道德问题之后,会出现难以为乡里所容的情况。这对于作为群居社会的人来说,是比较难受的。
5、这些经典的教化结果,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其道德底线是比较高的。
6、如果有兴趣,可以沉浸式地去读读中国的古代经典,可能就会有这样的体会。
7、当然,这些也有它自身的缺点。比如,有一些要求过分了,甚至被人神话了,人无完人,更无道德上的完美之人。
8、另一个层面来看,由于物质条件、认知等所限,古代能有机会读书的人,占比不多;读书能读出个“头”的人,占比就更小了。
9、由于占比小,所以整个社会的文化层次并不高;但是在修养层次上,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了。
10、也正是由于道德底线比较高,所以相对来说治理成本也会低很多。
11、当下,不少人道德底线似乎很低,连诚信这种基本的道德底线,有时候也成为他们的道德上限。
12、这样一来,治理成本当然要高很多。
13、要过紧日子,最理想的方式,似乎是降低治理成本。按这样的逻辑来看,提高道德底线,或者让道德底线高的人来干事创业,让道德底线高者来治理,似乎也是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