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渡口区伏牛溪老国营厂园区,三线建设遗留下的历史财富

巧云聊旅游 2024-08-24 17:12:47

伏牛溪,“湖广填川”时期先辈们来此地落业,不起眼的小溪竟然能淹死一头牛,先民将这条小溪起名伏牛溪。伏牛溪边原本就是村民聚集生活区,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让伏牛溪从农村变成乡镇,村民则变成城乡居民。伏牛溪能从农村变成城镇,则是因为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重庆重型铸锻厂。

重庆重型铸锻厂的原名是国营重庆重型铸锻厂,始建于1967年,计划将国营重庆铸锻厂为西南铸锻中心。出于当时的国际环境,重庆铸锻厂只能边建设边生产,主要生产的是军舰外壳和柴油机廓体,采油机廓体,也就是采油机骨架。随着厂房的不断完善,原本生产军舰外壳和柴油机骨架,后来就连柴油机都想染指,只不过身在计划经济时代,拥有生产能力却只能作罢。

国营重庆重型铸锻厂是隶属于6机部,6机部是1952年从国家重工业部分离出来的第1机械工业部,1962年第1 机械工业部又分离出第4和第6机械工业部。第1机械工业部,简称1机部,主要负责民用工业,第4机械工业部负责的是电子工业,第6机械工业部负责的是船舶工业。当然还有2、3、5等机械工业部,关注三线建设的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就不多写,第6机械工业部的简称为6机部。

国营重庆重型铸锻厂只是对外厂名,其还有代号为479,出于保密需要,建设之初还有独立信箱。当年建设者的家属拥有探亲权,但前来探亲前得写信,约定好时间探亲,建设指挥部有人负责接待家属。跟家属见面并不能在厂区附近而是到县城,建设者们跟亲属相聚还有要求,就是不能跟家属提及工作的内容。

国营重庆重型铸锻厂的建设过程非常的波折,1967年动工建设,1972年开始试产,但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时常断产时常停工,后期建设更是停停断断,直到1983年才全部完成所有的工期建设。建设工期达16年之久,期间又发生内斗和两派对峙,严重时都得闹出人命,使得许多有技术的科技人才在内斗中流失。

国营重庆重型铸锻厂投入总资金为1.5亿人民币,按当时的购买力,以一级技术工45元一个月的标准来算,当时的1.5亿人民币应该不少于现在的100个亿。想想现在的大型工业企业,建设投资都以100亿为起点,想来当年的重庆重型铸锻厂也就是众多三线建设项目中的一个起点项目而并非重点项目。

重庆重型铸锻厂起初为军工企业,后来转为民用企业,建设时间跨度过长,期间亦发生过重大的改革。70年代以军品为主,80年代由于军品订单减少而改为民用品,国营重庆重型铸锻厂后来又更名为长征机械厂。长征机械厂,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氛围,长征带有浓厚的红色文化,机械厂则是当时最通用的厂名。

80年代开始军转民,1984年开始将军品转产为货车皮制造。长征厂拥有军工为基础,产品品技术过硬因而成为铁道部外定点造车厂,以当时长征厂的条件,年产能力预估在4000辆。1985年试制出第一批新车,1986年完成2000辆的对外订单,使得长征厂从发不起工资的企业变成年年盈利的大企业。长征厂盈利高,职工的待遇就跟着增长,工人阶级的优越性在整个80、90年代体现的淋漓尽致。更让处于底层的农民阶级羡慕的五体投地。

有辉煌就会有落魄,正所谓高潮过后就是衰弱期,长征厂亦不例外,1995年长征厂开始出现亏损,1996年几乎被列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破产名单。为了生存,长征厂1997年再次转型,单一的货车皮生产转向摩托车配件、特种车配件、轻轨建设等多元化发展,其产品还出口到国外。2002年开始长征厂再次转亏为盈,不过期间的改革亦跟很多国企改革一样,“下岗”“分流”亦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挥之不去的阴影。

人有生命周期,企业亦有强盛和衰弱,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产品饱和等因素,长征厂会迎来更多的挑战。不过还是非常的遗憾,长征人已经够努力,但仍旧有很多个生产线停产。长征厂目前还有某些车间运作,但整体部分仍旧处于停产状态,就好比如火车皮生产线,遗留下的铁轨、火车头、职工楼等具有时代意义的老建筑留给市民们无法忘却的记忆。周末有时间就来伏牛溪吧,看看先辈们遗留下的工业财富。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1 阅读:169

巧云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